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思考*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2022-12-27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处张力晖杨柏
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处 张力晖,杨柏
一、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概念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高等学校及其区域范围内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为了实现资源互通、资源共享以及规模经济发展,在政府策动下,相互联合,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体[2]。这种区域性经济业态涵盖了校园经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科技产业及其技术转移等相关的三产服务业[3]。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是一种高等学校深度参与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其以硅谷为样本逐步发展成型。1951年,时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特曼博士首先提出“技术专家社区”的概念,并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通过将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建立起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初步形成了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模型。历经70年的发展,硅谷模式已经成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典型范例。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逐步开始建立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高新科学技术开发园区,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现已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及各高等学校取得了良好共建合作关系。同济大学和上海杨浦区政府于2007年共同制定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在政府支持和双创文化作用下,现已成为国内设计行业规模最大、产业链体系完整、集群效应明显的知识经济圈。成都市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表示要“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重点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成都市于2016年初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强调支持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并出台《成都市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行动计划》,预计到2022 年布局共建10 个左右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保定市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基础
保定市是全国地级市中首批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省内唯一的“科创中国”建设试点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科技部认定的河北·京南国际科学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重点城市和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保定市具备良好的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基础。
(一)保定市高校资源丰富
保定市现有高等学校17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金融学院等部属和部省共建院校云集,在校大学生约为25万余人,无论是高等学校在所在地级市内总数量,还是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均在同类地级市内列于首位。科技人员约为11万余人,每年为社会输送7万毕业人才,这使得保定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17所高等院校,为保定市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在人才、技术还是成果、平台,都提供了源源不断、方方面面的支持与保障,也为保定的双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源动力。
(二)保定市产业基础良好
以能源电力产业为例,保定市自2006年提出建设“中国电谷”战略以来,围绕着“打造中国电谷、构建世界级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 ”的战略构想,电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了创新特色鲜明和规模优势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引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处于领跑地位。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电力装备企业的集聚核心区,自2003年获批科技部国家级新能源基地,其一直秉承着产业集聚、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世界级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产业基地,积极打造“中国电谷”品牌,已建成特色鲜明、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电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目前,区内拥有电力企业350余家,其中,规上电力企业57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57%。2021年,规上电力企业工业总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14%,电力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58.7%。
(三)保定市高校区位优势明显
保定市主城区云集了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首的骨干院校。尤其是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直线距离仅约5公里,而河北大学、保定学院则毗邻保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驻保高校与保定市主体功能紧密结合,已经形成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利于高校知识经济圈促进城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
(四)保定市交通设施完备
铁路方面,保定市处于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津保铁路交叉位置,属于丁字型交叉,向西将建设雄忻高铁,进一步拓展高铁网络。公路方面,建立“四纵四横四联两环”的高速发展模式,县县通高速的布局已形成;普通干线上建立了“六纵四横”公路网络布局,形成了县县通二级及以上的公路,公路网络比较发达。保定市境内虽然没有民用机场,但是依托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和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实现国内国际出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保定市将建立机场快线,进一步缩短接驳时间,其他机场均在保定设置了机场航站楼,便于市民航空出行。
三、环华电知识经济圈建设情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和2022年均入选教育部“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创建于1958年,1970年迁至保定,北京校部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生4万人。学校在保定办学50余年,与保定市政府、企业合作紧密,形成了较好的环华电知识经济圈。
(一)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区
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国家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共同投资成立“保定华电天德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和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司秉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学科特色资源和学科优势,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孵化高科技新能源、智能电网及衍生企业,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挖掘创新创业人才,是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科技园区建设“中小企业涉电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先后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质和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作为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科技园为京津冀涉电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为服务地方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保定天威保变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立中集团等多家保定市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输变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英利集团有限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电力企业在保定市共同成立了“中国电谷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国际新能源应急产业创新联盟”“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电谷智能电网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在内的10余个科研合作平台。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动。
