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融合共建的“田野思政”教育探索*
2022-12-27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阚文华王玲罗清欣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阚文华,王玲,罗清欣
高校承载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党支部作为党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与高校学生党员密切联系的桥梁。数量众多的支部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是全党工作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如同星星之火。高校党支部要落实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保持党的先进性,让学生党员在人民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让思想政治建设落实到群众,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增加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高校党支部建设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隔绝、课堂内外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要求的明确指导下,我们尝试在新模式下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基于区域融合共建的党员成长和教育方式— —“田野思政”。
一、“田野思政”的理论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乡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田野这一广阔的平台,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变迁和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了解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利用学科优势,切实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丰富学生的阅历,有助于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田野思政”架起专业理论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打破长期以来专业理论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孤岛效应”,这一创新的举措有利于将爱国精神融入学科教育之中,更好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课程思政是要将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田野思政”这一新的模式借助广阔的田野空间,将抽象的知识与鲜明的真实世界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枯燥无味的教育模式,“田野思政”这一创新探索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这是一个将道德教育实践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模式遵循了“具身德育”的德育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区域融合共建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意义
区域融合党建对学生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相较于相对枯燥和形式单一的学校教育,区域融合党建让大学生跳出学校固定的“圈子”,开始走向社会,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并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发现中获得成长。
第二,有效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加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不同于高校的党组织生活等传统形式的活动,区域融合党建后,高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甚至组织社区的党组织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体会到学校难以授予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我。
第三,可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支部活动,增强支部活力,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学生在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后,可将学习到的内容转变运用到校内党组织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党支部不断创新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
三、区域融合共建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意义
区域融合党建对社区基层党建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学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基层党组织人手不足的问题。研究发现,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占少数,而中年人的比例占多数,这是因为年轻人对基层工作的不向往。社区工作人员们往往“身兼多职”,多数工作人员因为年龄原因体力跟不上,导致遇到特殊情况时,往往力不从心,不能及时为居民排忧解难。高校学生的加入,能有效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第二,高校学生的加入,为社区基层党支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提升了社区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年轻人做事有冲劲,有干劲,年轻人奔放热情,充满活力。年轻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具有执着的探索精神。社区工作难免带有枯燥乏味,而年轻人的到来,增添了几分活力。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联合社区党组织探索区域融合党建路径
如果将党的建设看作是修建一栋高楼,那么基层党组织在修建的过程中发挥的就是地基的作用,它保护“建筑物”的安全,使其正常使用而不遭受破坏。基层党组织形式多样,它们分布广泛,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与人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适当调整各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关系,对整个区域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基层党组织的存在形式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它是党在高校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创新发展是提供发展动力的不二选择,要求我们突破常规,力求创新。为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更好发展,将高校与社区相结合是一项重大突破。
(一)明确共建目标,形成行动合力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共同明确目标是达成同向、同行的动力源泉。当前背景下,探索区域融合共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高校、企业、社区党支部的高效合作,在打通属地不相隶属的党组织之间的壁垒,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由高校基层党支部牵头,带领地方各级党组织助力区域融合党建,实现校地党组织优势互补。
高校与地方各级基层党组织共建形式不能仅局限于共同举办几个活动,联合开展几项工作,而是要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共建,在基层支部建设方面,属地基层党组织与学校基层党组织通过支部共建,搭建平台,让学生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的新载体、新平台,为基层治理难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社区提供平台资源、社会资源、群众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长提前融入社会,在基层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本领,最终实现合作共赢,激活支部发展动力,创建基层党支部共建活动特色品牌,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二)确立共建方向,落实工作策略
高校可凭借专业知识、科研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为地方党支部党员业务能力提升、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为社区、企业提供文学艺术、法律政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双方党支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深入摸排当地企业与群众以及高校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成“走访群众——梳理难题——提供支持——跟踪服务”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学生党员可以在区域城市文明建设、环境卫生维护、文化宣传、社区居民矛盾调解、居民素质提升、心理辅导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区域党建工作作出贡献。区域地方党支部可以发挥平台资源优势,拓宽高校学生党员实践活动领域,增加高校学生党员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工作的机会,例如共建工作室、教育基地、服务中心等。
(三)创新共建方式,拓展党建形式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创新发展是提供发展动力的不二选择,要求我们突破常规,力求创新。将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与属地社区的平台、基地优势互相融合,实现区域融合党建,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基层党支部助力区域融合党建,要坚持以党的政治思想为统领,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与属地党支部的合作点,走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转化新道路。努力学习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基层社区党支部共建新思路、新道路、新方式,通过支部共建切实有效解决企业实际发展问题,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助力区域融合党建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支部共建内涵,实现以高校党建带动属地党建,校地党支部持久合作、共同进步,进而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五、基于区域融合共建的“田野思政”活动平台搭建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导认知
创设情境能直观有效地促进党员们对问题认知的效果,是践行党员课程思政过程中常用且便捷的方法。党组织活动是加强联系党员的重要枢纽,也是启蒙、纠正预备党员思想的重要途径。了解党员优秀实践事例,感受党员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我们学生党员日常该多多渗透的地方,为学生党员今后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通过创设情境,使得课程内容与思想教育有机对接,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衔接。
(二)紧扣专业,增强认同
学生将书本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自身思想融合后运用于实际社会,这就是所谓的专业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既是锻炼和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与“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在专业实践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打破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乡村发展调查课程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等开展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太快带来了许多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的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作为学生党员,利用专业知识替乡村老百姓们解决好垃圾分类、回收等问题是我们分内之事。垃圾里大部分都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如果能较好地处理这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那必然能造福百姓、国家以及环境,因此身为大学生党员,我们也需不断精进自身专业技能,靠自己强大的专业知识服务百姓、服务社会。通过这样的课程,不断去引导学生党员们不忘自己的双重身份,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将专业知识实践于老百姓身上,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活动体验,投身实践
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同样地,党支部建设过程中也应安排相应的“行走课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帮助老百姓发展的道路。
通过加强党支部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帮助社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社区提供了一个平台供学生党员们去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党员了解乡村社区治理,小到调节居民纠纷、宣传党史、垃圾分类等,提高居民各个方面意识,大到整个社区的一个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等,从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党员角度为乡村社区出谋划策。
六、总结
高校学生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探索支部共建模式,实现校地合作,通过与基层党组织的联合,拓展“田野思政”实践阵地,引领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基层,使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全面细致地覆盖和落实学生党建工作,注重实际成果,推动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前进。通过区域融合共建的“田野思政”模式,让青年学生感受社会、认知社会、服务社会,激发青年学生干事、做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