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颈椎病的论治探讨浮针的作用机制※

2022-12-27豪,李媛,王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9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颈椎病

吴 豪,李 媛,王 健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浮针疗法是1996年由符仲华老师发明的,近20年的临床应用使其操作技术和临床理论日益完善,并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浮针疗法是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在继承和发展古代针灸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见效快、疼痛轻、无不良反应等优点。该文从颈椎病的治疗探讨浮针的作用机制。

1 颈椎病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于“痹证”“颈筋急”范畴,该病发病与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体虚等密切相关[1]。《医碥》载:“(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三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气血失和,久之瘀血痰阻,造成项部疼痛、麻木。明·王肯堂则认为“颈项不可转移者”是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所致。可见,颈椎病多由颈部劳损、感受外界邪气的侵袭,加之肝肾亏损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退行性病变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原因[2]。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颈椎长期的超负荷使用,患者可能出现颈椎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同时累及周围组织结构(椎动脉、神经、脊髓等)。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血氧状态密切相关,而肌肉组织的失调在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3]。肌肉必须不断地适应性变化,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及稳定状态。长时间非良性的动作会导致肌肉张力发生变化,而肌肉张力失衡则会引起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继而引起疼痛[4]。生理状态下,颈椎依据静力平衡(椎体、椎间盘、韧带等)和动力平衡(颈部周围肌肉群)维持平衡状态[5]。二者任意一个平衡被打破均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6]。若颈部肌肉常处于屈曲状态,会使颈后肌群长期处于牵拉状态从而出现损伤,导致肌肉痉挛,从而打破动态平衡。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病多源于肌筋膜系统的破坏[7],而后才出现颈椎椎体及椎间盘病变。所以慢性劳损及肌肉缺血、缺氧均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 浮针治疗颈椎病

颈部肌肉在维持颈椎动力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颈椎病的发生常伴随局部或远端肌筋膜触发点(MTr P)的形成,尤以前臂(约手三里下1寸)、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角肌、颈后肌群等较为常见[8]。颈椎病会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治疗时应首先查找出现 MTr P的肌肉,给予适当的浮针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活动,尤以颈型颈椎病疗效最为明显。

颈型颈椎病又称局部型颈椎病,表现为头、肩、颈、臂的疼痛且痛点明确,临床以颈项强直、活动不利、屈伸受限伴有肩臂部的放射痛为主要症状。该病常见的患肌有夹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肱桡肌等。浮针扫散操作方法:取浮针于手三里下1寸处进针,针尖朝上;肩峰内侧于约肩井后1寸由外向内刺入,针尖朝向肩胛提肌等患肌处;肩胛骨内侧缘于菱形肌附近进针,针尖向上。以上进针点及MTrP下3 cm处行常规消毒,取一次性使用浮针(由软套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左手提捏皮肤与浮针成20°角借进针器快速透皮进针,针尖朝向病灶,针体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前行,皮肤表面可见轻微针形隆起,深度一般以皮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宜,进针后以进针点为支点,食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时间3~5 min。操作结束后抽离不锈钢针,将塑料套管留在皮内以持续刺激,胶布固定。留置6 h后将软管拔出,其间不影响活动。然后给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是借鉴血液再灌注的观点提出的,具体指通过患者用力或外界给力,从而有节律且重复地收缩和舒张局部及其有关联的肌肉,使局部肌肉及相关关节血液充盈,改善患处微循环,从而使缺血缺氧组织恢复至正常状态[9]。具体操作如下:①肱桡肌:患者曲肘成角放于桌面,使肱桡肌肌腹绷紧,医者将手放于患者手腕处给予阻力,对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②胸锁乳突肌:嘱患者头转向患侧45°,医者双手扶住患者头部给予反向的力量,对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③头、颈夹肌:患者用力向后仰头,使颈后夹肌收缩,医者将手放于患者头后枕部给予阻力,对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以上动作均以肌肉绷紧与放松交替为1组,重复3次。

3 病案举隅

患者,男,42岁,2021年11月14日初诊。主诉:颈部僵硬伴肩背部酸痛1年余。患者因工作原因需长期低头,1年前出现颈部僵硬疼痛,1个月前颈部疼痛加重同时伴有左侧肩背部酸痛,左侧肩部活动略受限,无放射性麻木、疼痛。曾于外院行推拿治疗,即刻效果显著但反复发作。刻下症:颈部及左侧肩背部僵硬、酸痛不适,转头及仰头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红,苔厚腻,脉弦细。查体:颈部肌肉紧张,C4~7双侧肌肉压痛明显,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 MRI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7椎体缘增生。MTrP 触查:斜角肌(+ )、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肱桡肌(+++)、冈上肌(+)、冈下肌(+)、竖脊肌(++)。西医诊断:颈型颈椎病。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选择0.6 mm×32 mm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常规消毒后先在肱桡肌进行局部扫散和再灌注活动;然后在距离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MTrP约3 cm处进针,给予扫散和再灌注活动。患者即时颈僵和活动受限减轻,操作结束后在斜方肌留管并用胶布固定,6 h后取出。嘱患者注意保暖,低头工作时多活动颈部,做颈椎操。2021年11月15日二诊:患者僵硬感及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有酸痛,活动略有受限。MTrP触查: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肱桡肌(+)。再次进行浮针扫散及再灌注抗阻活动,医嘱同上。1个月后随访,颈椎偶有轻微不适,余正常。

