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指向
2022-12-27郝身永
郝身永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上海 20023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恢宏、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注意“工程”建设和改革的方法论。尤其是,当前我国的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利益固化纠缠,矛盾错综复杂,方法论的科学与否是决定改革成效与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回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曾提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过河是目的,“桥”或“船”是过河的手段和方法,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方法对于“完成任务”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且繁重的任务,三者间的关系是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江泽民曾指出,“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①本书编写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211.。习近平多次提到,“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就是方法论问题。他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关于改革的方法论,习近平有许多重要论述,比如“统筹兼顾”“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等。这其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党中央的会议或文件中,“稳中求进”最早是作为经济建设的方针,在199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次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首次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进行定位。进而,在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稳中求进”首次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并在紧随其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重申。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长期坚持”这一重要原则。“稳中求进”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体内涵的重要方面——“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具体而言,是指“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稳中求进上升为治国理政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性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凸显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意义。
一、稳中求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凝练与升华
(一)稳中求进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重视稳定思想的整合
既往研究表明,在党内最早讲“摸着石头过河”的是陈云。他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曾多次讲过这种改革策略。虽然从公开的文献看,邓小平没有亲口讲过“摸着石头过河”,但很明显他是赞同这一改革方法论的。陈云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侧重点有所差异。陈云的“摸着石头过河”更多强调“稳妥”,而邓小平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在强调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原则的同时,更要“解放思想”,更加侧重于“探索”。③于安龙.关于改革方法论的历史考察—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视角[J].长白学刊,2016(05).“摸着石头过河”反映了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指出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否则就会丧失机遇,“过河”就是要谋求发展。在邓小平那里,“摸着石头过河”强调闯和“冒”的精神,反对预先划定改革的条条框框,自我束缚手脚,这是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左”的思想干扰和阻挠改革而言的。④黄相怀,余树林.正确理解“摸着石头过河”[J].科学社会主义,2013(01).邓小平强调,不能因为稳定而贻误了改革和发展的时机,不能因此徘徊不前,否则,“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所以,“摸着石头过河”中,蕴含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实质。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稳定”,而且,他关于“稳定”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邓小平在1989年2月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关于稳定的具体所指,他曾指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而“不变也就是稳定”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7.。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政治稳定,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他所说的“政策稳定”并不是指实践中的具体政策,而是特指那些根本制度、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等,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透过邓小平的诸多讲话、报告和文稿等,可以看到,他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就是因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邓小平曾经指出:“开放不简单,比开放更难的是改革,必须有秩序地进行。所谓有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如果没有秩序,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因此,邓小平支持闯和“冒”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并不是毫无底线和边界,而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并且,评判改革成败有具体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
(二)稳中求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内在要求
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全党同志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第一个即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0-462.并且,在《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中,他指到,在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中,“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3.。这些基本观点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被进一步阐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报告还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⑤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同志向十五大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1997-09-13(02).199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总结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强调要始终遵循党的基本方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其中包括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并特别强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包括“十个坚持”,其中包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无论是从理论上辨析,还是从实践中总结,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其中,发展是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指出,“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这意味着,改革需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稳定是实施改革和实现发展的前提,为改革创造基础条件。只讲改革和发展不讲稳定,就会矛盾丛生、风险叠加,改革就会举步维艰,发展就会失衡。反过来,只讲稳定不讲改革和发展,就会丧失机遇,发展就会停滞,最终影响稳定的环境和大局。“稳中求进”既强调稳作为改革的外部条件和策略,又强调在稳中实现“进”的任务和目标,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间关系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典范。
二、稳中求进上升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历史逻辑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提供了正反经验的佐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们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回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征程,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如果能够恰当地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遭遇挫折。邓小平强调,“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在总结动乱的教训时他又指出,“这次动乱还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今后如有需要,动乱因素一出现,我们就要采取严厉手段尽快加以消除”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从另一方面讲,有了改革和发展,也为稳定提供保障,邓小平曾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渐进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在探索中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轨。一般认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模式。学术界对于究竟何为渐进与激进,中国的改革本质上是否是渐进的,对渐进改革模式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学术争论,尤其是在评价经济转轨的长期绩效和未来发展前景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但无可争议的是,一方面,中国渐进改革主要指的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的确遵循了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陆的改革思路,尤为关键的是,采取了包括价格双轨制为主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模式,采取了在计划经济体制外放开商品经济的增量改革路径。另一方面,不能把激进或渐进与改革绩效简单划等号。不能因为渐进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否定渐进改革模式,同样也不能因为仍然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而否定渐进式改革之路。事实上,无论是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都有改革的成本与收益,并不存在先验的孰优孰劣的问题。改革都有约束条件,只有切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式才是最优的,关键是改革的道路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正如赛晓序所说,离开具体的客观的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激进与渐进改革的优劣毫无意义。⑤赛晓序.双重视角下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优劣的评判[J].理论学刊,2011(08).从横向对比看,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产出的大幅度下降和痛苦的转型历程。⑥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休克疗法与经济转型[J].管理世界,2011(0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优化,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多年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伟大奇迹。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是有利无弊,但它是一条可行的路,是利大弊小的选择。①薛汉伟.论中国式的渐进改革[J].文史哲,2000(01).
