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解读及建构

2022-12-27何捷仇闽燕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段课标习作

文|何捷 仇闽燕

一、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细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关于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共有5 条: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写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

(一)首条目标的丰富内涵

教材中的习作教学,从这一学段开始。因此,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目标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带有为重要学习项目列定起始标准意味。在这一学段目标首条重要位置呈现:第一,明确说明“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有两种——口头和书面;第二,阐述了“表达与交流”的核心理念——与人交流、沟通、分享;第三,提示了“表达与交流”的内部动力——自信心。从方式、理念、内驱力三个方面,2022 年版课标为一线教学在“表达与交流”方面作出了明晰的指示,确保学生在参与“表达与交流”时的良好学习体验,让由内而外的自信,成为口头和书面表达交流的持续学习力。

(二)能力训练的螺旋上升

2022 年版课标中各学段在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上,有着明晰的衔接性。即某一能力在不同学段出现,随着学段提升,这一能力的训练与要求层级逐步提升,呈现螺旋上升的总体趋势。例如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的“转述”,在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到第二学段则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顺势提出“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同时,在统编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涉及“复述”“转述”的相关练习次数较多,实现了对照课标、依托教材,多次反复地训练,让能力的提升得到落实。再如,关于“商讨”,第一学段中提出“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则明确提出“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到第三学段则提出“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同一要求中,表现出在能力层级上的明显提升趋势。

(三)教学执行的误区厘清

在解读与执行中,一线教师容易在四个方面忽略课标的提示,产生肆意拔高、机械简单、全面代劳、时空错位等误区,需要予以厘清。

1.要求的肆意拔高

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目标中,提出的核心要求为“清楚、明白”,一线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应针对三、四年级的学习实情,严格落实“清楚、明白”的基本标准。无论文字或是口语表达,应该牢牢地锁定“清楚、明白”这一关键目标,扎扎实实地让目标落地。在这一学段教学中,不要肆意拔高为“写具体、写细腻”等。

2.积累的机械操作

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目标中,特别提示学生要注重积累。例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是基础,能为“表达与交流”建立素材库,也决定着“表达与交流”的品质。然而,日常积累的方式绝非生硬、简单地背诵或抄写。在执行时,需要将表达与交流和阅读鉴赏关联起来,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中积累,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关联、读写统整。例如,在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都应提示学生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

3.修改的越厨代庖

2022 年版课标明确提示要让学生“学习修改写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结合实际学情与统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提示,可以发现语序颠倒、用词不当、成分残缺三类错误,是学生较为常见的“明显错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习作,实现自我修改。“学习修改”就是让学生操作,是给一线教师减负、降压,不要让教师因为改作文而过度操劳。同时,教师代替修改,往往喜欢“一步到位”,改在方方面面,改得彻彻底底。这样的修改对于学生而言,反而让其逐渐丧失修改的意识与能力。相反,让其自我修改明显错误,符合课标要求,同时也给予学生学习修改的过程,有助于修改能力的真正形成。

4.学习的曲解误判

2022 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明确提出“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什么是“课内”?就是课程教学范畴之中,课堂学习领域之内。例如,统编教材中每学期大约8 次的单元习作,必须在课内完成,而不是异化为“周末作业”。一线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单元习作直接抛向课外,留给周末,转嫁给父母或是培训机构,这是未能达标的行为,是对课标的误判。16 次左右的习作蕴含着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等学习任务,必须在学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经由学习过程完成。这是2022 年版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无需商讨、必须执行的。特别是在第二学段习作的起步阶段,一切交由学生自己写、自由写、随意写,均属对2022 年版课标的理解与落实不到位的表现。

同时,2022 年版课标明确规定了教学的频次为“16 次”,并未提出每一次的具体字数要求,这是意在实施“我会写”的兴趣建设,树立“我能写”的写作信念,呵护“我爱写”的写作情态。这一切,不要因为对字数的苛求而消耗殆尽。

二、教师解读课标的方法与建议

(一)针对条目进行细读和批注

解读2022 年版课标的“主力军”与“主体人”,应当是一线教师。如何解读才够细致,才有助于理解?可行的方法是:逐字精细阅读,并在关键词处标红批注,提取课标中这一表述的核心意思,给予自己重点提醒。同时,与2011年版课标的相关部分进行比对、分析,让自己能更为深刻地掌握要义。

例如,2022 年版课标将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融合为“表达与交流”,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时代,“表达”成为学习关键词,“交流”对活动作出了强提醒。比对2011 年版课标中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发现其更具浓厚的训练意味;2022年版课标则更加注重整合,统筹为面向实际、服务生活的学习项目。批注一下“表达与交流”,比对后可以体会到课标中的这一重要转变。

再如,2022 年版课标的首条“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可以批注标红的关键词为“乐于”“自信”。首条中的关键词,无疑是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核心理念。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可见,在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学习实践中,无论是习作或口语交际,都不应过于严格,更不能用过高的标准为难学生,让其产生压抑感。相反,应致力于维护信心,激活乐趣,为将来的延续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是习作,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快乐”的体验应成为基础,也是发展的潜力,更是终生热爱写作的动力。倘若从刚开始学习就感到高不可攀,下笔艰难,甚至遭遇来自教师和父母“充满期待的恐吓”,则有可能形成畏惧写作、逃避表达的反向结果。“乐于”“自信”两个关键词提醒教师应注重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指导中,始终维护快乐的学习情绪,建立学习的自信,让书面与口头的交流、沟通成为学习中愉悦的体验。

