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局”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境遇、要求与进路
2022-12-27阎国华
何 珍, 阎国华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鲜明的时代语境和时空场域。“胸怀两个大局”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话语背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2]。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根基,决定着爱国主义培育的基础方向。“两个大局”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形成了具有时代方位感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从整体和局部进行分维度、分层面地深刻剖析,从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和增强成效。因此,探索“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境遇、要求和实践进路,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忽视的话题。
一、“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双重境遇
回答中国如何发展、世界走向何处,是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同一历史阶段的两种发展趋势,分别对新时代中国与当下世界之发展主题和发展状况作出了深刻性战略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分析问题、剖析矛盾的主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两个大局”内含复杂、深刻、长期的矛盾关系,既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不可错失的契机和空间,又对其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挑战和风险。
1.“两个大局”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机遇
国家意识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总是随着具体时代条件发展而演化出新的内容要素和培育机遇。在“两个大局”视域下,国家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革为培育大学生国家意识提供了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3],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空间。一方面,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由积贫积弱、民族救亡到振兴中华、谋求复兴的曲折探索历程。经过七十多年的团结奋斗,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均显著提升,国人从与世界发展大势脱轨、受尽凌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落后于人的自卑心理转变成前所未有的自信面貌。这是全国上下几十年团结奋斗取得的成就,也使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得到了持续传承。在此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不必再仰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而是能平视中华民族由古代领先于世界文明、近代遭受屈辱磨难,直至新中国建设、改革、谋复兴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来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贯穿全文,为长期稳定发展描绘了具体蓝图。党始终坚持科学领导、系统谋划和切实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对于19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是重叠的,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仅包含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与国家融为一体的平台和空间,有助于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意识和信念信心。
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我国人民至上的宗旨、强有力的综合治理能力更加突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爱国认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效能的对比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与人权走到现阶段,已经逐渐陷入了它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困境。诸如美国“弗洛伊德事件”、深陷战争漩涡不得不从阿富汗仓皇撤军等,无不昭示着其权威与力量的渐衰以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窘境。其次,纵观东西方力量的历史较量,500多年来,西方国家因较早开启工业化进程而一直自诩为世界的中心。长时间的优越感和膨胀心理,使西方国家认为东方世界只能屈居其下、受其制约。而作为大变局中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的迅速发展助推了“东升西降”的趋势,提升了东方民族的地位和信心。最后,从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与美国是世界地缘政治角逐的焦点。“正在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4],催生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正在不断削弱传统西方发达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在此期间,我国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快速化解了类似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从危机和变局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反而成为制度优势的有力证明。在此意义上,大变局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从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所处的位置、面临的环境和拥有的优势,从而成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先锋力量。
第三,在“两个大局”的视域下,中国发展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提供了资源、方法和路径上的多元选择。其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正在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不断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格局。其二,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党、政府和高校能够依托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实时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和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增强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教师课堂讲授是国家意识培育的有声教材,能够向学生讲述国家所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而大学生现实生活切身体验则是国家意识培育的无声教材,诸如蓬勃发展的高新尖科技、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治安环境等都有助于增强其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信念。其三,新型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创造了强大的积极信息流。我国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革新,使得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能够打破以往局限于正式场合的时空限制,形成全息化的培育场域。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在场感和代入感,以及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亲近感。
2.“两个大局”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形成了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补足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势环节。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精准把脉世界发展大势。“两个大局”不仅仅充满了机遇,也充斥着巨大的挑战,这也给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具体体现在:
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一精准定位,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不会是一片坦途,更会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收入差距、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些矛盾和问题突显了国家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上的短板与弱项,反映出我国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民众对于社会治理的要求正在提升、对于矛盾和问题的容忍度正在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中的高压和紧张状态。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存在着漫长的征程,需要一以贯之地执行长期性战略规划。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坐享其成,而是需要以强大的决心和毅力继续攻坚克难,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推进。而部分大学生仅仅着眼于局部的问题和矛盾,没有看到战略全局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韧性,难以做到以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易于萌生骄傲自满或妄自菲薄的心态,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准确理解基本国情、增强斗争精神的难度。
