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阈下“康养济南”建设路径研究
2022-12-27中共济南市委党校郑国宁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郑国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建设提高至国家战略高度,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7月29日,济南市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济南市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发展规划》,提出要在2030年将济南市建设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标杆和全球健康城市建设的典范[1]并相继出台了多部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明确为重点发展和集中攻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两会上提出把“康养济南”作为“五个济南市”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开启了建设高端引领全球知名的国际康养名城之路。
一、“康养济南”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康养济南”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据《济南市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济南市市常住人口920.24万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96%,其中65岁以上占比14.07%[2]。在济南市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康养济南”以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为导向,推动健康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升级,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仅能回应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康养需求,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康养济南”建设,既是一项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2.培育新动能的需要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市开启了发展新征程。济南市必须大力培育新动能,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领域广,链条长,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康养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的产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指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3]。山东省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十强”产业之一,济南市市也将其确立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据统计,2020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4]。“康养济南”建设不仅能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切实提升产业能级跃升,而且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济南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助力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为全面实现强省会建设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需要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康养济南”建设的自然优势、基础条件,也是“康养济南”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济南市市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依靠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绿色城市作为“康养济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好生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是“康养济南”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康养济南”的推进过程中,济南市市围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行动,以期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国家战略。因此,“康养济南”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
(二)协同理论在“康养济南”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协同理论,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目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内部各个子系统来更好地协作配合,产生有序结构,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系统的状态是由内部各个子系统或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大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间或者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是系统运行、更新、提升的根本原因和动力[5]。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有序架构,对系统进行新的构建,可以产生1+1>2的整体效应。相反,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互不配合,相互推诿、摩擦甚至冲突,则会使整个系统内耗严重、运行不畅、发展受阻,呈现 “木桶短板”原理和效应。
以协同理论为分析工具,可以发现,党委、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形成了一个大系统,多个子系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康养济南”建设,不仅要打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要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等各个系统协同发展,融合共生,实现产业创新及价值增值,提高整个产业系统持续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推动国际医疗康养名城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康养济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大健康产业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康养济南”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产业链条不完整。虽然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已签约进驻了一批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但是济南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链条仍不完整,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产业延伸不足。虽然自然资源富集,但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深度研发更为有限,新产品新模式延伸不足,大健康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规模。三是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协同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二)康养品牌龙头企业较少,泉城康养品牌不够突出
从现实来看,济南市市健康产业不大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医药产业产值排名全省第四,落后于淄博、菏泽、威海,仅占全省5%。[6]济南市本土企业虽然不少,但是缺乏产业链中带动能力强的地方性乃至全国性行业龙头企业支撑。济南市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企业27924家,但全国百强医药企业中济南市仅有2家[7]。对知名高端品牌的吸引力不强,距离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还有很大的空间。
周边医疗资源竞争激烈,济南市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2020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公布,黄河流域城市中,雅安以位列全国第5,成都、攀枝花、青岛、威海、银川、烟台等地榜上有名,济南市未入排行榜50强。康养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品优势,更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独具泉城特色的康养品牌尚未形成,与国际、国内康养目的地距离较远。
(三)人才集聚能力不足,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
调研发现,人才瓶颈依然是制约“康养济南”建设的最大因素。表现为:一是缺乏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人才及领军人才。比如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既懂商业、医疗医学前沿技术、又懂政府体系运行的国际化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缺乏大健康产业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是缺乏一线康养护理人员。