(二)结合内涵进行理解与思考

可以关注2022 年版课标在各条目表述时使用的“能”“尝试”“学习”等打头字眼,发现其丰富的内涵。例如,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的课标条目中,经常用“能”字打头来表述。第2 条“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3 条“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这些打头的字眼给教学以重要的提示:落实课标不能纸上谈兵,而要付诸实践。

“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尤其具备实践特色,需要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中发展能力,实现知行并进。对“能”“尝试”“学习”等字眼的关注和琢磨,可以清晰地发现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内隐的几对关系。

1.自由与约束

能不拘形式地写,提倡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的自由性、开放性。同时强调能写便条、写书信,又对实用型文体写作的格式有规约,意在提醒教师注重写作时的规则提醒。此外,“写清楚”更是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需要时刻遵循的规则。对“能”内涵的理解,提示教学实践中做到“自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此时的张纯如,终于体味到鲁迅留学日本看电影时的心绪。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与人和数字,不变的依然是看客的麻木和无动于衷。看客是作家眼中的现实,若阿Q、华老栓、孔乙己们不幸遭遇南京大屠杀,会有马嵬坡酒铺“王嬷嬷”式的淡定吗?

2.积累与运用

日常注重在阅读中积累,表达时注重运用日常的积累,提升读写的质量。积累与运用,在教学中不可偏颇,努力实现读与写的协同发展,实现吸收与倾吐的同步并进。例如,2022 年版课标表述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的“尝试”,就是提醒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且不能简单操作,要注重语言材料在各种语境中的加工、调试、比对、替换等,达到最佳运用状态。只有阅读和写作二者关系融合统一,才不至于陷入机械积累、生硬套用的低端格局,才能够整体提升表达与交流的综合素养。

3.意识与行动

“学习”一词对树立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提升修改的能力,具有深刻的意义。其无疑指明了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修改,必须让其自己学习修改,要给予“自己改”的机会。如何学习?课标要求放松、降压,先从“明显差错”开始,有修改的意识,有修改的行动。配合着“课内习作16 次”,让写作、修改发生在课内,有教师的关注、指导,师生共同处于“写作进行时”。相对而言的“课外”,依然是学习的又一空间,可以更为自由地写。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百字作文天天练”实现自学,在“游泳”中成为“游泳高手”。

(三)配合转化进行设计与构想

2022 年版课标的条目毕竟是静态的罗列,如何转化?怎样评估效果?需要在解读的同时,作出设计与构想。解读时不拘泥于静态文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进行动态演绎,应是一线教师专属特长。

1.主动设计学习的样本

教学可以选取生活实例,也可以专门为教学设计样本。样本不能随便选用,要精心设计,让其与课标要求更加匹配。样本的“样”就是有示范性、代表性、实用性。设计的样本可以含有多样的信息,使用样本进行转述或是倾听的训练,可以考查学生这一方面的掌握水平与具体的能力层级。例如进行转述练习,教师设计的话中,带有特别的时间、明确的地点、具体的事件、突发情况时的替换条件、补充说明等。使用这句话进行转述,检验话语信息在转述中是否发生损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补充教学。

2.积极使用真实的场景

“表达与交流”原本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交际交往活动。学习“表达与交流”的最终意义是能够服务生活。在学习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提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现实需求,这样学习到的才是“活”的知识、有用的能力,才能转化为学习之后带得走、用得上、发展得了的知识和能力。

3.以故事实现轻松提升

2022 年版课标中直接提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见,“讲故事”就是一种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简单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可以更为频繁地组织学生讲故事,实现“表达与交流”水平的提升。例如晨读时讲故事,班会时讲故事,结合课文讲故事,鼓励亲子阅读后进行故事创作,结合教科书的习作进行专项的故事写作,等等。故事可以读,可以讲,可以让学生听,可以评,可以聊……“表达与交流”各项能力,都在讲故事中得到淋漓体现。

三、落实课标的教学案例举隅

解读2022 年版课标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让课标理念成为学生发展的支撑动力。以统编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为例。原先的教学,一味地注重语言技巧的使用,将父母比喻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怎么好玩怎么来”,完全不顾及父母阅读后的感受,缺乏考虑真实交流语境中读者、听众的感受,纯粹地将习作当作训练。

玩弄语言技巧,生硬制造出富丽堂皇的写作结果,不符合2022 年版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指导要义,与核心素养背道而驰。改良后的教学,可以充分考虑此篇写作的修改环节是“读给父母听,听取意见修改”。要更为主动地思考:把父母比喻成什么样的动物?如何表达?怎样通过文字表现对父母的了解与爱?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文本,如《我家是动物园》等,借助日常阅读积累,学习他人如何表达。教学中激活学生对父母言行的回忆、对父母生活细节的观察,借助与父母交往的真实事件,将父母合理比喻,写成可爱的动物。

在修改阶段,更多引入父母参与的元素,让其在倾听后提出修改意见。而学生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在明显的差错处和父母进行商讨,自己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与父母交流,共享写作的成果。修改的过程,要保留痕迹,可以邀请父母写批注,纳入教师评分的参考。

课标的理解与落实,整体改变了学习的方式,提升了学习的品质,让“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精准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写成的文字有文化内涵,有思维能力的支撑,有阅读中语言的积累运用,还能带来生活的欢乐体验。

猜你喜欢

学段课标习作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