APP下载

从周易六爻之变探讨伤寒六经之病

2022-12-28张广华杨钰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仲景少阴太阴

张广华 杨钰沛

河南省新密市中医院,河南 新密 452370

六经不明,则伤寒之门不得而入。恽铁樵[1]曾谓:“伤寒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为六经……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 何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为六也。经,周身营卫气血运行的通路。《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划分为三阴三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伤寒论》中“六病而非六经”。如: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阴病脉证并治等,未明确指出太阳即太阳经,阳明即阳明经。《伤寒论》六病在命名上虽与《内经》十二经脉名称相同,但内涵殊异,不属于一个概念范畴[2]。而研究《伤寒论》者习惯将伤寒三阴三阳称为六经辨证体系,因循相袭,称为六经。

古今历代医家对六经的研究认识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六病说、六部说、地面说、分证说、阴阳说、八纲说、阶段说、证候群说等14种不同见解[3]。也有学者主张将经络、脏腑、气化三种学说结合起来[4-5]。

1 溯源追流,六经由来

1.1 “六”之数由《易经》而始 “经”之名由《内经》而定,“六经”体系至伤寒而成。六经若经络,为何太阳病只涉及膀胱足经,而不言小肠手经;六经若脏腑,为何一经而系多脏,如太阳病兼证、变证涉及肺、心、肾、脾等脏;一脏而涉多经,如小便不利,见于太阳、阳明、少阴;六经若气化,为何章太炎却有“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时效之书变为玄谈”之言。既然都不能自圆其说,必是将经络、脏腑、气化三者结合应该就能揭示六经的内涵了。其然乎,其不然乎?

1.2 六经欲明,探本溯源 可从《伤寒论》原序中窥度一二。《伤寒论》原序“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东汉年号。《医林列传》中记载:“张机,字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自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则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至汉末仲景时期,儒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序中“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士,可以说是多闻博识的知识分子,儒学修养自是渊深。而方术则各有所指,方,指方技;术,指数术。《汉书·艺文志》对其有详细说明:“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并将数术家分为天文家、历谱家、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形法家六大派。方术所该之广,实非常人所通达。仲景“宿尚方术”乃博儒通医之才,序中“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则是源于《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其中《阴阳大论》一书,根据推断应是《周易》之别名[6]。仲景对易经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伤寒例》曰:“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冬至之时应月为十一,应卦为复,正是一阳蒙发之时。夏至之时,应月为五,应卦为姤,正是一阴初生之时。另外,“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这里的“五十”应该就是《周易》所谓“大衍之数”,望闻问切之切诊三部九候就是为了了解“天地之至数合于人体血气”的情况[7]。《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是以天地水火之数推断病程的。

《伤寒论》中治水的方剂真武汤,清热的白虎汤,除烦解表的大小青龙汤等汤剂,也是根据《易经》二十八星宿之名命名的。

2 由博返约,“六”括万化

《内经》与《伤寒论》中的六经概念,是以《易经》为渊源,以八卦为中介的[8]。仲景将《易经》原理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法,《伤寒论》六经、六经辨证与《周易》的哲学原理有着必然的联系[6]。《易经·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医理论来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自然宇宙的理论之法推演于人身,而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雏形形成。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根据地球自身转动,阴阳升降,十二辟卦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六个月属阴,六个月属阳。由乾坤两卦开始变化,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节,故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在天地之间,气候有变,人体有应,机体若不能应天之变而变,病变就随之而来。故尔“以天地为参,与日月相应”。通过人的身心洞察把握宇宙生命的规律,整体观念由此而生。气候有春夏秋冬之异,地理有东南西北之殊,形有高矮胖瘦之分,质有虚实衰旺之别,辨证论治因此而设。“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周易》蕴含的学问法则,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标准,不论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为法则[9]。《管子·五行》曰:“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 每年经六个月为冬至、夏至,因此,人的卦象有六爻,六爻是可以通乎天地的。周易画卦成象,以三为本,以六为宗,演绎万物,内、外卦相合,乾坤交汇,内外相协,万事变化的诸端之象尽藏于其中。“六爻之动,三极之变也”宇宙间的事情,包括物理在内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10]。故仲景设三阴三阳,疾病之变尽括其中矣。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阴阳进退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无出六经之外。“易以道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其要一,即为易之生生无穷之阴阳变化。“三生万物”便可解释说明,为何会有六经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等多种学说出现。而这些都可归于阴阳之变化的推演络绎。

