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程设置偏向:西方主流媒体对高温山火报道的比较分析

2022-12-27陈冬艳王婕妤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国际传播舆论引导

陈冬艳 王婕妤

摘要:文章以“欧洲干旱”“加州山火”“重庆高温”三个自然灾害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利用媒体数据库抓取西方主流媒体相关报道和Twitter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同为自然灾害,西方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与中国媒体迥然不同,其引导海外受众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次生影响归咎于政府处置不当,刻意散布谣言,唱衰中国经济。中国外宣媒体的正面发声,成为海外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关键信息来源。

关键词:议程设置;国际传播;西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灾害报道;媒介传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053-04

2022年夏天,全球变暖等极端气象灾害引起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笼罩下,“重庆高温”事件引起路透社、美联社、CNN、纽约时报等数十家西方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并在Twitter上引发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欧洲部分地区也经历了严重干旱,美国加州野火迫使数千名加州居民撤离,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同为高温引发的自然灾害,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口径上的差异值得关注。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1],媒体虽不能直接决定人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却能在信息提供和传播过程中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美国传播学者科恩指出,新闻媒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则异常成功[2]。

新闻媒介在信息提供和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往往决定了新闻的导向,新闻背后蕴藏的报道角度、新闻焦点、新闻取景框架、事实及信源的选择等细节,均会构成对新闻的引导,从而深入影响人们看待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选取2022年夏天发生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的三个高温灾害事件的西方主流媒体报道案例,从报道数量、作者来源、情感倾向和报道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的偏向。同时,通过分析“重庆高温”话题在Twitter上的热度趋势和情感倾向,对我国外宣媒体在进行此类新闻报道时应该进行的议题设置和角度选择给出建议。

利用Meltwater融文媒体数据库抓取西方主流媒体发布的高温山火报道,设定的关键词为“重庆高温”“欧洲干旱”“加州山火”多语种,监测范围为中国以外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多种语言、30多万个新闻媒体网站。三个事件发生的日期虽都集中在2022年夏天,但发生时间略有不同,故选定的监测时间略有不同。笔者审读收集到的内容并剔除转载和相关度低的内容后,对有效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加州山火”和“欧洲干旱”时,数量明显增多,关注度更高。

Meltwater数据库共抓取到21700条关于“加州山火”的新闻报道,同比增加37%。其中,有21家西方主流媒体围绕“加州山火”发布了96篇相关报道。报道篇数最多的媒体是福克斯新闻,高达11篇,重点关注加州野火火势、灭火救援和疏散居民等情况;其次是洛杉矶时报,对野火、热浪、风暴等极端天气报道篇数较多;卫报、美联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加州山火”的关注频度相当,详细报道了火灾造成的伤亡情况。

Meltwater数据库共抓取到62734条关于“欧洲干旱”的新闻报道,同比增加448.4%。其中,有33家西方主流媒体发布了132篇相关报道。报道篇数最多的媒体是路透社,高达21篇,报道时间从7月持续到8月,报道内容包括欧洲干旱的客观情况,干旱对农业、工业、运输业的影響,干旱引发的火灾等自然灾害;美联社、彭博社、卫报、英国广播公司、独立报、电讯报发布的相关报道均超过4篇。

Meltwater数据库共抓取到12400条关于“重庆高温”的新闻报道,是2021年同期的6.4倍。其中,有10家西方主流媒体发布了22篇相关报道。报道篇数最多的是路透社,共发布了6篇相关报道;美联社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各发布了3篇相关报道;纽约时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英国卫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均有报道。

报道情感分析推导自Meltwater数据库的自然语言算法,以整体情感调性的不同,划分出正面、负面和中立三种倾向(见图2)。

从报道内容看,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欧洲干旱”的新闻报道,有72%为负面报道,内容包括干旱给各地生产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引发的次生灾害;22%为中立报道,主要是客观、中立地对干旱情况进行报道,用数据说明干旱的严重性;6%为正面报道,主要探讨应对干旱的举措,以及展现人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气和积极避险的行动。

这一情感倾向与西方主流媒体报道“加州山火”类似,65%的媒体在报道“加州山火”时表现出消极态度,呈现出恐惧、悲伤、忧虑等情感倾向,大量篇幅涉及野火对附近居民和社区的危害、加剧电力危机等;30%的媒体持中立态度,客观报道山火、热浪等极端天气现象;仅5%的媒体以积极态度报道“加州山火”,主要报道救火队员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地方政府及时有力的抢险举措。

从报道角度看,西方主流媒体对“加州山火”的叙述性报道多过分析性报道,主要是客观陈述火灾引发的一系列危害。所选取的报道事实多是极端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整体没有脱离灾难性报道的新闻框架,较客观地报道了真实的灾区现场、伤亡和救援状况。

而针对“欧洲干旱”,西方主流媒体发布的描述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较多,多为探究欧洲干旱的地域性差异和干旱对各地生产生活的破坏,分析引发干旱的原因,并探究此次干旱的后续影响。

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高温”事件的报道,有广播节目、视频新闻、图片新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报道,文章都或明或暗地进行了相同的议程设置——引导受众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次生影响归咎于政府处置不当。

研究发现,与“欧洲干旱”和“加州山火”的客观描述性报道不同,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高温”的报道,有95%为中立报道和负面报道,仅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1篇正面报道,聚焦摩托车手在重庆灭山火中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西方主流媒体在设置议程时,均持续报道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恶意中伤中国经济发展。多篇报道称,连续高温及限电措施对中国经济影响大。意图通过引用未经证实的信源,编造中国失业率高等谎言,向海外受众传输中国经济低迷的假象。