其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暗含着危机和风险,其中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度调整与重塑使我国面临较大压力,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因素。大变局下,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前进、国际力量更趋平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5]。其一,短期内“资强社弱”的总体形势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尽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世界上社会主义的总体力量仍然处于弱势,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使我国面临着被强大资本主义国家围剿的风险。例如,某些西方媒体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和舆论,污蔑和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形象,就是两种制度进行较量的具体呈现。其二,发达国家不会坐视“东升西降”趋势的顺利推进。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其原有优势地位的局部动摇必然会引起其激烈反应,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叠加效应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上的国际争夺只会愈发激烈。例如,某些西方国家刻意打压我国的高科技行业和企业、进行无端的制裁,即是竞争白热化的印证。其三,中美在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和博弈不时发生。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一旦陷入零和博弈的战略竞争和军事遏制中,对于双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只会有害无益。若大学生缺乏对于大变局的科学理解,不仅难以保持理性平和的爱国热情,更难以建立海纳百川的全球视野和理性平和的大国国民心态。
最后,在“两个大局”视域下,当前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体系、内容、方法、载体与时代要求尚有差距,不利于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常态化开展。其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国家观念和全球意识,也在不断充实国家意识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而当前学界对于国家意识内涵、外延、培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不利于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体系,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意识培育工作。其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少数西方国家也在采用更加隐秘的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渗透。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社会主义中国,西方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6]。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以崇尚自由、淡化历史与解构共同记忆为目的,以西方的电影、艺术以及文化为中介,试图腐蚀我国大学生对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认同。其三,在网络空间中,少数西方国家竭力培植其在中国的“代言人”和“意见领袖”,以此增强西方价值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结合社会中的热点舆论事件,一些网络“公知”充当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传声筒,刻意模糊事件的是非曲直和价值判断,以此转移矛盾的焦点。而我国在应对网络空间中的“杂音”和“杂质”上还存在着不及时、不熟练的短板,不利于快速有效地化解影响大学生判断力的障碍因素。在“两个大局”视域下,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增添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也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形成了挑战。
二、“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辩证要求
基于“两个大局”孕育的有利契机与潜藏的风险挑战,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要求既与以往历史时期有所重合,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具体而言,在基本立场、国情认知、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上,要正确把握国家意识培育过程中的四重辩证关系,这是形成正确认知、理性认同与积极行动的前提。
1.科学认知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的辩证关系
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立场上,“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认知爱国的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反对采用抽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认知爱国的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是大学生理解过去、把握当下、赢得未来的前提。一方面,“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7]。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诸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等,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共性。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8]。只有从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立场和时代特性出发,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因此,在“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不仅要传承国家主权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利益意识等共性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明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方面,要传承爱国的历史共性,延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困苦与磨难,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这与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要素和表现形式。但总体而言,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担当民族大义,传承家国情怀,是所有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共性特征。尽管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成之前,爱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朴素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但其中饱含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特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两个大局”的视域下,大学生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脱离历史和传统空谈爱国,而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爱国主义思想、资源的合理之处,赋予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新时代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爱国的时代特性,明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其一,明晰时代特性,是大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内在逻辑的基础。自鸦片战争以来,国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中,中华民族呈现出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找寻救国良方,却又无不陷入失败的境地。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寻得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二,明晰时代特性,是大学生投身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过去之所以胜利、未来将会继续胜利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只有明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才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两个大局”交织之下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先锋力量。
