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对接育人背景下传媒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12-27

传媒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纪录片育人创作

张 倩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计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1]。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形式复杂严峻。为缓解就业压力,统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任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影响,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教育部于2021年筹划、启动了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2]。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第一批立项了定向人才培养、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等3个类别7个项目。在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的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群的教学正在积极面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全球方兴未艾的第四次教育革命[4],培养能够适应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求,引领未来传媒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一、践行“五维一体”教学改革

课程是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载体。适应时代变革,构建科学、前沿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质量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2019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点讨论了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等议题,为媒体变革和传媒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持会议时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全面提升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5]顺应媒体发展进程,探索供需对接育人的新范式,是时代赋予高校传媒教师的新命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培养理念”“教学能力”“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为维度的“五维一体”供需对接育人路径。并以OBE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为主导,反向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对接传媒行业需求。

《纪录片创作》是传媒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3年开课以来,本课程团队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项目为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与媒体转型的深度融合。2021年,课程入选超星集团“示范教学包”。目前,该“示范教学包”已被国内25所高校引用,开设班级53个,一学期在线学习学生数突破1100余人[6]。

二、坚定产出导向的培养理念

供需对接育人要求高校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与动态,分析和研判人才的供需现状及用人需求,以用人单位的质量反馈为参考,调整人才培养理念。

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是以产出反馈反向推进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理念。即以产出为导向,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驱动,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动机、需求和发展为中心,以多元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机制为保障的,致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功率的人才培养理念。目前该理论在专业和课程建设、评估,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层面,有广泛应用。基于此,《纪录片创作》课程遵循传媒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融媒体、短视频等行业发展趋势,尊重高校传媒人才的个性差异与学习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课程培养理念,明确了供需对接育人目标。即以掌握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模式等为中心的知识目标;以提升纪录片的选题、拍摄、制作以及作品转化等为中心的能力产出目标;以坚守纪录精神,不懈追求真理为中心的情感态度目标。为了实现培养求真、务实、有担当和作为的纪录片创作人才的目标,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专业竞赛为驱动,积极、主动地从纪录片创作理论知识,实践创作创新能力,影视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机对接用人单位需求,锻造一批“政治坚定-基础扎实-能力过硬-行业紧缺”的高素质纪录片创作人才。

三、双管齐下,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应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在“引进来”方面,一是重点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选聘融媒体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而且有较高传媒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如“十三五”期间,学院聘请了湖北卫视、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12位媒体一线人员为兼职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外班主任。邀请多名校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开展学术讲座100余场。另一方面,建立“校友职业导师”制。邀请优秀校友从创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分享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充分调动在校生与优秀毕业生的与“学缘”亲近感,帮助在校学生建立专业自信,了解行业动态和合理规划职业。

在“走出去”方面,致力自主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市级媒体,或者其他有行业影响力的新媒体机构等媒体第一战线,开展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转型,通过线上、线下的传媒前沿课程的学习、进修、实训、培训等获得职业资格证、结业证等。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参加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学习短视频和直播模式下数字媒体内容生产和营销相关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微纪录片的选题策划、生产与传播等实践创作相关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参加企业举办的师资培训等活动,相对缺乏传媒实战经验的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下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知晓媒体行业的内容生产标准、逻辑和就业前景,对于教师实践、实操教学能力的提升,胥有裨益。

四、迭代更新,优化课程质量

2018年,教育部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程标准[7],对高校本科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出明确的要求。基于此,传媒课程建设时,重点通过“老课程转化”“新课程共建”和“优质课程引入”等方式,提升校企协同育人课程的质量。

(一)促进老课程转化

由于教师的行业认知、教材的更迭速度相对滞后等原因,一些课程的内容相对老化,与行业需求存在鸿沟。尽管微纪录片创作方兴未艾,《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材仍然以传统纪录片创作为主,缺乏独立的微纪录片创作的专门教材。从本质上讲,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的亚类型[8],存在着家族相似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愈发明显。因此,以传统纪录片的相关创作理论指导微纪录片的实践创作,实质上是存在理论和实践,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通过教学培训,搜集、整理、研究大量的微纪录片相关的期刊论文,丰富微纪录片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实践调研、参加竞赛、参与企业项目,了解微纪录片的行业生产标准、创作方法及职业需求,促进课程向微纪录片教育教学转型。

(二)积极共建新课程

以现有课程为依托,由企业和校内导师共同研发、设计、优化课程。长久以来,一线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匮乏,教学时局限于向学生们展示、剖析作品,而采、编、制作等作品生产过程在教学中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而一线从业人员可以将具备思想性、前瞻性、示范性的作品采编、创作案例嵌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真实体验纪录片创作前线复杂的情境和过程开辟窗口。高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企业从业人员实战技能强、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二者各有千秋,协同创新,共建课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于扎实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为企业输送更具适配性的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传媒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将优质的课程资源,典型性实践案例,针对性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和教学设计中,不断提升、完善实践反哺教学的常态化机制。

五、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奥恩斯坦(Allan C.Ornstein)认为,课程实施是致力于改变学习者个体知识、行为、态度的“做”的过程[9]。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章节的内容差异以及教学目标导向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为此,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多元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任务教学法

每周上课前在超星平台上,发布一周学习任务清单。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进程和目标要求等。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案例、调查分析等完成思考,并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上通过小组讨论、调研成果汇报等方式,开展思维碰撞。

(二)情境教学法

在选题阶段,召开“纪录片提案会”。每小组按照纪录片提案的基本要求,完成并以PPT的方式汇报纪录片方案。其他小组作为“投资人”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并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每个小组选定一部纪录片作为投资对象,予以课程积分奖励,以此激励同学们精益求精地提升选题质量。在纪录片修改完善环节,召开“纪录片评审会”。分小组展示纪录片作品,并按照评分标准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提升纪录片作品的质量。

(三)项目教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促学。每学期初,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和自主寻找两种渠道,结合自身能专业兴趣、产出目标及竞赛难度等确定参赛项目,并围绕竞赛要求,完成纪录片作品创作。之后,将推进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如深圳市乐有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安博大成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创合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供需对接育人实习基地,参与企业项目,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传媒专业服务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能力。

六、建立多维、及时、精准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在设定课程评价标准时,首先拓展了课程的成绩考核维度。具体评价构成包括:线上微课(25%)、线上章节测试(10%)、线上讨论(5%)、成果(30%)、出勤和课堂表现(10%)、考试(20%)。线上微课主要讲授基本知识点,章节测试注重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线上讨论和课下的成果考核,重点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出勤和课堂表现主要是围绕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纪录片创作》课程注重学生的成果产出能力和质量的考察,所以重点设置了成果的考察比重,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能力。其次,充分借助超星、学银等教育平台的后台数据,如视频的反刍率,单元的测试的正确率,学生的讨论热度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情况。同时,学生也能够及时地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及效果等。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详细记录、即时反馈,提升教师教学的精准度,驱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结论

鉴于当下人才供需相对失衡,就业形式复杂严峻等境况,本文提出了以OBE理念为指导,以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反向推进教学改革的“五维一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保障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等媒体素养综合有效提升的前提下,教学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向调整和倾斜,实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的有机对接。本文倡导的“五维一体”教育教学体系,在《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竞赛和项目等赋能,学生的成果产出质量有明显提升。但是该课程体系运行时间较短,与用人需求的有机对接和深度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持续推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纪录片育人创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