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名篇名句默写题的审题方法

2022-12-27河北贾贤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题干语句诗句

河北 贾贤珍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名篇名句默写是比较传统的题型,也是与教材内容最为贴近的题型。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一题型也在不断变化,由原来单纯的记忆式默写,变为理解性的情境式默写。2021年的高考真题中又出现了紧扣诗词意象设题的“飞花令”式的开放式情境默写,要求填写的句子延伸到了课外,不再局限于教材篇目,答案也不唯一。

对于情境式默写题,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到位,导致所填句子不符合题干要求,答非所问。下面,笔者将从教材文段的默写和诗词意象的默写方面谈谈名篇名句默写题的审题方法。

一、着眼于教材文段默写的试题的审题方法

所谓“着眼于教材文段”,就是指试题要求填写的句子出自教材内的背诵篇目,也就是高考规定的推荐背诵篇目。由于是情境式设题,命题者创设的情境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文章局部,有时还在题干中融入命题者对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我们要有着眼课文整体、通篇考量筛选的意识。

例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________”却要从师学习,而“________”却不从师学习,这样的人不明智。

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不难,因为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但是,也正因如此,学生容易忽视对题干的审读,轻率下笔。在实际的训练中,情况也确实如此,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不足30%。“古之圣人”与“今人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是出现较多的错误答案,甚至还有“爱其子”和“于其身”这样读不通顺的答案。究其原因,学生审题草率,不够认真。

文章中“从师学习”和“不从师学习”有多处对比,对比的对象也不同。如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家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以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的对比。这些对比的内容,有的是对于不同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对比,即所谓的“两体”对比;有的是同一个人,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对待从师态度的对比,即所谓的“一体两面”对比。不同的对比,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也有所不同。那么,就这道试题而言,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

笔者以为,题干中“这样的人不明智”这一句很重要,说明这是一种人,而不是两类人。也就是说,这个对比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而是“一体两面”的对比。那么,就可以排除“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这两组内容。除此之外,题干中的“不明智”来源于《师说》中的“吾未见其明也”。这一句针对的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这样的人。故而我们可以通过对题干的认真审读,分析得出“句读之不知”却要从师学习,而“惑之不解”却不从师学习。

其次,对于着眼局部的试题,我们要紧紧把握蛛丝马迹,牢牢锁定关键信息。

例2:在《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时,曹刿经过“________,________”的仔细观察后给出了可以继续追击的正确决定。

题干中,“齐军大败时”是一个关键信息。在全文中,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第二处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者是在战斗进行中曹刿的观察,后者是战斗结束后曹刿的解释;符合题干中“齐军大败时”要求的应该是第一处。另外,题干中说的是“给出了可以继续追击的正确决定”,而不是解释为何要观察、为何要追击。原文中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有“可矣”这个肯定性的回答,所以应该填写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而不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最后,学生要整体考量命题者对情境的诠释,正确解读引导性语句,防止把引导性语句当作需要填写的语句。

例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告诫后主刘禅,对于宫中府中大臣的奖惩功过,不应该有所不同,而应“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才能显示出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这道题虽然着眼于文章局部,指向性也很明确,但是在实际的作答中,答案几乎都是集中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两处。究其原因,学生将题干中的“对于宫中府中大臣的奖惩功过,不应该有所不同”这句引导语误以为是要填写的内容,忽视了后面转折意味极浓的“而应”。整个题干的语句逻辑是“不应该……而应(该)……”。“不应该”后面对应的内容,命题者已经用现代文翻译给出了,不是学生要填写的内容,“而应(该)”的内容却是要填写的。

这道题抓住了《出师表》的精华部分,文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叮嘱中多次提到“宜”和“不宜”,如“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陛下亦宜自谋”等。那么,回到试题所处的内容部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其中“不宜”的部分,题干中已经翻译了,要填写的“宜”的部分,最直接的就应该是“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在这样的考量之下,才可以写出试题的正确答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由此不难看出,试题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干的设置。有的题干指向性明确,有的不明确;有的题干着眼于局部,有的着眼于整体;有的题干中融入命题者的某种诠释,或是命题者过分渲染干扰的信息……如此种种,都会提高审题的难度。

二、着眼于诗词意象默写的试题的审题方法

2021年新高考卷出现了给出意象填写相关语句的开放式默写题型,就像《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这一题型,使得名篇名句默写的答题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审读这一类型的试题,一要确定所填诗句中要包含符合题干要求的意象,二要看题目要求填写的是“诗词句”,还是“诗文句”。

例4:“菊花”作为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具有多种内涵,或体现隐逸者的超然洒脱,或表达士人的坚贞高洁。有关菊的古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看这道题就是填一句含有“菊花”的古诗词句。但实际上,学生填的答案,如“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等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有学生填写《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题菊诗,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等。

首先,学生要明确一点:不能把诗词中的“意象”和诗词所歌咏的事物混为一谈。咏物的诗词,在诗词语句中一般不出现事物名称,如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诗歌是吟咏月亮的,但是诗句中却没有出现“月”字。而填写含有意象的诗词句,却必须要有题干中所给的意象词。上面的答案中,有的虽然是写菊花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句中不含有“菊花”这一意象词,所以不符合题干要求。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没有厘清题干要求的含有某一意象的诗句和题咏类诗句的不同。

其次,虽然有些文句中含有该意象,但是不符合题干中所限制的“古诗词”这个条件,如下面这道题:

例5:“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一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

因题干中要求的是“古诗文”,所以这一道题的正确答案既可以是“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也可以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最后,还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举个例子,如果题干中要求填写菊花含有“隐逸者的超然洒脱,或是士人的坚贞高洁”的诗句,而学生填写的诗句虽含有“菊花”这个意象词,但不符合“隐逸者的超然洒脱,或是士人的坚贞高洁”这两个含义,而是菊花的其他象征意义,笔者以为这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总之,在复习备考名篇名句默写题中,学生要重视对题干的审读,避免因为审题不到位而扣分。

猜你喜欢

题干语句诗句
数字算式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我喜欢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巧用诗句育新人
作文语句实录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