2.准确理解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的辩证关系
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国情认知上,“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在对国情、世情的认知和评判上,既不厚此薄彼,也不妄自菲薄。理解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的关系,“不仅要对本国有正确的认知,还要对其他国家有科学的判断”[9]。“两个大局”大背景下,许多新的更具时代特点的斗争正处于酝酿之中,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依靠自身力量着手解决。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始终与世界发展大势同频共振的态势没有变。
一方面,“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全面认识新时代的我国基本国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期积淀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使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并朝着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迈进。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没有变。“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期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出发,是开创新局面、开拓新机遇的前提。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对基本国情的认知上,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倾向,产生过于抬高或贬低的评判,在实际国情与个人认知之间产生了断裂。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大学生要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了解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变革,以长时段的视角看待中华民族从何处来、今后要向何处去,明晰个人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历史责任。
另一方面,“两个大局”还要求大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的时代新人,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大变局的视域下“了解世界、读懂中国,必须将中国置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之中,在世界历史中观察和研究中国和世界问题”[10]。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胜利,也都是掌握历史主动、顺应发展大势的结果。尽管在“两个大局”视域下,中国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力量对比和结构性变化,必然带来少数发达国家的排挤和压制性反应,但世界朝着和平、对话与交流趋进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感受到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恶意打压,萌生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与时代所要求的国家意识是不吻合的。
3.正确认识理性平和与积极进取的辩证关系
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情感取向上,“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在爱国的情感和心态上,既要理性平和,又要积极进取。对于大学生进行爱国心态的培育,是“两个大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话题。《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2]。这为“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爱国心态培育指明了方向。
理性平和是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的情感态度。“两个大局”蕴含的诸多矛盾问题,潜藏着刺激大学生敏感神经的因素,而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心态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原本不突出的利益纠葛和矛盾逐渐显现,体制机制上的漏洞和问题逐渐暴露,社会治理上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难以跟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爱国定力。
其次,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度嵌入,改变大学生的公共情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依靠一些‘捷思’作出快速判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13]。个人的情绪和观念随时随地都在受到公共事件、舆论事件的挑动,使情绪化、非理性的取向受到部分大学生的追捧。另外,少数大学生将“饭圈”思维移植到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上,使得寻找同质化群体、区分圈内圈外成为网络中的常态化现象。爱国,是人世间最持久、深层的情感,仅凭一时一事的评判而随意动摇个人对待国家的态度,不仅难以保持稳固的爱国情感,反而有可能陷入敌对势力刻意设置的议题陷阱。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调整变化,以辩证思维、理性精神和沉稳心态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但理性平和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静观其变,而是需要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脚踏实地的行动投身到民族复兴大业中。保持理性平和的态度和爱国的情感定力,并不意味我们要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甚至刻意回避与他国的竞争以求一时地保全自我。当前,少数大学生既不倾向于极端激进的爱国主义,也不属于崇洋媚外的“恨国党”,而是以冷眼旁观的心态消极对抗社会压力和所谓的“内卷”,追求“躺平主义”和“佛系”人生,这实际上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积极进取是不相符合的。历史是由一代又一代有志者接力书写、接续奋斗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还要继续发扬伟大的奋斗精神,将爱国意识转化为行动力量,在国家需要和个人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4.深刻把握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关系
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价值取向上,“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在爱国的胸怀上,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防止本末倒置。在“两个大局”视域下,实现民族复兴与保持世界情怀是辩证统一的,勇于斗争、自我革命的精神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怀共同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贯穿到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具体要求中。
立足中国,要求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植根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民族认同感,又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气派。立足中国即坚定中国立场,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核心问题上坚持独立自主,坚决不受外部力量的干扰,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14]。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扎根其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理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自身生长的丰厚土壤,是从实践中探索,又由实践得以证明的唯一正确道路。“两个大局”要求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契合点,杜绝削足适履或抽象比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内心深处热爱、支持自己的民族和祖国。
