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的创新研究
2022-12-27齐守泉谷莹莹韩立国
○齐守泉 谷莹莹 韩立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山东省以《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的发布为起点,率先构建了省域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中职、高职学生提升知识结构的期望日益凸显。针对中高本三个层次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清晰、晋升通道存在“天花板”现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依托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立足央财支持、国家骨干工程造价专业为主的智慧建造专业群,联合12所中高本院校和企业,历时15年不断完善和实践,力求改变中高本教育衔接贯通从“喊”到“干”的局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打造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山东范式。
一、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丰富。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关系理论研究方面,凯兴斯泰纳(1933)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行的路径。杜威(1938)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与文化修养的培养联系起来。职业教育与生涯发展理论研究方面,舒伯(1951)认为个性、素质、能力影响职业生涯发展。舍恩(1983)提出学生在个人生涯中应不断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以应对现实场景中的问题。终身学习、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形成国际共识并指导各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框架研究方面。20世纪初,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陆续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框架,纵向建构层次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横向架设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的桥梁。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众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不再将职业教育看作终结性教育,而是致力于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打通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建立起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资格分为1—8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认。德国职业教育采用“核心阶梯法”进行课程体系衔接,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开展一体化人才培养。法国通过设立新学制、颁发相关证书等举措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化人才培养。
国内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理论研究方面。姜大源(2011)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理性的追问,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层次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空间。冉云芳(2016)等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制约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原因,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层次性不足。范唯(2011)等认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延续和衔接,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中高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互认,这需要制定规范的教学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融通。学者们普遍认为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起不同教育层次系统。
二、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形成的背景与存在问题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求背景方面。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背景方面。随着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综合,社会对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随之增大。与之相对应,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继续提升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于实现更高层次就业的需求愈发强烈。
针对的主要教学问题。中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是全新概念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中高本人才培养存在着目标层次定位模糊、中高本教学组织过程各自独立运作、中高本专业衔接质量不高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缺少有效的实践范式等问题,制约着贯通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改革历程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成果研究阶段。2007年,在济南市范围内率先提出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观点后,2008年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济南市职业教育浅析》论文中又强化此观点。2011年,以院级项目《专业视域下的济南市中高职衔接发展研究》为研究基础,整合省级教改项目《专业视域下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重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研究》,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协调发展”观点。2017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提出“一体两维深内涵”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基于课程结构理论提出“齿轮循环递升式”课程体系衔接理念,形成“培养目标分层、职业能力递进、教学资源一体”的总体思路,构建并实施了以服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发展的“三阶递进、四维融通、系统化设计”中高本课程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用和推广。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成果实施阶段。2007年开展工程造价专业等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15年开展工程造价专业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2017年开展山东省教育厅教改重点资助项目《山东省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诊改机制研究》,结合部省共建《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衔接研究——以专业为纽带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项目,牵头制订了《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等21个中职、高职与本科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30个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践,该成果促进了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11家研究机构、34所中职院校、55所高职院校、8所本科院校、省内外53家大中型建筑企业中得到应用推广。贯通培养学生近三年转段率均在90%以上,推动省域内中高本衔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崔兆举和张雪枫分别荣获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奖和优胜奖,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的背景下,26次在部省级会议上推广,受到石伟平、姜大源、徐国庆等职教专家的高度肯定。
四、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改革措施