(三)党的十八大至今: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自党的十八大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综合来看,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成就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也包括我们在发展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加快试点探索和制度创新,注重改革成果的系统集成,以点带面,加快制度创新的复制推广。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随后,建设自贸试验区的进程不断加快,自贸试验区的“版图”经历多次扩容,空间布局不断优化。2015年,广东、福建和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等7省市自贸试验区成立;2018年,海南自贸试验区成立,并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2019年,山东、江苏、广西等6省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获批;2020年,中国又新设北京、安徽和湖南3个自贸试验区。截至2022年,中国已建设有21个自贸试验区,经历了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东中西全面分布的空间格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规则进行制度创新。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成果在自贸区之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乃至全国层面得到推广,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不断放大。在“进”的同时,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和建设同样注重“稳”,在制度创新复制推广中,具体哪些制度进行复制推广,复制推广的区域、节奏等也进行相应调整区别对待。十分注重自贸试验区改革中的风险防范,努力做好压力测试,把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好,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三、稳中求进之“稳”的关键在于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
(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时代内涵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改革实践中必须厘清“稳”与“进”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所指涉的具体领域。隆国强和蔡昉认为“稳”是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稳住经济运行,②隆国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J].求是,2015(09).③蔡昉.把握经济走势 坚持稳中求进[J].求是,2015(01).而王国刚则认为,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既包含了经济增长、经济运行和经济改革举措要稳,也包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生活秩序改善和各种政策出台落实。④王国刚.“稳中求进”的经济金融视角[J].中国金融,2017(02).黄泰岩进一步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侧重点和内涵会有不同,这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⑤黄泰岩.“稳中求进”是新形势下做好全局工作必须坚持的总基调[J].求是,2017(07).
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认为,揭示“稳”与“进”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它具体所指涉的具体领域、具体目标,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看到,“稳中求进”主要指的是经济建设领域的“稳”与“进”。在201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上”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21.。
坚持两点论,是指稳中求进不但指涉经济建设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同时还包括非经济领域。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12-17(01).关于“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还包括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关于“进”,既包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也包括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因此,稳中求进不单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要坚持的工作基调,也因此,它才称得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韩庆祥就指出,稳中求进这个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不但体现在经济建设领域,还体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③韩庆祥.“稳中求进”彰显治国理政鲜明品格[J].前线,2017(04).
(二)经济建设领域的“稳”: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改革方法论,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着具体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统筹处理好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理性认识和正确对待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动能转换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两难问题,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稳增长不是经济增速的稳定,而是经济增长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在稳增长的同时,不失时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邓小平特别举了发展起来以后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问题。因此,要有忧患意识,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既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要注重防范逆全球化思潮下“卡脖子”产品和技术断供的风险。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尤其是要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就稳增长来看,增长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社会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失业不仅让家庭陷入消费困境,也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必须关注就业,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创造就业岗位,必须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目前强调稳增长,首要的目的是稳就业。就业涉及的主要群体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研究生和留学人员毕业数,还是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都呈持续增长态势。2016—2020年,研究生毕业数分别为56.39万、57.80万、60.44万、63.97万和72.96万,该时间段,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依次为704.2万、735.8万、753.3万、758.5万和797.2万。⑤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版。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不断提高,因此,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保持上升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自2014年至2019年,农民工总量保持正增长,依次为2.7395亿、2.7747亿、2.8171亿、2.8652亿、2.8836亿和2.9077亿。农民工数量的增量有所波动,但仍保持正增长,依次增长了352万、424万、481万、184万和241万。2020年农民工数量较上年减少517万人,主要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农民工总量达29251万人,较2019年增加174万。目前尚缺乏退役军人的精确统计,退役军人事务部2019年初介绍,2018年落实了8.2万名军转干部、40多万名退役士兵、2400名复员干部、9000多名军休干部和退休士官的接收安置工作。三类群体合计,每年净增就业岗位需要在1000万左右。
