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2022-12-27胡红华高耀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科跨学科

□ 文/胡红华 高耀丽

新文科是对文科的创新发展,是文科发展的新要求。发展建设新文科,要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2021)》指出,我国新文科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新文科正加速从传统文科内部的跨学科研究向文理、文工跨学科交叉融合转变,新文科建设的内容日益凸显政策导向、需求指引、开放共享、交叉融合、科技驱动、服务社会等特点。[2]但目前新文科建设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新文科建设与文科科研之间的关系探讨得不多。为此,本文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要求,针对高校文科科研的现状与问题,就提升高校文科科研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高校文科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尚须进一步探索

我国现代学科体系源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文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理论话语主要借鉴沿用西方的理论和范式。长期以来,不少学者深受西方思维范式影响,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文明的发展问题,套用西方范式进行解读,而这显然无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继续西方的学术基本范式,无法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因此,文科研究需要走中国特色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加快学术范式创新,进一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学科。

2.文科研究有待进一步向问题导向转型

学科是对知识的分门别类。长期以来,高校文科研究大多是在已有的学科范围里开展的“学科性学术”。然而,实际社会生活中有各种问题,过多强调学科性质,不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科研究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也会降低文科研究的价值和学科建设的意义。同时,社会问题研究会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仅靠单一学科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推进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承担;解决政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伦理、科技等知识;设计一项经济政策或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到经济领域以外的大量复杂因素……近些年来,部分文科研究者因为没有意识到文科研究的问题导向转型,或者是有意识但因为自身学科知识的单一性阻碍了其转型,从而严重制约了他们在时代重大命题中的参与度。要提高文科和文科学者对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文科研究需要走出单一学科的藩篱,完成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型,更深入地关注国家、社会和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

3.文科研究的谋篇布局还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类问题、困难和矛盾,亟须高校在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以及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进行了系统谋篇布局,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但是,也有许多高校对新文科建设重视并不够,新文科建设仍停留在理念阶段,没有形成本校的新文科发展框架,更谈不上明确本校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内容。此外,当前高校文科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各自为政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对重大选题的统筹应对能力还很不足,缺乏必要的前瞻谋划;在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重大项目、科研成果、服务能力、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须进一步加强谋划统筹,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搞研究。高校文科科研工作必须强化谋篇布局,增强研究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跨学科融合还须进一步推进

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国家导向,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内生要求。2020 年底,我国正式设置第十四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标志着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文科既是大文科,需要打破传统文科之间人为的壁垒,促进文科内部的深度交叉融合;新文科也是跨学科,需要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4]当前,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仍处在起步状态,一方面,新文科发展规模较小,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多数仍是传统的文理科界限分明的状态;另一方面,尚未形成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主要集中在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自然科学中的理科和工科交叉,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明显不足,跨学科研究力量紧缺。此外,新文科的“新”还表现为科技的新发展与文科融合所产生的文科新兴领域和传统文科的更新换代。但目前新文科建设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能力不足,“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浪潮中出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型技术的结合性不强”。[5]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提升文科科研能力的主要举措

