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2022-12-27马晓惠徐福荣孟庆红
董 鲜 张 磊 马晓惠 徐福荣 孟庆红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大健康”的大潮下,农业产业振兴是根本。中药材的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将助农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带动农民自力更生,并走上致富之路[1],可成为“大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且独特的医疗资源、经济资源,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在走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至关重要。中医药农业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帮助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中草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在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培育、质量鉴定等方面的问题也日趋严峻,亟需相关专业的人才支撑,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之高度契合,但由于高校培养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与社会实际生产需求结合度不高,合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迫切需求[2]。
1 云南省大力推荐“大健康”战略,中药材种植助力“大健康”和文明和谐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中药材产业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谋划了实现“大健康”的方向、思路、任务和政策,明确了要以产业振兴为本,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为全面落实上级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对农村地区发展做了整体布局和规划,明确了全面实现农村地区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心。中药材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南中药材种植多数分布在贫困山区,是当地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云南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但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中药材种植助力“大健康”,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全面发展,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
实现“大健康”,劳动力和人才是资源保障和根本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农村年轻力壮劳动力远离家乡大量涌入外地务工,云南农村尤其山区逐渐出现了人口空心化,“三留守”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发达城市工作岗位越来越有限,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通过政策推动和制度促进等方式,各方联动,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建言献策,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找到发挥自我价值的平台。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使得人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同时富有生命力和丰富知识的“新鲜血液”注入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引导当地农民能依靠中药材产业提高家庭收入,不再离乡背井,保障农村地区有效劳动力供给,促进农村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2 云南中药材资源及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数据,国家药用生物资源为12807种,其中云南有6559种,占比为51.2%;我国常规中药材种植品种约300种,云南有145种,占比为48%,其中规模化种植的品种约30个,占比为10%;全国有40种大宗药材品种,云南有10种,占比为25%;我省民族医药资源2000余种,其中574种已进入中国药典,居全国首位[3]。自2016年起,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94万亩,稳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道地主产区之一[4]。
虽然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都居全国首位,但良种选育滞后,栽培技术不规范,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备,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等因素制约了中药材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此外,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导致供需严重不匹配,价格波动幅度过大,阻碍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弥补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筛选出滇重楼、滇龙胆、三七、天麻、石斛、砂仁、云当归、云木香、云茯苓、灯盏花等最具云南道地优势的“十大云药”。接下来云南将集中精力重点打造“十大云药”品牌,以品牌引领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总体发展目标是让云南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打造绿色中药材产业品牌,建设成中国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
中药材产业在“大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工作。为解决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如种源混杂,田间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频发,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严重,产地初加工简陋,后期产品精加工工艺落后,与市场端严重脱节等,应加强政府引领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各类涉农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同时在乡村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充分利用当地中药材资源,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相关中药材种植专业在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对后备人才的系统培养,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3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
为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既懂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又懂中药材品质鉴定和初加工等理论与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该专业是一门涉及中药学、农学、植物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目前国内已有14所高等院校开设该专业。
3.1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面临新形势 在中药现代化实施初使,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草药资源分布、栽培、科学采收加工及鉴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中草药栽培和鉴定方面的生产、科研、开发、研究和经营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而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大力推进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原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亟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具备中药材生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评估,良种繁育与生态优质生产、采收、加工、贮藏与养护,品质分析与鉴定,质量安全与全程追溯、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型管理人才,企业创业型人才以及为中药现代化产业提供支撑的服务型人才[5]。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感官的认知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单是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将理论正确运用于实际中,远远不能满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我校近几年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选择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学生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有关。多数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跳出农门”这一思想根深蒂固,如若大学毕业再回到家乡从事与种植相关的工作,会被同乡百姓指手划足。一方面是种植相关企业或合作社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形成了供需不平衡和脱节的矛盾。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出路。何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初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模式的探寻,并很快在美国其他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起初是在职业院校中广泛实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需求面增大,逐步在某些高校开始进行尝试,但并不普遍。如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史之新高,对于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来说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多数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需要的是能够对其选种选地、种苗繁育、栽培加工、品质鉴定等环节进行直接指导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人才培养模式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且多数书本知识早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结构变化下的中药材种植发展模式,与实际生产脱节严重。在此社会现状下,只有与用人机构进行无缝对接,了解其实际生产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相关人才,实现学生关于就业岗位“零距离”和缓解“人职不匹配”现象。
3.3 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当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和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好与相关实践单位对接之外,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就业方向引导尤为重要。在“大健康”大背景下,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高度的建设家乡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思政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心里种下建设家乡的种子。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在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例,联合相关用人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的专业技能符合社会需求。种质种苗繁育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源头,也是中药材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中药材供给品种混杂严重,以次充好乱象丛生,良种繁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核心课程中有《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学》《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土壤肥料学》等,都是目前中药材繁育与种植实际生产中亟需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我校依托云南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云南省道地濒危中药材繁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从大一开始,团队老师就鼓励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其了解中药材种苗繁育与栽培的各个环节,鼓励其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开始选定导师,从大一就开始自己毕业实习相关工作。学时安排上,遵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量。在寒暑假期间,团队老师与用人单位联系,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使学生将所学能够与实践需求及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得到实际生产需求的一手资料,通过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使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之后的学习中目标感更强。自2016年起,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班级学生每年都有半数同学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少数同学获云南省教育厅或国家立项支持,在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斩获多项大奖。同时,在该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选择回乡择业或自主创业,给当地“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借助平台支持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显著。
4 结语
依据国家“大健康”战略部署以及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和遇到的新问题,从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角度考虑,在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该模式的主体除了学校之外,对于相关企业或地区的选择尤为重要,而云南是中药材种植产业大省,云药享誉海内外。在云南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形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同时由学校、企业和相关用人地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显著改善传统教育中所呈现的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手段陈旧和教育不够系统化等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多方努力,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共赢,符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此类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