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瞻前顾后,触类旁通
——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问法”题目答题指津

2022-12-27浙江杨琦晖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品格参考答案浙江

浙江 杨琦晖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正始中学)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值占比较高,但考生得分往往并不高。为此,一线教师及学辅资料研发部门试着总结出一系列操作性强、较为实用的应试技法给学生“减负”,使备考学生受益良多。然而,笔者查阅近五年(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发现,这些所谓的“秘籍”对于一些“新问法”题目来讲好像又“失效”了。为此,笔者试着结合典型例题,谈谈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问法”题目的答题思路,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鉴,从而更加从容地备考该类试题。

大多高考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小说、散文为主。命题专家往往按照文本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命制题目。据笔者对近五年试题的总体观察,小说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或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情节构思的手法、叙述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对以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等;散文则注重对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文章的考查,以理解、分析、概括文章中心主旨、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品结构、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或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特别是在题干表述上会有新表达,其中浙江卷的题干创新尤为明显,如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赏析题化大为小变成聚焦语言特色的赏析等。浙江卷近年来考查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有关“叙述”话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涉及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的写作知识——“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审视“新问法”题目,造成学生答题困扰的因素:①术语介入。一些相对陌生的专业术语出现在题干中,由于学生一时无法对这些术语进行概念溯源、界定,所以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开展思考。②设问更精确。设问时针对性更强,对于习惯套路化训练的学生来说,那些粗线条的知识难以应付小切口的提问,意欲回答细致问题而不能。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题目进一步印证分析。

(2021年浙江卷)《麦子》第12题: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人物品格概括题”在备考过程中比较常见,一般结合文本里关于人物品格的表述加以筛选、提炼、整合即可。本题创新点在于人物语言风格多样。虽然语言风格在诗歌、小说、散文教学中经常涉及,但是要根据文本点对点地匹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文中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守护土地。如第一段,有人问他们搬不搬走时:“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语言直接、质朴,能够塑造出主人公的坚毅品格。又如“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这些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塑造出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文中两位老人献身边疆,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恰恰是文中一些含蓄的语言能够塑造出他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以及老婆婆说的“咱不要财”等。

参考答案: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2020年浙江卷)《雪》第10题: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第10题: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第10题: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解题思路:近几年浙江卷热衷语言方面的考查,2021年考查了语言风格,2018—2020年连续三年考查同一考点,题干表述也基本一致,这一阶段“语言特点”成了备考重点。语言特点可以从微观(字、词、句)、宏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角度观察。从用词的角度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最后,还可以从文章语言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

参考答案(2020年浙江卷第10题):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由于上述考点答题思路相同,笔者仅选择2020年浙江试题进行印证。

(2020年浙江卷)《雪》第12题: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这一命题方式与2018年全国卷Ⅱ第6题高度类似——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结构紧凑”应该是首次出现在试题题干中,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切口又小,考生可能一时反应不过来。事实上,小说结构与情节有紧密的联系,该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个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参考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解题思路: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技巧安排等可设题点甚多。答题时,宜从叙事视角(全知、有限)、叙事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叙事技巧(线索、伏笔、悬念、铺垫)、叙事安排(对话、心理,历史与现实变化,真实与幻觉交织,空间转换)、叙事节奏(快速:概要、省略。慢速:停顿、场景)等角度展开全方位的思考。

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夏天”到“秋天”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参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叙事”考点在2017年全国卷Ⅱ的第6题也出现过: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在浙江“七彩阳光”联盟2021年9月的考试中,这一考点又有新的变化。以《蒙眼的鱼》为语料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2题中这样设置:行文中,作者先是对比鹦鹉和麻雀的不同,然后叙述了丈母娘的故事,从叙述逻辑和叙述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好处。

解题思路:叙事逻辑由法国学者C.布莱蒙(Bremond)在《叙事逻辑》(1973)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论述叙事的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的理论。这是考生很少接触到的专业术语,但是好在学生都已学过数学课的逻辑知识,诸如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等概念,借此也可以辅助解题。如把“对比鹦鹉和麻雀的不同”看作A,“丈母娘的故事”看作B,那么答题时候就要考虑A与B的特质及其双向关系。

参考答案:叙述逻辑上,作者用鹦鹉和麻雀分别象征了自我陶醉和焦虑急躁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进而揭示了“难得糊涂”的主题,为下文丈母娘的故事做铺垫。丈母娘从焦虑到平和的转变又进一步呼应了上文诠释的两种人生状态。叙述效果上,先写寓言,后写身边的故事,避免让深奥的哲理成为枯燥的说教,增加了散文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第11题: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一题目与2016年全国卷Ⅰ第11(3)题的题干类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属于小切口考查。考生要想得到较高分数,一定要善于联系上下文语境,从多维度作答。

参考答案: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以上所举的例题问法新颖,值得我们在备考时,特别是最后阶段关注。既要瞻前顾后,仔细分析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又要触类旁通,在熟悉常规题目之后,适当兼顾个别创新题目,学会见招拆招,以此提升考场应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在备考中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读懂文本是备考的重中之重。考生在日常训练时要经常进行篇章结构的分析,厘清作者的思路,揭示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首和尾、承和转、伏和应,并在此基础上多多思考作品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品格参考答案浙江
Mother
Task 2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