(四)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相关部门协同作战的合力尚未形成
调研发现,仍有一些部门对“康养济南”建设重要性及对其与部门业务发展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存在“康养济南”建设的主力军仍是传统的卫生健康部门以及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其他部门在推进“康养济南”建设中积极性不高,参与不足。各个部门有其职责使命,存在各自的部门利益,也都有一套较为独立的运行体系。
面对“康养济南”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缺乏“整体作战”“协同作战”意识,导致各部门推进动力不一,相关部门未能形成同频共振。
三、协同理论视阈下“康养济南”建设路径选择
“康养济南”建设是一个多环节、多链条、多功能协同运作的系统工程,需要济南市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协同建设,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建共享。
(一)加强政企协同,构架完整产业链
政府与企业协同,以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稳链延链强链工程,构架完整产业链。首先,摸清产业链家底。通过梳理康养产业链现状,摸清家底,明确产业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其次,发挥优势强链。发挥链长和市场的双重优势,统筹各个产业发展部门和统筹产业各种相关资源,构建全产业链。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加强链式服务,为“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第三,突破瓶颈补链。锚定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产品、核心技术、重点环节的瓶颈和短板环节,开展补链专项行动。第四,抢抓机遇发展。要抢抓自贸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战略机遇叠加期,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供给,切实保障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使济南市在健康产业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导,赢得先机。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协同打造产业集群
首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康养十大行业,重点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康养品牌龙头企业。其次,大力支持本土齐鲁制药、福瑞达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在立项、用地、财政、金融、税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其向国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第三,做大做强产业聚集区。抢抓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市生命科学城和济南市药谷产业园等集群式发展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共享配套服务,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增强济南市医疗康养名城建设的产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医疗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打造产业生态圈
正如长江商学院教授廖建文所说,未来的商业模式将是生态圈的竞争。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将会超越单个企业的界限,形成生态系统间的竞争。这里的生态系统既囊括了产业链上的生态,也包括了跨行业的生态,而后者带来的竞争力将会愈发强大。[8]“康养济南”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多角度、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体系,推进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引人才、促创新、优产业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调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力量,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跨链条的有机结合。多方协同,打造“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学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9]七位一体,多产业、多业态、多模式、共生共荣的健康产业生态圈,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协同供给,良性互动,以产业生态圈构筑竞争优势,推动医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产业行业协同开发,塑造独具泉城特色的康养品牌
首先,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依托济南市“山、泉、河、湖、城”的自然资源,深入挖掘长清的中药种植、黄河北岸的温泉地热、南部山区的绿水青山等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与市区的医疗、康养产业布局相融合,打造以优势资源为主题引领特色的健康养生项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加快智慧化康养新产业发展。利用国家健康大数据北方中心数据和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技术转化,力推智慧化康养新产业发展。第三,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大力支持中药材行业振兴,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擦亮“扁鹊故里、“康养济南”的城市名片。第四,建立对话机制,推动中医药、休闲养生、预防保健、大数据、器械研发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对话研究,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康养济南”发展核心竞争力。第五,塑造“康养济南”新品牌。引进发展一批高端的医疗保健机构、著名学科带头人团队、高端医疗技术,塑造“康养济南”新品牌。
(五)区域行业机制协同,建设康养人才高地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以开放包容姿态,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资源协同发展,打出一套“引育用留”的组合拳,协同建设康养人才高地。
首先,强化地区间的人才合作理念。加强济南市与京津冀经济圈、黄河流域城市、青岛、烟台等城市间的人才协作,推动人才工作由各自为阵走向互利共享,以人才协同促进发展协同。其次,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引:用产业吸引人才。对于行业紧缺的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需求难题,人才引进是重要的破解之道。对于这类人才而言,除了薪酬待遇,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平台都是非常关键的考量因素。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引进理念。一方面,紧扣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的人才需求,制定一系列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体系,引进医疗康养产业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团队项目,补齐人才链。另一方面,树立产业促进事业、事业带动产业的理念。政府要以“康养济南”建设为契机,利用康养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聚效应,在这些领域引进项目、打造亮点,聚集高端人才、高端技术,落地高端项目,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用产业吸引人才。育:整合资源推动医教研产人才协同共育,为“康养济南”建设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用:协同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协同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激励各类人才“想干事”“想创业”,让各类人才“干成事”“创成业”。留:高效落实,让好政策出实效。要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多措并举确保政策给到人才的各项待遇及时兑现,凝聚起“康养济南”建设的磅礴力量。
(六)建立“康养济南”吹哨、政府、部门、社会报到机制
要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社会的协同,形成“康养济南”建设合力,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首先,建立“康养济南”吹哨、政府、部门、社会报到机制。坚持全市统筹,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更高级别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康养济南”吹哨、政府、部门、社会报到机制,形成“康养济南”建设合力。第二,破除部门界限,促进业务协同。大力推动医护、医保、卫健委、人社、文体、教育等部门协同,营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配合良好环境,全力助推“康养济南”建设攻势。第三,上下协同,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完善政策配套细则和实施机制,发挥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康养产业的激励和牵引作用。最后,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将“康养济南”建设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评结果运用到领导干部的职级晋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