针对中高本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积极探索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一)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形成中高本“分层次递进性”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依据企业需求,根据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适应力和就业适应力准确划分初学者、胜任者、精通者职业发展阶段,按照“分层次递进性”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界定,要求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编制简单工程的预算书,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培养“会识图、会算量、会报价”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编制复杂工程的投标文件,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突出职业技能,强调培养“善建模、善计价、善结算”的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进行全过程造价咨询管理,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突出综合应用,强调培养“精原理、精咨询、精管理”的掌握该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突出职业能力接续发展,重构中高本“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四维融通”课程体系
以学生BIM算量计价能力累积为主线,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基于“中职——预算员”“高职——二级造价工程师”“本科——一级造价工程师”不同岗位需求,匹配“中职——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初级,高职——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中级,本科——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高级”不同等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不同等级技能竞赛项目,将中高本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组建知识和技能“结构化”模块,提炼出20项工作任务共80个技能点,规划构建了“编预算——做标书——全咨询”的“递进式”理论课程,“岗位基础体验实践——工作流程模拟实践——项目综合实战演练”的“阶梯式”实践课程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的“四位一体”素质教育课程,课程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纵向深化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应用层次”层层递进(图1)。
图1 中高本“三阶递进,四维融通”课程体系
(三)“中高本企”四方统筹联动,搭建“多元协同、多方共享”课程衔接平台
打破中高本界限,联合1家研究机构、3家中职、3家高职、4家本科、2家企业,整合教学、科研、师资、实训等资源,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协同衔接平台。
1.构建了“专项研讨、联合开发、常态沟通”的师资培养方式。在对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达成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师资共培互聘平台,实行区域内中高本教师交流、挂职、互聘、互访,做到专项内容中高本教师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联合设计,联合开发21个专业教学标准、2415门课程标准。鼓励、支持高层级院校教师到低层级院校参与课程教学,部分低层级院校中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可以参与到高层级院校进行实训教学,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主体中得到锻炼,实现中高本教师资源的共享与融通。
2.形成了“碎片建设、逐级递进、上下互通”的教学资源平台。校企合作真实工程项目贯穿中高本三阶段,借助“智慧职教”教学平台,校企共同搭建了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平台,开发了一批注重实用的中高本数字化资源3万余个,实现MOOC学院上线课程27门。
3.建设了“系统化设计、差别化配置、共享型使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平台。与中建八局、山东省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中职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实训室建设,如识图实训室、建筑工种操作实训室等;高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实训室建设,如安装算量实训室、BIM建模实训室等;本科注重学生综合理论知识创新应用实训室,如项目管理沙盘对抗实训室、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实训室等。在实训室建设中,应用大量虚拟仿真、VR/AR等数字化技术,模拟真实场景。
(四)动态更新,建立中高本课程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依托区域职教集团,以岗位能力新需求为导向,“中高本企”四方联动,建立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以课程标准、师资配备标准、设备配备标准等为依据,行业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三级质保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了“同心圈层”质量保障机制。
五、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特色与创新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体系创新和机制创新上。
理念创新上,提出了“齿轮循环递升式”课程体系衔接理念,贯通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以专业规格为纵坐标,专业目录为横坐标,借助循环递升式齿轮模型分别代表中高本教育。纵向上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途径,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横向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需求,注重中高本课程在岗课赛证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专业师资、教学资源、实训条件5个衔接点,中高本三齿轮转动,内在循环转化成动能完成从中职——高职——本科的学业、素养以及技能的提升(图2)。
图2 中高本“齿轮循环递升式”课程体系衔接理念
体系创新上,构建了“三阶递进、四维融通”中高本课程体系,凸显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接续性。依托校企合作真实工程项目,重新设计中高本三阶段教学进程。以职业能力的贯通培养为准轴,基于工程造价不同岗位需求,匹配“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不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不同等级技能竞赛项目,开展课程体系规划,梯度化设计教学内容,一体化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机制创新上,形成了中高本“同心圈层”质量保障机制,填补了中高本衔接质量无法有效评价的空白。围绕“质量建设”中心,以师资培养、教学指导方案为抓手,在中高本阶段,运用闭环理论,教研室和企业联合评价,形成自评报告;教务处和企业联合评价,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学校、企业和济南市职成教所、第三方联合评价,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与教学诊改结合建立问题整改约谈机制,形成由内而外的“同心圈层”质量保障机制。
六、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改革成效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山东范式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职教体系理论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三个方面。
成果在中高本相关专业中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与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中推广,承办全国职业院校“建筑工程识图(高职组)”赛项,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省级奖项82项,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105项,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42门,编写教材及专著31本,立项省级及以上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15项,近五年社会服务收益1200余万元。
为部、省中高本专业衔接实践做出重要贡献,丰富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理论。牵头制定了山东省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起草《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行初中后七年制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的通知》等文件16个。主持结项中高本相关项目29个,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机制研究》等;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政策诉求》等论文38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研究》等获奖24项。
成果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助力打造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山东范式。四川省教育厅等32个考察团来学习取经。依托中国职教学会、山东省职教学会向全国20多家职教研究机构、35名专家学者做专题介绍15次;在上海、南京等全国、省级会议上做专题推广50余次,被11家职教研究机构、34所中职、55所高职、8所本科院校和53家企业采用推广。主持参与部省共建职教高地课题7项,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当中,需要解决教育改革的难题,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衔接,山东省现在走在全国前面了”,开辟了中高本贯通培养的改革试验田,形成现代职教体系落地实践的“山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