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2-12-27陈彩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治农村基层领导

金 帅 陈彩娟

(1.杭州师范大学 阿里巴巴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其中“领导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其应有之义,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因此,该如何正确认识与阐释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机理,并据此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就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当前学界对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模式的研究。张岩和周明明(2021)从“政党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政党引领具有使命的自觉性、组织的协调性、功能的服务性和治理的多元性特征,从而剖析了“乡村再造”下政党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路。①张岩,周明明.“乡村再造”:政党引领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06).二是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在治理现实方面,尹利民(2022)指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与结构性变革推动了当前乡村治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在治理体系上发生了由从“自治”向以“三治”融合为框架的延伸扩展;在治理机制上出现了从集中治理向以“共治”为核心的多元化主体治理的转换。②尹利民.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J].甘肃社会科学,2022(01)在治理逻辑方面,黎珍(2021)提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是通过“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的,创造了紧紧围绕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③黎珍.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三是对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章荣君(2021)认为,需要形成联动互嵌和双向赋能的体制结构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促进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治理。④章荣君.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J].湖湘论坛,2021,34(04).霍军亮、李嘉琪和王永杰(2020)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不断现实又将更加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有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⑤霍军亮,李嘉琪,王永杰.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学习与实践,2020(02).

纵观已有研究,学界已从多个维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丰富了理论体系同时也提供了实践启发。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乡村治理本身出发从而联系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协动因素。而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各个方面都起着主导性作用,更应该把它作为主动因素来看待。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从理论、现实与价值三重维度首先对其实践机理进行理论阐述,进而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具体的实现路径。

一、思想指引: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理论遵循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从而能够以自身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指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理论是其领导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与中国乡村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行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是其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乡村治理思想则是今天必须全面坚持与遵循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是其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其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理论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未对乡村治理有过直接论述,但是其有关社会治理的思想无疑为今天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首先,应将农村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理解与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整个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系统性的统一整体,整个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在其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将乡村社会视为一个静态的“结晶体”,而应视为一个动态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把握。其次在治理主体上,马克思主张乡村治理应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受制于历史活动主客体条件的制约,阶级社会中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必然不可能完全发挥,而只有在共产党这一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冲破束缚群众力量的枷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进而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使得其参与社会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组织化程度到达空前的水平②萧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2-274.。第三,在治理内容上主张群众自治。马克思在对巴黎公社群众自治的实践总结中这样说道:“公社是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实现这种人民群众高度自治的“公社”形式,前提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人民素养的极大提升,是对共产主义社会自治形式的构想。最后,从治理归宿上看,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价值思想,自然地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观中。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问题的理论探索构成了其理论基础

毛泽东最早认识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出:“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如果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做起来,农民问题就不会解决。”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为此,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将党的支部建到农村中,促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建国后更是大范围地在农村地区建立党支部,将党的组织力量延伸到农村社会各个角落,全面领导农村工作。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乡村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样将农村问题视为中国的重要问题,从农村经济改革出发,逐渐延伸至各个方面的改革,重视以经济发展带动全局发展,强调将权力下放给基层和农民就是最大的民主。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乡村工作思想,继续强调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搞好农业、农村的工作,关键是要全面加强、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⑤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7-277.以及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为新时代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思想启示。胡锦涛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并多次在重要文件中强调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村民权利,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等重要问题等等。总结起来看,就是需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之下,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为支点,充分发扬基层民主,以德治与法治为治理的重要保证,健全乡村治理各项机制。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重要论述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治理的独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进行什么样的乡村治理,怎样进行乡村治理”的重大课题①邓文飞.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2).,为今天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85.,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加快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步伐,积极配置合理选调优秀人才加快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确保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到基层。第二,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的现实出发,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以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第三,加快创新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进乡村“善治”,以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黎珍.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第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论述,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群众作为乡村治理的依靠力量。总而言之,这些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与重要内容,必须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体系建设为框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价值取向,实现乡村“善治”的最终目标。

二、体系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④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6.问题与矛盾有着天然的联系,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抓主要矛盾。当前多样的社会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又以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⑤高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这就意味着在乡村治理中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需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加以克服。

(一)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需要

当前乡村治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大体上通过治理主体和治理工具两个维度表现出来。首先,表现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不平衡不充分。治理主体,即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当前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向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这一趋向性变化是乡村治理客观现实深刻变化的表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多层次性、复杂性日趋凸显,传统的仅仅依靠某一种力量的治理方式无法解决问题,而需要多种力量的参与,多主体的合作。多元治理就是以基层党组织居于领导地位,其他各类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在其领导下开展分工协作,以不同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协同治理,避免出现“不得其位”等不正常现象①钟海,任育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04).。但是,由于当前存在的农村基层党建不健全、治理机制失灵等现实困境,事实上造成了传统的单一化治理仍然占据着主流,个别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多或沦为了旁观者或演员,形成了一种多元主体之间治理参与的不平衡。这种参与的不平衡,往往压缩了并压抑着那些意愿得不到或难以得到表达与重视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与积极性,又会造成本应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不充分,使得多元主体参与这个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的不充分。

