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振兴对于农牧区实施振兴战略的意义、困难和对策

2022-12-27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党校索朗德吉

区域治理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党校 索朗德吉

围绕新时代新的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党中央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考量,制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举措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农牧区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经济发展路径。

一、产业振兴在脱贫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一)产业振兴有效解决了脱贫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

产业振兴是发展农牧区经济的重要力量,是解决贫困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实施农牧区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为农牧区更好、更加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能够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

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三农”工作的总方针不能改变,要抓好总抓手,守好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落实,扎实做好农牧区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持续提升低收入人群产业增收致富能力,将“拔穷根”“富口袋”同时进行。农牧区脱贫致富关键要找到“穷根”,不能只是简单的政策上的“复制粘贴”,而要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找到穷根,就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要用好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通过上级的引导、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参与等途径,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要做好“拔穷根”“播富种”的有效结合,围绕农牧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结合农牧区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生产体系、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农牧区振兴,不仅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要逐步消除农牧区农牧民精神上一劳永逸的思想,更加注重“志”“智”双扶,让农牧区从根上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价值观。精准开展定岗定位的系列就业技能培训,使农牧民最终走上稳定脱贫之路。同时通过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推广“电商”“微商”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变农牧民生产经营理念,培育新型农牧民,不断提高农牧区群众自我造血的功能,实现集体经济与个人致富共赢的新局面。

(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建成了全面小康,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我们将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城乡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农牧区振兴是必经之路。如何才能使农牧区保质保量地发展起来,必须要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振兴。而人是产业振兴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农牧区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各种因素,导致农牧区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广大农牧民发挥不出自身的价值,没有价值感、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导致农牧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参与率低、积极性不强,造成农牧区“空心化”“老龄化”“下得来”“留不住”等现象。反之,加快产业振兴可以有效拓宽农牧区的增收渠道、增收方式等,从而推动农牧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提高农牧民在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参与率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需要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项政策措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例如通过农用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为农村带来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贫困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更迫切地需要该战略带来各项政策的刺激和拉动,比如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带动作用。因而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这也是实现农牧区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衡量农牧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农牧区在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在深刻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前提下,制定出农牧区振兴战略,不仅是实现“中国梦”,也是切实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背景下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虽然农牧区在实施产业振兴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农牧区经济依然萎靡,农牧区“空心化”仍在继续,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较差,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去争夺市场,利润率低于行业水平。我从以下三点谈谈农牧区在实施产业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一)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弱

(1)农牧区产业发展方式、模式相对简单粗放。产业结构简单粗放,传统产业比重大,在受到极端天气、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时,抗风险能力弱,导致农牧区产业利润持续下滑。例如,西藏那曲市农牧民大多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就是靠简单的畜产品买卖。这些畜产品根本没有经过加工,导致平均年纯经济收入才1万元左右,这也是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在面对高海拔恶劣天气时,有些农牧民一年没有经济来源,只能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2)部分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依旧无法掌握、无法突破。近几年,部分农牧区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奶制品加工业等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手工制作的木碗刚上市时,每件最低可卖1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对农牧民增收有较大帮助。但存在生产工艺落后、耗能比重高、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2016年东蒙之行时在大兴安岭一带来回穿行了可能有1500公里,感觉特别打眼的,也是白桦。真个是漫山遍野,无处不在,远远近近总像是亲切老友般不离视线。有的坡山上一半密树一半草地,活活成个“鬼剃头山”,那树还是白桦。远望山半浓绿若黑的桦林叶盖遮蔽下会露出白牙般的树干,那种煞白,犹似于骨。除白桦外,主力树种还有落叶松等,但在比例上恐怕要远有不如了。

(3)产业链条较短。如果蔬业、绿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等产业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果实、农畜产品为主,从产地到市场链条不健全,原材料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过低。且上下游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等产后服务缺乏、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品牌化建设、质量监管、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建设上还比较缺乏。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整体来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牧区的通病。产业社会化服务不论是内容、方式和覆盖面都与现代产业生产需求不匹配。

公益性服务能力弱。产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精力不能很好集中,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化,技艺退化。再加上他们主动接受新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要么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要么被动接受,要么直接不接受,致使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现代产业科技推广阻力多

目前,农牧区留不住年轻一代,造成产业发展劳动力短缺、农牧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农牧区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困惑。

(1)农牧区群众总体上仍然处于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主动接受现代产业科技主动性不够,现代新型农牧民仍然紧缺。同时,由于多数农牧区基础设施滞后,工作场所偏僻,人才服务农牧区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外聘专家、招商引资项目等规划难以落实。

(2)机械化程度低。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新兴设备使用不多,科学技术推广不够等客观条件限制,存在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维护和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农牧区生产主要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工艺水平还达不到现代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农牧区产业振兴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立足农牧区实际情况坚持精准发力,有效利用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全部农牧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构建农牧区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1)促进农牧区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因地制宜引导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围绕农牧区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产业,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营销方式的优势产业,加大各方面各层次的支持力度,带动农牧区产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对特色手工业、传统文化产业、乡土特色产业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宣传当地传统文化产品的产业,要挖掘产品生产过程的经济价值,加大旅游、观光、体验等产业发展新项目的开发力度,向产业生产全过程既要经济增长,同时农牧区产业竞争实力要不断提升。

(2)延伸农牧区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备、保鲜、销售、物流等专门化企业,提升技术工艺服务水平,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便利,促进电子商务与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对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营销网点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双向消费的渠道。打通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现代产业化联合体系。

(3)坚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主体,逐步形成“政府拉动、企业带动、群众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运行高效的农牧区产业链,加大各种产业新业态培育力度,制定政策措施,促使新业态落地生根,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生产消费过程全覆盖产业化发展。根据不同生产阶段,搭建服务综合平台。根据不同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全程服务。

(1)建立完善产业专营基地。对部分产品的出产、推广不仅要优化,更要推广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部分产品进行改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环境、适合农牧区发展、产品品质好的产品品种。

(2)建立规范农牧区产品集中销售中心,规范营销标准,拓展销售渠道。配置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团队,提升农牧区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五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牧民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产业,变“小规模、分散化”为“规模化、产业化”的集中式经营,通过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最终达成农牧民增收目标。

(3)加强对产业经济形势走势的分析,适时发布研判对策,为群众弥补产业损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加大对各类自然灾害方面信息的发布服务,避免错误信息流通导致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便利条件。

(三)充分利用要素资源

实现顺应农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

(1)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新型产业经营主体进行投标,申报经营。将高标准产品作为农牧区创业、振兴农牧区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产业科技专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向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倾斜。

(2)推广产品入股分红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已经取得成功的农牧区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农牧民入股合作社,年底或约定时间,根据合同按股份分红,用产品股份带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牧区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单一作坊式生产和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的建立发展。

四、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牧区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逐渐铺开,农牧区正面临着在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题。农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成为反映时代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4]当下,正逢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十四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在以产业振兴为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下,进一步加快推动农牧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脚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策研究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论农牧民就业的法律保障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基于供需视角下内蒙农牧区金融改革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贫困旗县农牧民增收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