3 以卦观象,“六”概百病

《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型的建立与易经的卦象有密切的联系[11]。也有学者主张研究六经可用设卦观象之法[12]。除乾坤二卦为纯阳纯阴之卦外,太阳应卦为兑为水(泽),少阳应卦为震为火,阳明应卦为离为火,厥阴应卦为巽为风,少阴应卦为坎为水,太阴应卦为艮为山(土)。画爻成卦,每卦六爻,卦象的解读由下而上,六经之病对应卦象六爻之变,伤寒六经之为病无一不是在阐释阴阳进退邪正消长的问题,六经证候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则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13]。阳进阴退则热多寒少,阳退阴进则热少寒多,阴阳相持则寒热并见。就三阳经发热而言,太阳是发热恶寒,阳明是不恶寒反恶热,少阳是寒热往来或但发热。太阳主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为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太阳受病,正邪交争剧烈,发热恶寒并见。在卦象可示一爻初位。至阳明阳气旺盛,阴气被折,就显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症象了。在卦象可示爻之二位。至少阳,阳气见衰,在卦象可示爻之三位,也为内卦之末位,为阴阳之枢纽,内外卦之交界。这一枢机之位决定了少阳发热是寒热往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其三阴经之发热可以举一隅而三反了;而三阴经之寒,太阴是脏有寒,少阴是恶寒身踡,厥阴是脉微而厥。太阴,为少阳之后,为阴病轻浅阶段,在卦象示爻之四位,外卦之初位,太阴为病,腹满而吐,时腹自痛,脏有寒,当温之。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提示阴病有阳转之机,若治疗得当,则有欲愈之势。少阴,为太阴之后,为病情危重之阶段,在卦象示爻之五位,阳气衰微,阴气极盛,故少阴病多死证及不治之证。厥阴,为少阴之后,在卦象示爻之上位,阴极阳变之阶段,故有“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之势。从初爻到终爻,六爻之变,“七日来复”,阴病转阳,若不向三阳转化则只有死或不治的结局。

4 症状、病名的变易与治则、治法的不易

《易经》的两大原则,不易和变易。一切事物发展变化有常数有变数,凡事应之必然,是常数;凡事有时或不然,为变数。在运算过程中有始终不变的数或字母,也有随条件而变的数或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知其常方能达其变,在认识事物时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把握,通过观察比较进而理解事物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全面认识事物的目的。中医以平人之常,衡量是否为患病之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曰:“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以健康状态下的脏腑生理,衡量患病状态下的功能失调。《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就是根据五脏生理功能推演脏腑中风中寒后的症状、脉象及预后。不易是其本体,讲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变易是其象的表现。譬如水,可凝结成冰,亦可水化为气,此其变易也。而其滋润下行的品德,终不改易,是谓不易。伤寒六经脉、证、病变演化出纷繁复杂的各种疾病,可视为变易。很多疾病,运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临床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视为不易;后世学者对六经研究产生的各种学说如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等等是对六经内涵的演绎,属“变易”;把以上学说归纳为六经之病,用六爻之变解释六经,则属“不易”。变易的是年代更迭演变出来的数以万计的病名,不易的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人之疾病不可胜穷,若每病必制一方,则无有尽期。病有定体,故以三阴三阳即后世所谓“六经”而分司之。病发何经,或始终只在一经,或转属他经,或与他经合病、并病,乃是阴阳进退、消长、多少之变化,换言之即六爻之变动。以六爻之变为核心,为原则,为规律,阴阳进退消长推之于人,参之以经络脏腑,则六经辨证体系完备。象、名可以数以万计,而其本体只一,即所谓大道至简,其理无二。以卦观象,用爻变解释六经之病症病机,这些学说便都能言之成理,区别只是名象不同而已。《周易》之象数理可以解读《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剂组成及相关病机情况[14]。可见仲景欲以六经为百病立法,使后学者有所遵循,以期达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之目的。

猜你喜欢

仲景少阴太阴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黄帝内经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