其次,表现为治理工具运用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学界将治理工具大致分为组织工具、规制工具和智能工具三类。组织工具注重以组织的方式凝聚调动各类主体以发挥作用;规制工具则在于强调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以维持治理秩序;智能工具是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治理的工具。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治理工具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客观上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工具有效组合并彼此间通力协作,才能促成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②钟海,任育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04).。受制于长期以来的乡村管理传统观念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传统组织与新兴组织之间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排斥与进入”之间的矛盾,而这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一元治理与多元共治之间的矛盾。当前占主导的传统化一元治理不懂得灵活运用与发展现代化治理中的组织工具,这便堵塞了多元共治存在的可能性,这也使得现代化组织工具难以有效融入乡村治理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在智能工具的运用上,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乡村治理的智能化转型普遍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人才与技术的支持,而难以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立足。重视规制工具的运用是长期以来乡村治理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也是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者的重要倚仗。相反,长期以来格外重视传统规制工具是长期以来乡村治理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与倚仗。显而易见的是,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类繁多且复杂的各类正式化与非正式化规章制度,如各种道德及在此指导下的村民约法等,他们的共同构成了传统化的乡村治理秩序。而当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乡村社会,从而对其治理现实提出变革的要求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起主导作用的传统化规制工具。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下,它不仅最排斥现代化转型,而且还对其他两种治理工具的融入与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是在当前造成三种治理工具之间实际运用不平衡的直接原因。因而就当前相对于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这三种治理工具各自的发展与运用都是不充分的,即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尚无法适应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二)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

破解乡村治理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解决之路在于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即“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它不仅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而且对于破解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先天性优势。首先在于,“三治”融合是一个能够实现内在要素动态平衡与不断发展的结构体系。通过梳理当前对自治、德治、法治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看出以下三种观点较为普遍:一是“一体两翼论”,认为“三治”之间并非一种平行并列关系,核心在于三者的融合,其中“自治是主体,法治和德治是这一主体的两翼”①何显明.“三治合一”探索的意蕴及深化路径[J].党政视野,2016(07).;二是“三治融合论”,认为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贯通并且有先后次序,共同构成了社会和谐稳定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脚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关系②王辉忠.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的基本方法[J].今日浙江,2013(18).;三是“多种类组合论”,认为“三治”共同发挥作用,大于其单独或两两组合发挥的作用。三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其实质都在强调“三治”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好比“三足鼎立”又不可偏废。“三治”的动态平衡,是达成“融合”的必然要求。因此,这决定了作为基本治理手段的自治、法治、德治其建设必须符合其内在关系,按照这一要求从总体上规划“三治”融合基本框架,设计开放、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由内而外,由外及内的统一,并作用于乡村治理涵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此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化解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可能。还应指出的是,“三治”融合的终极指向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5(01).,这就从又一侧面表明了对乡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排斥,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与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真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而健全“三治”融合体系,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照抄照搬,需在逐步探索过程中逐渐培养与之相匹的治理能力,实现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三、人民至上: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做好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人民立场表现,在治理实践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张。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形成与价值坚守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守人民立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过程中必须秉持的价值圭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而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12.。这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求发展的政党,党领导的一切事业都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基于此,根据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人民创造历史的社会历史规律新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以此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目标指向,既要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要让人民更好享受国家发展的一切成果,奏响了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的主旋律。在新时代,要继续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求发展,就是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己任;要继续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党领导下的各项工作当中。

(二)在治理实践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张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各类资源、项目、资金、人才等大量向乡村涌流,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催生了许多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新兴乡村组织和各类主体,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乡村的传统社会结构,造成了乡村利益主体和利益格局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再叠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中央基于对这一点的清醒认识,强调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积极回应人民对形成新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将人民的诉求作为治理工作的风向标,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实际中的最大实际,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将人民视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通过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实现人民的个体利益和平等发展的权利,激发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为实现人民共享美好幸福生活创造现实基础和前提①段治文,苏悦.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进程、内在逻辑与价值蕴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需要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共建共治统一于坚持一切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这既是协调乡村各利益主体关系,确保公平正义,保持乡村治理有序有效的现实要求,又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必然选择,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实践机理为具体实现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底层逻辑,农村基层党组织需从加强自身理论武装着手,引领乡村治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之路。在此过程中,需抓住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之关键,搭建承载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治理框架。必须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乡村治理的实质绩效。

(一)加强党的理论武装,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就是要走一条“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这是历史与实践的选择。走好这条路关键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③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台声,2021(23).。新时代的乡村治理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局面,肩负着更加沉重的任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工作的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等都提出了更高需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实践能动性与自觉性,统一思想、行动、意志,从总体上认识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的变化挑战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新要求的理论素养与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需要从健全制度和创新方法两个层面着手。