就防风险来看,最突出的就是高杠杆的风险。横向比较看,以市场兑换美元汇率计算,截至2020年第4季度,我国非金融领域核心债务占GDP的289.5%,G20国家总体的杠杆率是292.1%,所有纳入统计的43个经济体的总体水平是289.9%,所有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是321.3%,欧元区的总体水平是291.8%,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体水平是240.1%。表面上看,中国杠杆率水平并不算特别严峻,低于发达国家总体水平。但结构上有差异,中国的高杠杆更多表现为私人部门债务(即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债务),尤其突出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从宏观杠杆率的历时变化趋势看,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中国去杠杆进程》系列报告,1993—2008年,16年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由8.3%上升到17.9%,年均增长不到1%;2008—2018年,由17.9%上升到53.2%,年均增幅3.53%。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必须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问题的关键是,一些金融风险正是从传统的增长方式中衍生出来的,与稳增长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传统的增长方式对投资和出口有较多依赖,而投资主要包括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高杠杆的产生与高速增长阶段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遭遇诸如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适度采取针对性的逆向调节。但当前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有极大的不同。十多年来,经济运行特征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其二是杠杆率攀升。因此,一方面,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维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同时也为了稳预期、稳信心,需要适时进行适度的逆向调节。但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宽松的政策刺激需求、投资和增长,而更适宜于运用结构调整的方式,加强政策预调微调,提高政策精准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之,必须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能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而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但反过来,也不能为了防范风险过于激进,一是必须注意节奏,二是必须注意力度,避免下行因素叠加放大,避免“一刀切”和政策过于激进使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
四、稳中求进之“进”的关键在于加快实现增长模式质的飞跃
(一)经济建设领域“进”的根本导向:加快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蔡昉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供给方面的潜在产出能力降低,这其中关键是人口红利消失而带来的潜在增长率显著降低。①蔡昉.认识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05).郭威也认为中国发展阶段发生根本变化,但对潜在增长率下降背后的原因有不同认识,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结构性问题是此次经济下行的主导性因素并将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长期影响。①郭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潜在经济增长率:逻辑、要素与路径[J].求实,2018(05).龚刚认为,新常态是指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与之相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变化,最主要的是中国已经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②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与蔡昉和龚刚从供给侧因素分析不同,刘伟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约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深刻变化,这具体是指,从供给侧来看,国民生产的总成本相对前期显著上升,从需求侧来看,相对于显著扩张的供给能力而言,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在内的总需求可能出现长期疲软。③刘伟.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管理世界,2016(07).基于对原因的分析,学者们较为一致地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是新常态的内在逻辑要求,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从需求角度刺激增速的政策不仅不能奏效,从国际经验看还会造成灾难性后果。④蔡昉.认识中国经济的三个经济学范式[J].经济学动态,2019(06).
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过去的增长重规模,重速度,重总量,但发展阶段在转换,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就需要适时转换和调整,所以,必须“求进”。在工业化起步和追赶阶段,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科技研发,均有现成的范例供参考,创新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和局部创新,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能够有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和领跑阶段,此时已经很难一直通过引进和模仿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稳是权宜之计,不是终极目标,要充分利用稳的良好环境深化全方位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这是因为,其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和经济增速的换挡,既是因为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尤其是“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也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就不能再要求过往的高增速,而必须适时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蜕变和跃升。其二,通过“进”实现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并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之策。按照世界银行2022年7月公布的最新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核算年度是2021年),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人均国民总收入13205美元,2021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8.0257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0美元,相差765美元,相当于高收入门槛的94.2%。中国正处于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从历史经验看,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并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不少发展中国家跨过“马尔萨斯陷阱”后长期滞留于中等收入阶段,如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国家,80年代进入中上收入阶段的东亚诸国,90年代进入中上收入阶段的西亚及北非诸国,长期陷于停滞和危机,被称为“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⑤刘伟.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管理世界,2016(07).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跨过高收入门槛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更重要的是,跨过高收入门槛后,距离高收入国家平均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距离。许多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并最终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普遍实现了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即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张来明归纳概括了阿根廷、智利等11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其中一条是,从引进成熟技术转向自主创新是成功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动力。⑥张来明.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做法与思考[J].管理世界,2021(02).因此,对中国来讲,更有意义的是实现增长模式和发展动能的转换,发展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二)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助推发展方式和动能转换
解析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可分解为要素投入数量、要素质量、要素配置和科技进步。在过往经济高速增长中,要素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所受的要素、能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约束越来越大,后发优势在弱化,人口的数量红利不断消减,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必须适时转变,即是转向更多依赖提升要素质量尤其是提升人力资本,依靠优化要素配置,依赖于科技进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家群体数量和企业家素质在提升,在人口数量红利衰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开发、挖掘、利用好人口质量红利,是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摸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起到基础性甚至决定性作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受价格信号引导,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产业间、所有制间进行了大范围移动,带来的便是要素配置的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今后,这种大范围要素调动的空间仍然存在但在弱化,同时出现了一个现象,即要素的优化配置更多在微观层面展开,比如不同企业间、企业的不同生产环节,但现实中还有不少制度阻碍了要素的这类优化配置,改革必须有针对性地破除这些障碍。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向更多地依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要实现了增长模式质的飞跃,中国经济就能实现更持久的平稳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