1.强化战略顶层设计,加强新文科重点领域布局

高校要注重文科科研战略的顶层谋划设计,重视加强文科科研工作整体规划及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布局。一是做好科研顶层战略设计。加强新文科科研规划,如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系统,制定实施创新科研行动计划,全面推广并落实卓越学术行动。二是要做好重点领域布局和重大任务谋划。注重前瞻布局谋划,凝练重大方向、策划重大选题,对人文与社会科学若干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和重点支持,加强和完善文科科研平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构建全面立体的布局体系。提前谋划布局重大创新科研活动,系统性谋划布局重大平台和重点团队。前瞻性布局具有引领作用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前沿方向。三是采取系统性举措确保顶层战略的落实。例如:布局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方向,构建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酝酿策划、培育支持、传播转化的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科研平台管理,加快构建层次多样、功能明确的科研体系。四是科学设立问题导向的各级各类新文科研究平台,切实提高文科研究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例如:讲好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新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深入开展新中国研究;服务好国家或区域战略,根据学校实际和特色优势打造学术研究平台,开展“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创新发展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2.创新文科科研体制机制,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通过加强组织科研和科研组织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高水平团队等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一是加强组织科研,强化科研机构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主动布局新型文科研究机构,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注重分层分类,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形成“学校规划、学院策划、团队申报”三级联动传导。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建立重大项目布局研究与决策机制,培育战略科研人才、组建战略科研团队、探索新型举校体制。二是加强科研组织建设,注重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创新,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科研平台转型提升,构建多层级科研平台体系,加强文科公共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新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实施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综合性、跨学科的文科实验室,如探索跨学科“数字经济”“新财经综合”实验室建设等。三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推动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布局若干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科研团队,设立交叉学科引领项目;聚焦相关主题,推进文文、文理、文工、艺医等结合,促进文科内部各学科及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生长、深度融通,形成跨学科研究学术品牌。四是要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文科研究队伍。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学术团队,实施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登峰计划等,完善“方向——平台——项目——团队”文科科研组织模式,围绕重点方向和研究领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具有交叉创新能力的大团队。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高校文科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和主体性。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哲学、法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融合创新,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推进“四史”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文化软实力等领域研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例如:财经类高校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学术和话语体系,打造若干高水平理论研究团队。二是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问题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方法、新手段,开展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研究,大力推动新文科发展。开展文科卓越研究,加快一流文科建设,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派建设。当前,不少高校都提出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发挥相关领域学科优势,培育建设“X 大学派”,着力成为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和原创思想策源地。

4.打造高水平智库,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把社会服务的理念渗透于文科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发挥高校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培育和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发挥智库思想引领、全方位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根据所处区位和学科特色或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特色智库建设,推进多学科交叉新型智库建设。例如:行业类高校可以开展“财经+”“外语+”“教育+”“国际+”等领域智库建设,聚焦金融科技、国别研究、智能教育及全球治理等重点交叉领域的研究。二是打造智库体系,扩大相关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的引领力和融合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交叉融合,开展高质量智库研究。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以语言研究为基础,积极打造理论创新、话语传播、成果应用三位一体的高端特色智库集群,拥有各级各类智库研究机构76 个,形成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区域的全覆盖。[6]三是加强政策配套和体制机制改革。创设智库建设政策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如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高端智库在人员、资源、成果和发布渠道上互通共享;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机制,鼓励智库平台积极“走出去”;推动人文社科类基地智库功能升级,发挥智库领航功能,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科研人员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治理。

5.建立新文科学术阵地品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新文科建设不能孤芳自赏,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高校要重视以学术期刊为主要载体的学术阵地建设,多渠道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提高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是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打造学术阵地品牌。新文科研究初始,各高校的学报以及教育类期刊作为新文科研究的学术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 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刊《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 年,山东大学创刊《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成为国内专门从事新文科研究的重要期刊。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积极申办国际期刊,打造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群,建设文科学术出版方阵,加强与新文科相关的数据库建设。二是加强实质性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能力和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重大项目计划和工程,支持师生参加联合科研,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中任职,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相关规则标准等的制定与重大议题研究。三是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独特作用,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拓设立国外研究院,实施学术国际影响力倍增计划;推进中华学术外译,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翻译出版,开展当代中国精品教材外译和推广,扩大学科国际竞争优势。

6.深化评价和管理改革,支撑一流文科研究

新文科建设需要建立与新文科发展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高校要发挥科研评价指挥棒作用,以科研评价改革牵引管理改革,为一流文科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是完善文科科研评价体系。改变以项目和刊物等级为衡量标准的评价,健全文科学术评价标准体系,改革文科学术评价方法,完善分类评价制度,以解决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推行代表性著作、重大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评价,合理设置评价周期,引导教师探索新文科研究范式。二是探索跨学科科研评价制度。新文科建设常常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联动和团队作战,高校对新文科科研的评价要遵循交叉学科规律,探索跨学科合作成果评价,深化二级单位和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形成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实施团队制考核评价。三是优化文科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和提升科研管理服务,增强文科科研跟踪服务水平,构建“谋划培育——资源整合——跟踪服务——精细管理”的服务体系。推动全过程服务,在项目培育、申报、结项等环节全过程跟进,建立“一院一策”“一人一策”等精准对接机制。北京

本文系上海财经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面向未来的财经大学新文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110733)和“新文科:内涵、效用及建设思路”(项目编号:2020110406)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