一是要健全思想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体系。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纪律涣散、追求安逸、贪图享乐等弱化政治功能,削弱党的领导的严重问题,这是理想信念的缺失表现,不利于发挥党在农村基层社会的坚强领导作用。扭转这一局面首先需要从思想和头脑上找问题,以创新完善理论学习制度为抓手,从制度上寻找突破口。首先,要形成党群共学共进制度。扩大思想学习教育的广度,将目标群体不仅局限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促进党员干部带头向广大村民讲学,共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完善好日常学习制度。在日常组织生活中应贯彻好“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学懂学透弄通有关乡村治理的新理论、新思想。最后,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应做好学习监督与绩效考察工作,完善配套机制,确保理论学到实处,思想建设确有成效;抓好关键少数,上级党委要做好对基层党组织中主要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考察和监督工作,确保领头羊首先不掉队、不堕落。

二是要创新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推动在干中学,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本领磨炼党性修养,探索新形式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培养体系,做到全面贯彻群众路线与进行现代化建设相统一。强调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加强理论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理论学习的成果应转化为为人民请命的治理效能。

(二)抓住关键,加快构建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纲举则目张,执本则末从。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要在农村社会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此作为整个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围绕这一框架展开具体的体制机制设计。

首先,应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导向完善对乡村治理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组织力从内外两个向度决定了党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党拥有强大的组织力才能够凝聚最广大的人心,形成干事创业的最大合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关键又在于如何凝聚群众。“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因而最有效的凝聚方法既不是单纯依靠党组织的强制力被动驱使,也不是群众脱离党的领导的无政府状态的自治,而是实现党领导下的依靠村民组织等主体的多元自治。为此,需要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更加广泛地帮助调动吸引乡村治理的真正主体——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让村民有组织有纪律有权利地自我掌控自身利益。但是,村民们又往往不会自觉按照领导者的意愿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的积极动员。因而对干部队伍建设与内在向度的组织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需要有强大的内在组织力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主动宣传党的主张,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保证言行一致,得到群众广大拥护,从而带动其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其次,要探索以系统思维建立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形在“三治”,要在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经验的精髓是‘融合’。”②张文显.“三治融合”的桐乡经验具有独立价值[J].治理研究,2018(06).以“三治”融合构建起的“组合式善治”治理体系能够比单纯依靠自治、法治或德治的单一治理或两两组合式的治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质量,实现理论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上级要求切实加强对自身“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建构的顶层设计。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最大困境表现为治理逻辑的多元性和治理实践的碎片化,过去常用的“打地鼠”式被动治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局面,解决新的问题,因而必须建构总体性治理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予以保障①高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探索制定涵盖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法治“强约束”和德治“软约束”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多元规则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治理工具,以“三治”融合为框架,促进村民自治为导向,实现在自治中体现法治与德治、在法治与德治中贯穿自治的“三治”融合式制度体系,实现对乡村治理各个维度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三治”融合的未来走向,适时调整规划方案。实际情况变化多端,不会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发生。要重视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勤于调研、善于调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调查研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调研中增进对村情民意的真实了解,以此作为规划乡村治理的基本依据。建立健全规划风险警示纠偏机制,如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陈规旧俗及时清理,对需要重新整改修正的问题制度及时调整等,确保顶层设计与实际进展相统一,在不断进行实验探索中求进步、谋发展。

(三)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乡村治理实质绩效

乡村治理绩效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实指标。治理绩效不仅体现在对党中央既定的乡村治理总体目标的各项制度机制等建设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切实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能够深刻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乡村治理实质绩效本质上就是民心,只能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才能获得。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增进人民福祉和深刻认同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增进实质绩效的方式方法。

一是要确保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高质量发展,就是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体现新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志,适应中国社会情况变化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归根结底就在于一定要先实现现代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奠定乡村治理最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注重通过多渠道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③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193-194.。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自主自愿的方针,坚持“一村一策”,推动激发村民自主性与乡村发展整体性相统一。着重克服新型集体经济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发展不规范、管理不健全等原生问题④张弛.中国特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新特征及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20,12.,加快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运营步伐,积极主动通过创业补贴、住房安置等手段吸引人才回流,同时需要加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程度,杜绝畏首畏尾不敢接受市场洗礼的行为。其次,应注重科技赋能。马克思指出,现实财富的创造更多地“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助推作用。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赋能。一方面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清现实问题,寻找科技方案,注重顶层设计,畅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产业融合、人才引进培养等全链路,完善落实如科技工作负责制等涉及科技赋能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引进又要重视培育“造血系统”。在发展初期,基于乡村的相对落后,必要的科技引进是必需的,单靠乡村自己的力量难以长出促进生产发展的科技成果。但是当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后不能再完全依靠外来的科技引进,而是要注重在乡村内部培育自己的科技创新和供给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才引进步伐,大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二是要重视农民意见,逐步建立民意反馈机制。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必须依靠人民,在乡村治理成效如何、何以优化等方面还需问计于民,与民共治。因此,要注重从制度层面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推进人民“问事于组织”与组织“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扩展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外延;加快数字化治理步伐,通过构建信息综合联通平台等突进,打破信息孤岛。因地制宜创设乡村智慧大脑,汇集各类治理信息,通过构建村务信息化平台等方式联通村务服务各部门,将村务公开、政策咨询、信访等办事流程转移到平台等信息化载体上,优化办事流程和提高办事效率,激发人民参与热情。

猜你喜欢

三治农村基层领导
“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强化“三治”结合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注重“三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