按语:MTr P其实是受损肌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痛点,主要是由习惯性的姿势不良或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使肌肉、筋膜等持续牵拉,肌肉内压力增大,血供受阻,导致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进而产生大量乳酸,同时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积聚过多形成结节、块状物,从而引起炎症、组织粘连,导致组织变形、增厚,刺激神经,引起疼痛。这与中医中“痹证”的成因大致相同,张仲景《金匮要略》载:“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皆为劳得之。”指出痹证主要病因为劳损。《医学原理》则认为颈痛是气血不能濡养组织所致,这与现代医学中神经压迫、血供失常而致麻木、疼痛的认识殊途同归。符仲华老师认为,针灸疗法效果显著的原因为其作用的靶组织主要位于疏松结缔组织,而疏松结缔组织可促进和引导人体组织自我修复[10]。浮针疗法源于传统针灸,其循经感传、引徕效应与针灸理论密切相关。治疗时选择MTrP附近作为进针点符合针灸学中“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11]。该法于皮下扫散,大幅度牵拉疏松结缔组织,可解除肌肉的痉挛和缺血状态,改善肌肉功能。研究表明,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可充分发挥镇痛作用,且效果持久[12]。本案患者病程1年余,长时间肌肉紧张导致颈部、头部血液循环受阻。研究表明,浮针的作用范围是针灸的3~5倍[13]。故在MTr P处进行扫散、再灌注活动,能明显缓解周围肌肉张力,恢复肌肉的血液供应。

4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颈椎病主要采用手术和非甾体抗炎药。手术包括神经阻滞[14]、椎间盘植骨融合[15]等,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疗法有恐惧心理,且手术易损伤脊髓,造成神经功能障碍[16]。非甾体抗炎药即时镇痛效果较好,药效过后疼痛即发,且常伴有恶心、胃痛等不良反应[17]。浮针疗法主要作用于皮下筋膜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其治疗靶组织,该法安全且痛感极小。该疗法以肌肉解剖学和MTrP理论为指导,目的是解除患肌的疼痛及麻木,改善其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浮针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时,可使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18],同时由于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能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进而改变细胞离子通道,恢复细胞、离子的生理功能[19],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动机体的抗病机制,促进患部恢复,减轻疼痛。研究表明,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血流量,浮针治疗后,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增加[20]。同时再灌注活动可在短时间内增大患肌及其附属结构的动脉压,从而加快血流速度并扩大血流区域。再灌注活动可使目标肌肉收缩和舒张,收缩时局部缺血,舒张时局部充血。ESPARZA D等[21]研究发现,对于存在MTrP的目标肌肉,血流量与肌小节局部压力和局部缺血压迫状态密切相关,受影响组织的代谢功能的恢复依赖于MTrP中疼痛产生的相关细胞代谢副产物代谢速度的加快。同时再灌注活动和扫散手法的配合可加快内啡肽或脑啡肽样物质在体内的分泌,进而发挥镇痛作用,其原理是外周本体感受器受刺激后诱发中枢镇痛系统的免疫应答[22]。朱巧迪等[23]研究发现,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介导的微血管反应性的增强、上肢反应性充血流量的增加及血管最大扩张能力的改善均与有氧抗阻密切相关。所以重复的肌肉收缩-放松动作可有效加快血流速度和增加血流量,从而实现对目标肌肉的再灌注,而新注入的血液多为动脉血,含有大量的氧气及能量,可对缺血、缺氧状态的患肌进行补充和恢复,从而加速疼痛的缓解。

浮针对局限性疼痛效果较好与引徕效应[24]密切相关。引徕效应指如果在人体表面先后施以两点刺激,后一点的感传会向前一点传导[25]。人体的局限小病灶也可产生引徕效应,循临近经脉走行的感传可以离开本经而趋止于病灶,此为趋病灶循行,即“气至病所”。但趋病性循行只有达到一定“量”后才能显示出来,“量”指疼痛(第一刺激点)程度。如过“量”不够大,那么第二点刺激激发的循行便没有方向。浮针疗法在非疼痛处针刺治疗疾病的机制也是引徕效应。若将人体疼痛部位看作刺激的第1点,则浮针进针处则为刺激的第2点,通过浮针扫散,使浮针进针点的感传传向病灶;若病灶疼痛明显,则引徕现象明显,治疗效果也较好。这也是浮针疗法治疗局限性疼痛效果较好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颈椎病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