二是弱化中国政府积极保供应、保生产、保民生的作用。不少报道采用裸露的河床图片作为新闻首页,在标题中突出“河流断流”“水电短缺”等来强化受众对灾害的负面印象,同时引导受众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次生影响归咎于政府处置不当等方面。

相较于对“重庆高温”负面影响的大肆报道,当重庆人民众志成城扑灭山火时,西方主流媒体又集体噤声。除英国广播公司于9月5日发布了一篇有关摩托车手的报道,几乎没有其他媒体发声。由此可见,西方主流媒体通过上述几种手法设置议程,引导公众议程发生偏差,使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巨大偏移。这种偏移如同给公众戴上有色眼镜,加深由媒体刻画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西方主流媒体有意无视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一心和家国情怀,试图营造一种“即使你做到了也不光彩”的妖魔化氛围,使海外受众无法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根据西方学者对美国舆论的研究发现,公众意见与新闻媒介在非强制性议题上高度一致,尤其是外国事务方面[3]。

对于海外受众而言,“重庆高温”是非强制性议题,但由于西方主流媒体的超强度连续报道,事件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作为海外社交平台中“新闻”属性最强的Twitter,表现尤为突出。

笔者利用Meltwater数据库,对Twitter上“Chongqing drought”(重庆干旱)、“Chongqing heatwave”(重庆高温)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和监控,检测时间为2021年8月1日至9月15日,检测结果见图3。

(一)热度陡增14倍

检测结果显示,在检测时间段内,Twitter上共有25727名用户参与“重庆高温”话题讨论,发布推文(含转推、引用、回复)共37767条,平均每天有45条讨论,所有推文的展示量超过10.6亿次,推文覆盖的关注者超过2.68亿人次,热度较上月陡增14倍。

对37767条推文的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出现频率前五的词汇均为日文,翻译后分别为“地铁电力不足”“空调”“超级节电模式”“生化危机感”“电光板”。这意味着“重庆高温”引起的电能不足连锁反应,是日本网友在Twitter上关注的重点。

(二)日美网友关注度高

对Twitter上推文发布的地区进行统计发现,日本网友发布的推文数量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意味着Twitter上“重庆高温”话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三)中国账号发出正能量声音

针对“重庆高温”,发推数量排名靠前的主要有iChongqing、环球时报、中国日报、Bridging News、CGTN等。其中,iChongqing发布了26条热文,环球时报、中国日报、Bridging News、CGTN、新华社共发布近80条热文,累计覆盖1980万海外受众,总互动量超过3万次。

分析这些推文发现,中央外宣媒体和地方外宣媒体如iChongqing,自8月4日起持续报道“重庆高温”事件,并于8月26日达到顶峰。各媒体全面、及时地向海外报道重庆应对山火、高温等灾情的情况,传递中国人在灾害面前团结不屈、勇毅前行的精神。特别是重庆北碚山火扑灭的场景、居民夹道欢送云南消防员的短视频和图片,被包括华春莹在内的诸多中国账号转发。此外,iChongqing、CGTN、Chinadaily等媒体还对西南大学美籍外教Frank上山扑火的故事进行了采访报道,引起海外用户广泛关注。

(四)正面推文占比近六成

Meltwater数据库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结果显示,在37767条推文中,有15937条推文持中立态度,约占42.2%;有11330条推文持积极态度,约占17%;有10272条推文持消极态度,约占27.2%;有297条推文无评价,约占3%。

如果只选择同期国际媒体在Twitter上发布的推文,负面推文的比例将上升至50%。好在相关推文引发的用户评论并不积极,主要集中于对干旱可能导致的粮食短缺、全球减排的关注,并未出现大面积跟帖附和唱衰中国经济的情况。

2022年罕见酷暑的媒介传播和舆论引导,是近年来中西媒体在议程设置上对公众议程引导的典型案例。西方主流媒体固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同为自然灾害,针对中国和欧美报道的议程设置截然不同,借机散布谣言,唱衰中国经济。中国外宣媒体主动发声,特别是利用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及时、准确、生动地对外传递中国声音,获得了诸多海外受众的理解与支持。这场中西媒体舆论对峙,为新闻工作者坚定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几点启示。

一是环保话题逐渐成为强制性议题,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日益重叠。气候变暖引发的灾难成为媒体和公众的共同议题,同一个地球的观念是在国际传播中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情的话题。此次“重庆高温”事件吸引西方主流媒体的超常规持续关注报道,说明气候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担忧。战高温、灭山火,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团结一心、守护家园的情怀,既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是国际传播中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

二是中国媒体要主动设置议程、主动发声,引导海外舆论。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政客和媒體对中国议程设置的“一边倒”现象愈发显著。路透社援引美国皮尤研究的最新调查显示,62%的受访美国民众视中国为最大的敌人,且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面对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要及时在西方主导的海外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央外宣媒体和地方外宣媒体协力对“重庆高温”等事件进行的客观报道,一定程度引导了海外舆论,让公众看到中国人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一心,中国政府保民生、保生产的有力措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特别是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对救灾现场外籍志愿者故事的挖掘,通过CGTN和Chinadaily等中央媒体的传播,有效拉近了与西方受众的情感距离,通过外籍志愿者的讲述,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国人对绿色环境的珍惜与热爱。

三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网民的发声需更加理性。西方主流媒体发布的“重庆高温”相关报道,大部分没有经过现场采访,信源多为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虽然西方记者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搜寻这些素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中国网民的不理性发声,为西方媒体炮制谣言提供了素材。在灾害面前,帮忙不添乱应是底线,中国网民的发声应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 韩玉花.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议题设置[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98.

[2] 本纳德·科恩.传播外交[M].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13.

[3]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 2版(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3.

作者简介 陈冬艳,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数字营销、国际传播。 王婕妤,硕士,记者,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国际传播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