(三)扎根保定开展技术转移转化
在保定办学的50多年,华北电力大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立足区域需求,逐步形成了电力特色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尤其是在保定“中国电谷”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学校师生或校友参与创办的企业,大约占据保定市高开区能源电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汇聚成以保定四方三伊电气有限公司、保定华仿科技有限公司、保定市毅格通信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为首的,具有“电力”特色的产业集群,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华北电力大学在“30·60”新时代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保定市人民政府签署《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了校地合作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新篇章。
四、加强环华电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建议
保定市与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将学校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紧跟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深度服务“双碳”战略、雄安新区建设、保定“中国电谷”转型升级等方面全面发力,有力促进了环华电知识经济圈建设。为全面提升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能级,进一步推动高校优势资源在保定有效转化和利用,加大城市发展动能转换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华北电力大学构思将从如下几点着手,推进环华电知识经济圈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作为“双一流”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根本还是要落脚到提升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华北电力大学是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唯一一所“双一流”大学,把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进一步上升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双一流”高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的层次,必将带动保定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保定市政府可考虑出台支持驻保高校建设和培育“双一流”的专项政策,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二)协同开展人才引进
高校人才集聚,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保定市现有人才政策,对企业支持针对性强,但是对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还缺乏足够支持。建议保定市政府出台支持驻保高校人才引进的专项政策,在高校人才公寓、高校人才创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面向产业发展,可以采纳“企业出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方式,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到保定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华北电力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教育部关于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要求,发布了《华北电力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六大行动”。保定市能源电力产业基础雄厚,可积极推进“碳中和产业之都”建设。双方行动目标高度契合,并且亟需大量能源电力领域的双碳人才,采取联合引进人才方式将更快实现各自双碳发展目标。
(三)拓展协同创新平台
保定市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主要用于科技企业孵化,正在谋划共建能源电力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用于技术转移与中试验证。可在现有载体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学校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中试孵化,再到产业化转移转化完整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包括基础前沿知识创新、颠覆性变革性技术、中试放大、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系列协同创新平台,并建立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全链条平台。此外,不局限于能源电力领域,可依托学校人工智能、环境与化学、被动式建筑等其他优势学科,形成以适应保定市工业发展需要、服务保定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四)打造高校文化经济
大学生、教师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文化消费和文化需求均比较旺盛,打造良好的文化经济是完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重要措施,可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和经济水平。在现有配套基础上,可以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消费,建设具有城市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化街、校友之家等实体项目,可重点考虑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建设“中国电力发展博物馆”,借此扩大保定“碳中和产业之都”影响力,吸引更多在校师生及校友承办和参与大型会议、科技交流等活动,使环华电知识经济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辐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五)持续开展高端科技峰会
近年来,保定市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30·60”新时代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对接交流会等高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会议,有力提升了保定城市吸引力、引领了产业转型、深化了校企协同创新、推动了环华电知识经济圈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地方、高校母体,依托地方发展规划目标、项目引进计划、人才引进政策等,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打造高水平、高层次、强特色的国内外高端科技峰会,能够有效搭建学术界、行业内和决策部门的互动共赢平台,有力促进校地企多方融合发展。
(六)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高校在办学进程中,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这些校友分散在全国各地,是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一项重要资源。校友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母校情节,对母校所在地也是充满美好的青春印记,愿意为母校的建设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校友们通过和母校开展项目合作,能够将所学、所从事的专长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为企业引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与企业一道,共同创造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母校也能够将校友带来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引入地方,为地方发展蓄力储能,支撑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广泛挖掘利用好校友资源,为广大校友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环境,竭尽全力为校友企业家在保定投资创业做好服务。华北电力大学校友在国家能源电力领域贡献卓著,成长出很多优秀电力领域企业家,保定市政府可以筹划建设能源电力科技园区,吸引华电高端校友企业家入驻,汇聚华电校友产业技术、优秀人才、丰厚资金和社会资源,持续推动学校与校友紧密联系,促进本地能源电力企业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保定市区域创新水平。
五、结语
保定市作为创新型城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蕴含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保定市与驻保高校校地合作基础良好,围绕“医车电数游”、被动式建筑和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与驻保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了多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为进一步提升保定市区域创新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持续加大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力度,充分考虑高校自身优势与城市产业发展趋势,确定其知识经济圈主导功能,同时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校友资源,更好发挥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区域创新引领作用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