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Wiltse入路联合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12-27孙国荣顾庆陟高升夏祎陈然朱姗姗石林新吴成如
孙国荣,顾庆陟,高升,夏祎,陈然,朱姗姗,石林新,吴成如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骨二科,安徽合肥 230031)
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stenosis,DLS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接受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科采用经Wiltse入路联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DLSS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与同期采用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以探讨此类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腰痛伴单侧下肢根性痛、间歇性跛行,感觉、肌力减退,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单节段DLSS;②接受3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③在本科接受经Wiltse入路联合改良TLIF手术手术或采用后正中入路TLIF术式;④术后有定期随访。排除标准:存在多节段狭窄;既往腰椎手术史;患有脊柱感染、肿瘤等疾病;II度以上椎体滑脱;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
根据手术方式,将此59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4~68岁,平均(53.7±7.5岁);均采用经Wiltse入路单侧改良TLIF手术。对照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2±8.1岁);均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团队完成,术前患者均对手术方式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俯卧位,C臂机透视下定位责任节段,作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腰背筋膜向外侧剥离,显露出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钝性分离肌间隙、显露关节突关节。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于责任间隙上下椎体分别置入4枚螺钉,透视确定螺钉放置满意。于减压侧适度由外向内侧适度剥离关节突、椎板上的部分多裂肌附着处,显露关节突、椎板。使用自动拉钩牵开内侧多裂肌、外侧最长肌,暴露减压区域,采用改良TLIF术式,尽量将工作区域内移,咬除上位椎板的下1/2~2/3、患侧的下关节突以及下位椎板的部分上关节突,切除黄韧带,显露部分椎间孔及椎管,双极电凝进行椎管内静脉丛预先止血,以减少术中出血,使用脑棉推开上下静脉丛,保护上、下神经根,神经剥离子探查神经根,牵开保护,取出突出髓核。处理椎间隙,保留骨性终板,减压骨进行椎间打压植骨完毕后,植入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安装连接棒,透视确定融合器内固定均满意。再次探查见椎管减压充分,冲洗术区,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对照组: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取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棘上韧带。用骨膜剥离器沿棘突及椎板剥离双侧骶棘肌至小关节突外侧,拉开两侧骶棘肌,清除椎板表面残存肌肉组织。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于责任间隙上下椎体分别置入4枚螺钉,透视确定螺钉放置满意。采用TLIF术式,于症状明显一侧椎间孔进入行减压治疗,咬除上、下关节突,部分椎板及黄韧带,充分减压受卡压的神经根。余手术步骤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3个月、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腰部及下肢痛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v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CT,评估椎间融合率,融合评价采用Suk标准[1]。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VAS、ODI和JOA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术后6个月,观察组坚强融合29例,可能融合1例,坚强融合率96.7%;对照组坚强融合28例,可能融合1例,坚强融合率96.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DLSS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病因复杂、病程长,患者多有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浅感觉减退等症候群[2-3]。物理康复治及相关药物等保守治疗仅可缓解神经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神经根损害症状,无法从根据上解决管道狭窄、腰椎不稳的问题,最终仍需手术干预。TLIF手术是治疗DLSS的有效方案,可对责任节段彻底减压,术中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脊柱的正常生物力学维持有帮助,减少了术后腰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但传统TLIF具有较大的创伤,术中需对椎旁肌广泛剥离,对椎旁肌需持续的大力量牵拉,易导致腰神经后内支损伤、椎旁肌缺血、水肿、坏死,造成椎旁肌功能障碍、萎缩,术后顽固性腰痛[4]。
与传统TLIF手术相比,经Wiltse入路联合改良TLIF手术方式较好地减轻了手术创伤。改良TLIF通过将工作区域内移,仅切除上位椎板的下部分,内侧至棘突跟部,保留了外侧骨质,扩大了进行椎间隙操作时处理终板和进行植骨的工作空间,使工作距离变短,有效减少了硬膜、神经根的牵拉损伤[5]。此外,利用Wiltse入路通过多裂肌、最长肌肌间隙到达手术区域,两条肌肉之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少量脂肪作为填充,形成自然间隙,无神经及血管穿行,便于操作,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有效地保护了肌肉血运,保留了椎旁肌肉的生理功能,对维持术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Wiltse入路也可有效降低椎旁肌肉的牵拉力量,尤其在术中麻醉肌松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获得良好的外展置钉角度,减少了因椎旁肌肉阻挡导致的置钉失败[7]。且术后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这与术后术区残留空腔体积小有关。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VAS、ODI和JOA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①椎旁肌剥离范围小,术式符合微创理念。②观察组术中对椎旁肌的牵拉时间及牵拉力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学者Stevens[8]的研究结果显示,正中入路椎旁肌受牵拉时的平均肌内压为(4.7±2.5)kPa,明显高于微创入路的(1.3±0.7)kPa。③术后Wiltse入路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这与术中多裂肌及后方韧带复合体的保留密切相关。④观察组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的继续出血量也低于对照组,减轻了术后术区肿胀、疼痛的程度,利于快速康复。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椎间融合率,提示手术入路及减压方式对术后的融合率无绝对影响。
综上所述,经Wiltse入路联合改良TLIF术式对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有效保护椎旁肌、后方韧带复合体、脊柱稳定性的基础上,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椎间融合效果,手术方式符合微创及精准减压理念,对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肥胖、腰背肌发达的患者尤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