面向世界,则要求大学生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将国家的形象、主张和意愿准确传递给世界各国,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七次远航,都证明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良传统,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关门主义绝不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基因。在新时代,党更是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一种使命和担当,通过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5]。中国梦不是一家独大、一枝独秀,而是将我国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大国气度和胸怀天下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交融,着力提升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理论的“国际共鸣点、思想认同度和道义感召力”[16]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生,要将稳固的国家意识与宽广的世界视野相结合,既不是一味地被动屈从,也不是企图与世界切割开来,而是积极参与到世界变革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历史主动赢得机遇、勇立潮头。
三、“两个大局”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实践进路
“两个大局”具有交叠性、复杂性等特质,既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契机,也带来了诸多培育的阻碍和困境;同时,也从基本立场、国情认知、情感取向以及价值取向四方面给大学生提出了培育要求。因此,“两个大局”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要结合时代语境与时代要求,从思想认识、理论逻辑、价值倡导和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培育理念、培育思路、培育内容和培育方法上的实践创新,增进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1.深化思想认识,建立培育理念的整体性视野
“两个大局”交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创造了最具可塑性的时机,需要我们以高度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加以创造性转化,在对机遇和挑战的融通与整合中增进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因此,我们要深化对于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既要重视和改善国家意识培育的外部性环境,又要整合国家意识培育的过程性要素,建立培育理念的整体性视野。
其一,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奋斗,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和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年人勇担重任,将其不断向前推进,这是历史赋予青年大学生的使命。若大学生群体缺乏稳固的国家意识、理性的爱国情感,则不可能承担起历史的重责。因此,我们要从战略思维和全局视野的角度,高度重视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其二,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局。“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国家意识发生解构和重构的关键时期,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与“无国界”论调竞相涌现,充斥在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各类信息渠道中,试图挑起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争斗,使大学生的国家观念走向畸形。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思潮和观念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逐渐腐蚀和消解部分学生的奋斗精神。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做好迎接不确定性挑战的充分准备。
其三,要注重各阶段之间培育工作的衔接性。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不是断层的,而是渐进的,小学与中学阶段的施教过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础性影响。因此,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贯通不同阶段的国家意识培育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要立足于不同阶段的递进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其四,要构筑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大格局。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不仅仅是高校的重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共同建立培育工作的网格化形态。政府、高校、社会各个主体都要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贯穿国家意识培育的元素,增强培育工作的延伸性,使大学生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中都能受到爱国主义氛围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与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两个大局”下的战略目标。
2.强化理论逻辑,突显培育思路的学理性支撑
面对“两个大局”交汇的现实状况,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7],这是做好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指导思路。因此,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也应从学理要义与逻辑进路上统筹把握,对于现实培育工作中的新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突显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学理性支撑。
一是阐释自身与阐释西方相结合。“两个大局”下历史方位的变化,是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明标志,国家意识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与时代接轨体现出来。国家意识培育不仅仅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要树立比较的视野,向大学生阐释西方国家的发展逻辑和价值理念,在全面剖析和比较中突显优势、巩固认同。因此,我们要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善于提炼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概念,对各类“唱衰论”“中国威胁论”进行驳斥,增强对我国和世界重大发展问题的解释力,兼顾做好中国的事情与讲好中国的故事。
二是讲清国情的形成逻辑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逻辑。相关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都应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深化国家意识相关理论的阐释,增强培育工作的思想性、理论性与科学性,帮助大学生消除思想上的困惑与理论上的疑虑。通过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形成过程与选择逻辑,讲清国家发展战略设计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当前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理解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奋斗路径。
三是阐释国家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互动关系。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来形成的历史经验,而在“两个大局”视域下,“胸怀天下”也具有具体语境下的特殊内涵,应加强对于相关概念新判断、新内容的研究。中国的快速发展于世界而言是一种建设性力量,而非解构性、冲击性力量。要使大学生明晰我们所提倡的国家意识绝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开放融通的世界情怀,诸如国家间的抗疫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都是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智慧积极向世界传递的具体表现。
四是从总体和局部上深入研究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机理。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技术创新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对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过程进行综合考量,形成“两个大局”视域下培育工作的优化配置,还要在局部上进行培育重点和难点上的深入挖掘,例如对于负面信息、错误思潮防范机理的研究;对于网络空间中爱国主义行动的剖析和引导;对于青年学生爱国情感形成机理的探索;等等。
3.具化价值倡导,厘清培育内容的内在性关联
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理念和思路创新之外,国家意识的培育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应然层面,还需进一步的细化。因此,要围绕国家意识培育的核心价值指向,锚定不同类型教育内容的核心目标指向,使不同内容的价值倡导具体化。具体来说,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可以具体化为帮助大学生形成历史方位感、国家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强化国家意识培育的实效。
