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三种体质与中医五行体质的比较
2022-12-27何扎西草李林森
何扎西草 李林森
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北京 100081
体质,又称“素质”“禀质”“气质”“形质”,是从人体胚胎发育时期,结合父精、母血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再通过后天地域、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获得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活动、心理状态等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个体因体质不同,表现在生理条件下对外界的反应、适应能力有差异,病理状态下对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转归性也不同[1-2]。经过历代医家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质理论,体质学说不仅在中医学,也在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朝医学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医学中,《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依据,将体质划分为五行体质。在藏医学中,《四部医典》通过阐述五源和三因理论,对人体体质进行三大类划分。
1 中医体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亦是论述体质学说之滥觞。书中通过对人体毫毛腠理、肌肉表现、脏腑结构、经络气血特征、人格特点的描述,对中医体质成因、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分类、体质转化、体质辨证、体质诊疗、体质养生等进行了深入阐发。《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之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型再推演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书中[3]记载:“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明确指出不同体质的人具备木、火、土、金、水事物的独特属性,其体质在形态结构、五官肢节、腠理肌肉、气血盈亏、性格心理、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2 藏医体质
藏医是在藏民族固有文化和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逐步形成的独有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体质学是以藏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所形成和发展的。藏医学理论以维持生命运行的隆、赤巴、培根为核心理论,称之为人体的“三大因素”,三因中又包括五源,即土、水、火、风、空,是对自然界事物属性的总概括。隆是五源之风,赤巴是五源之火,培根是五源之水和土。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因的不同配合和多寡造成人们有不同的体质,划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其中单纯型分为三类,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混合型包括隆赤二合型、培隆二合型、培赤二合型以及隆赤培三合型[4]。由于混合型掺杂因素丰富,体质表现也较为复杂,所以本文以单纯型为主,以五源对应五行(具体为四源),分析隆型、赤巴型、培根型相对的五行体质差异。《四部医典·论说医典》[5]记载:“自然生病二合聚合七,其中朗症所动有症候;型弯肉枯色青言语多,不耐风寒走路踢踏声;财微寿短薄睡小身躯,喜歌爱笑殴斗惯射击。嗜好甜酸更有辛辣味,生就鹫鹰乌鸦狐狸性。赤巴本质易渴又易饿,发身呈黄敏锐目自尊;汗大味臭财寿身量中,嗜好甜苦涩味饮食丛。虎猴药叉三性具一身。培根本性身体尝感凉,骨节不显肌丰肤有光。型仰耐饥忍渴经烦旱,体胖长寿多财睡甜香,克制瞋怒本质秉性良。嗜好酸辣色粗四味食,其性生来犹如狮与象。二合聚合相混推知详。”藏医通过人体外在形体、机能状态、饮食爱好、人格禀赋等阐释体质,以动物的特性比拟人的性格个性,虽然言语描述不多,但以灵活生动的形式,使人体体质更加形象化。
3 藏医体质与中医体质对比
藏医认为“隆”属风,而“风”在中医五行与“木”相通应,隆型人肤色青灰,形体干瘦,身材矮小,走路时关节作响;睡眠质量不佳,喜欢歌舞嬉戏打闹,争强好胜容易生气,先天福薄命短。这与中医木型人有相似之处,木型人面为青色,头小面长肩宽,手足细长多青筋,手足灵活,而且人格方面好施心机,两种体质共同点为多以青为肤色,肌肉瘦薄,敏感多疑。但隆型人型弯,木型人背直,且前者言语多似火型人,后者沉默寡言劳心多忧,性格上有一定区别。根据木型人的特点和风的特性,可以推断出隆型人耐春夏不耐秋冬,容易患与风相关的疾病,表现出善动不居、游走不定的特点,如中风、行痹、风疹、心悸、不寐等病。
“赤巴”属火,在中医理论中,与五行火对应,因火为阳,其性炎热,赤巴型人与火型人肤色都偏黄赤,机体新陈代谢率高,出汗多体温高,消谷善饥易渴,耐秋冬不耐春夏。这两种体质的人通常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但急躁易怒,多变少信。火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扰动心神,所以在病理状态下,往往出现出血、震颤、发热、神昏等症状,在外感病中发病急骤,易从阳化热,传变速度较快。临床常见急性病、热性病。赤巴型人与火型人在外部表现、内在心理、易感疾病方面都高度相似。
因“培根”属五源水和土,在中医理论中,与五行水、土对应。培根型人体温较低,肌肉丰满,骨骼关节不显露,一般较肥胖,而水型人和土型人都形体丰满,喜卧恶动,少气懒言。性格方面培根型人更像土型人,厚道温顺,踏实包容。易患疾病方面培根型人受水、土二性的影响,因水性寒凉属阴,易湿多痰,所以培根型人与水型人阳气不足,体温偏低,易患寒性、慢性疾病,因湿易困阻脾阳,使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人体常发困眩晕嗜睡,浊气下降则易腹胀、腹泻、脘腹冷痛。但水型人、土型人耐秋冬不耐春夏,培根型人常感凉,即耐春夏不耐秋冬,与木型人季节耐受性相同。
4 分析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医五行体质在内容上更加详实,对人体的研究也更为深入。除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以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灵枢·本脏》《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篇等都对体质的分类、内容、特点和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并从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内经》以后的医家受该书的影响和启发,对体质内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体质理论不断继承创新,为当时所用。《伤寒论》《景岳全书》《温疫论》《温病条辨》等都提出体质与不同疾病的易罹性密切相关,年龄性别不同体质有异,疾病“从化”有别。藏医对体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部医典》一书中,其他文献研究较少,且内容单一。藏医三种体质与中医五行体质,在肤色、形体特征、习惯爱好、性格天赋、对季节的耐受性、易患疾病等方面存在共性。说明五行思想影响了五源三因,但是在某些细微方面,如培根型人的肤色、对季节的耐受性与水形人、土形人都不符合,肤色更像金型人,对季节的耐受性偏于木型人。说明“土、水、火、风、空”理论与“木、火、土、金、水”性质上并不是完全相同,再加上藏族人受地势高、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因素的影响,喜食热量高、油脂多的食物,所以藏族人群与汉族人群有明显体质差异。无论是五行体质还是藏族三种体质,都各有优劣和特点,呈现出人体的复杂性,并且体质往往具有兼杂性,以某一要素为主,兼挟其他影响因素混合形成体质,使一种体质成为多种体质融合的结果。
5 小结
藏医五源与中医五行作为等量物质存在,有其共性和相通之处,值得进一步去研究二者理论的交叉,挖掘“五源三因”理论的确切内涵,尝试用中医理论解释藏医体质内容。中医体质学说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且分类方法多样,现普遍采用“九分法”。藏医体质学相较而言,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适用人群有限。目前逐渐兴起的藏医体质量表,虽然弥补了一定的数据缺失,填补了量化方面的空白,但依旧不够充分完善,方法运用方面有待改进。藏医体质学作为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在预防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今越来越失去关注度,逐渐边缘化,相关藏医典籍的散佚,专业修订人员的匮乏,更多人对藏医体质学感到陌生,继承者稀少。在现今“民族医学”热潮的推动下,希望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藏医体质学,通过开展藏医古籍整理编订工作,修正制作藏医临床体质调查问卷表,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藏族聚居地进行多区域、大样本收集比较。将生理体质、病理体质系统分类,以养生、治未病、诊疗、康复为侧重点,着眼于藏族群体间的常见病、多发病。指导临床诊疗,让藏医体质学发挥独特的价值,扩大藏医学影响力,也为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