首先,通过讲述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帮助大学生树立历史方位感。历史方位感是基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整体视野,对目前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体验和正确把握。一方面,要向大学生讲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完整阐述党和国家已经做到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民族复兴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制度保证和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当前的历史方位出发,沿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另一方面,要向大学生讲述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尤其是大变局下世界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其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从而引导大学生从世界看中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明晰两个大局的交叠性和复杂性。只有帮助大学生把握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才能既不脱离现实、超越阶段,又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历史观和方位感。
其次,通过阐释制度设计与道路选择,引导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国家认同不是抽象、空洞的说辞,而是在对制度、文化、道路等的认同中形成。它既来源于国家硬实力水平,也受到中西方比较的影响。要从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引导大学生既站在中国看世界,又通过世界看中国,增进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力量。中西两种制度存在着意识形态和价值旨归上的本质区别,需要大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和比较。一方面,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就出发,突出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诸如充分运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案例,向大学生全面地展现我国治理理念和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善于从中西比较中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例如,通过剖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揭示资本主义民主的虚幻性,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我国的制度安排与民主理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最后,通过正视发展差距与发展问题,促使大学生提升时代使命感。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者。然而,通往民族复兴的道路不是一片坦途,需要大学生正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心怀国之大者,强化“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一方面,要让大学生触摸时代脉搏、深入不同区域和行业,切身感受不同行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将自身的价值选择与大局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从而培育起更为自觉主动的国家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认清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了解未来国际赛道上新一轮更为激烈的竞争,增强心理和行动上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们只有在源头上对大学生阐释清楚国家发展的薄弱环节、战略逻辑与整体趋向,才能使其从内心深处提升时代使命感。
4.优化叙事方式,激活培育方法的现代化效能
大学生是与前沿信息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其国家意识培育工作只有与时代化、现代化的方式方法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赢得话语主动、引领价值导向,从而在复杂多元的信息流中争取大学生的广泛关注。
第一,促进国家意识培育的宏观需求与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国家意识培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需求,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的阶段,其思维的独立性、辩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也具有认同、归属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推动教育需求与认知心理的互动、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互动,体现国家宏观需求与个体微观需求的一致性。例如,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讲清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个人的爱国情感与国家战略之间的正向互动关系,引导大学生将个人需求投射到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上。再如,合理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积极适应大学生对个体生活体验的关注,从微观生活体验中寻找与爱国话语契合的路径,从而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国家意识培育的话语方式。
第二,依托教育生态变革创新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方式。传播生态的变革,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方式,也在不断重塑着教育生态。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也应积极适应教育生态的变革,运用新型的教育技术与传播手段,主动为大学生创设具有在场感和沉浸感的教育场景。诸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在线思想理论教育平台积极适应教育生态的变革,实现了传统教育主体、内容、环境的延伸和拓展,业已成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外界因素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使得国家意识培育工作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反复地进行强化。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中融通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在学生管理、服务保障、环境创设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内容,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的情感定力。
第三,善于抓住关键节点,积极参与关键议程的设置。17世纪,西方现代报刊的出现,使公众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公共舆论也由此产生[18]。从印刷品时代、影像时代再到网络时代,媒介对于公众塑造共同体形象、构筑共同体意识以及激发爱国情感,发挥着愈加深远的影响[19]。当下,最为重要的媒介载体是网络,它已经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寻求认同和重塑价值观念的重要场域。只有树立网络公共空间阵地意识,合理地将关键节点和重要议程融入信息传播、网络宣传和新闻报道的叙事之中,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听得到、听得懂、愿意听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价值观念传递上的“破圈”。例如,在孟晚舟归国事件中,主流媒体及时跟进的宣传与引导、孟晚舟所写饱含深情的信件与网上网下的欢迎活动相得益彰,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共情和共鸣。所以,我们要秉承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合理设置和深入参与的基本原则,合理引导爱国话语和爱国行动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爱国话语、爱国行为的传递者。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趋于理性,减少因过度沉浸于单一语境而引发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可能,提升大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
四、结 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鲜明的语境,是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更加突显以及国家建设与成就为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培育资源、方法和路径上的多元选择,营造了有利的培育契机。另一方面,民族复兴征程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大变局下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以及培育体系、内容、方法、载体与时代要求的差距,也暗含着不利的培育因素。面对“两个大局”中暗含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需从基本立场、国情认知、情感取向以及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理性平和与积极进取、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关系。基于“两个大局”的交叠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遵循深化思想认识以建立培育理念的整体性视野、强化理论逻辑以突显培育思路的学理性支撑、具化价值倡导以厘清培育内容的内在性关联和优化叙事方式以激活培育方法的现代化效能有序推进,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思维稳妥实践,从而引导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成为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