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益春应用反治法验案举隅

2022-12-27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承气汤临床患者

袁 敏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 菏泽 274100)

临证诊病常见证候复杂多变,甚至假象丛生,故中医有正治反治两种重要治法。正治、反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法,即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治疗,如“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反治法,即顺从疾病外在假象而治,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名“从治”,如“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

在临床应用中,正治法相对简单,反治法却有一定难度。如张景岳言:“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1]

关于反治法的具体临床辨治,目前尚无系统、详实的思路。笔者曾有幸跟随全国第2批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程益春教授学习,请教两种治法,程老亦认为反治法在临床中应用更难,处方用药更需谨慎,需在临床经验基础上仔细辨治,必有确凿的脉证支持,方可应用,避免虚虚实实之误,并讲述几则曾治疗过的典型病例。笔者认为这些病例虽然简短,却能非常好地体现反治法的应用思路,现分享如下。

1 验案举隅

1.1 生化汤治产后发热必用炮姜 患者,女,28岁。产后1周,发热5 d,温度居高不下,多在38.5℃甚至39.0℃以上,恶露量少,色暗,有血块,曾多方治疗,仍热势不减,或者热势暂降,旋即复起。舌体略胖,舌质偏暗,有瘀点,脉细涩。考虑为产后瘀血发热,程老予生化汤原方治疗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如下:全当归24 g,川芎10 g,炒桃仁6 g,炮姜6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早晚服。患者服1剂后,体温开始下降,2剂后体温即恢复正常。

按语:当地中医大夫不解,其也是用生化汤加减治疗,但因时值盛夏,且患者高热,故未加炮姜。程老言:“生化汤方出自《傅青主女科》,专治产后血虚、瘀血留滞,使瘀血祛,新血生,故方名‘生化’。”女性产后虚、寒、瘀者多,实、热证者少,即产后“多虚多瘀”,此时若单用破瘀则血愈伤,单用补益则血反滞。故方中用川芎、当归及桃仁攻旧血、生新血,佐以炮姜入血分协助化瘀生新,配炙甘草调和诸药,使急中有缓,行中有补,“处置万全,必无一矢”。该方中姜不可随意弃用,《傅青主女科》亦有言:“或云大热而用姜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内生热耳。”热因血虚阴亏、瘀血内阻所生,故虽高热仍需用姜。炮姜色黑入营,归肝脾二经,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瘀,故能退热。且患者看诊时虽为盛夏,但其覆厚棉被取暖,寒冷可解,即为畏寒,正如《伤寒论》所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加之脉细涩,结合产后生理特点,故可用炮姜。此处正是“热因热用”。

1.2 温脾补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患者,男,46岁。2型糖尿病病史8年,已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梗死、冠心病等多种并发症。近半年出现腹胀、纳食不馨等,曾多次服用理气消胀之品,腹胀不减,故来诊。症见:腹胀,进食后加重,纳差,偶恶心、呃逆,大便头干,排解费力,舌质暗,苔微黄腻,脉初按弦大,沉取无力。程老详询病情后,考虑为脾胃虚寒,予艾灸足三里、中脘,并予以经验方健脾降糖饮加减以温脾补气。方如下:黄芪45 g,太子参30 g,黄精15 g,麸炒白术15 g,山药9 g,葛根30 g,鸡内金30 g,厚朴6 g,枳实6 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 d后,腹胀明显减轻、纳食改善。

按语:程老认为,此病为糖尿病胃轻瘫,属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之虚胀。患者饮食不节、消渴日久,损脾伤胃,加之屡用清热消导、通腑泄浊之剂,攻伐脾胃,使中焦虚寒,纳化无力,脾胃升降失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致腹胀、纳差、恶心、呃逆等。大便仅头干,脉初按弦大,但沉取无力,为脾胃虚寒之佐证。治疗以温补脾胃为主,兼佐理气,予经验方健脾降糖饮加减。方中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山药等益气补脾、健运中焦,少佐厚朴、枳实理气消胀兼以降浊,葛根升清,鸡内金消食化积。全方联合艾灸治疗,共奏温补脾胃、理气消胀之功。

1.3 大承气汤治疗腹泻躁狂 患者,女,70岁,为程老于山区访友时偶遇。患者平素体健,近1个月发生腹泻,每日3~5次,泻下水样便,心情烦躁,骂人毁物,纳眠差,小便调。观其舌,舌质苍老,舌苔略黄燥,脉弦。当地医生用清热利湿止泻、安神镇静等药无效,疑为躁狂证,嘱患者到精神病专科治疗。家属听闻程老为名老中医,故请程老诊治。程老详询病情后,辨证为阳明腑实证,予大承气汤原方治之。方如下:大黄12 g(后下),厚朴15 g,枳实12 g,芒硝9 g。嘱家属注意观察大便情况,每服1剂,即来告知情况。1剂后,患者排出燥屎三四枚,坚硬如石,嘱再服1剂,该剂后患者排出燥屎10余枚。此时调整处方,改予增液承气汤加减。方如下:玄参30 g,麦冬15 g,生地黄20 g,大黄6 g。服2剂后患者大便通畅,无骂人毁物之举,自诉身体轻健、心情舒畅,后服4剂养阴益气调理之剂,遂痊愈。其后2年,曾向朋友问起,知该患者精神矍铄、体健无虞。

按语:程老言,该法即为“通因通用”法。患者年逾七旬,津气渐衰,肠道失濡,运化无力,导致大便不通;积滞日久,燥热内生,发为热结旁流,辨证属阳明腑实。燥实内结,肠道阻塞,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路下泄,故腹泻,泻下水样便,且气味恶臭,无实物(此为辨阳明实利之关键);实热内结,上扰神明,故烦躁、眠差、骂人毁物。舌苔略黄燥,六部脉相对患者年龄而言,均弦实有力,为阳明腑实之佐证。结合《伤寒论》三急下证,燥热内结,煎灼津液,当通腑泄热,急下存阴,予大承气汤。其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胃肠;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枳实、厚朴宽肠下气,通腑除满。四药合用,则燥实可祛,下利自除。因大承气汤方峻烈,且患者年事已高,故每服1剂,观察情况后再服,排出燥屎后,即改予增液承气汤养阴通便,最后以养阴益气之剂收官。

2 应用思路

笔者通过程老的分析,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中应用反治法的经验,总结临床应用反治法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治病求本 拓宽辨证思路,当常规治疗(正治法)无效时,需仔细辨证,考虑应用反治法的可能。虽然临床疾病中适合正治法者居多,但若应用正治法无效时,当重新审查病情,收集四诊资料,辨明病因病机,考虑是否为反治法的适应证。

《济阴纲目》论述湿热型赤白带下的治疗用药,引方氏论:“丹溪作湿热,而用苦寒之药治之者,是矣。虽然,古人曾有用辛温治之而愈者,不知苦寒之药,正治之法也,辛温之药,从治之法也。盖湿热怫郁于内,肚腹疼痛,赤白带下,非辛温从治,而能开散之乎?然湿热未曾怫郁,但止赤白带下,不若用苦寒正治之为当也。”同样治疗湿热带下,若湿热未怫郁,则当用正治法,清热利湿;若湿热已怫郁,湿热郁结于里,则当用反治法,以辛通温散为主,此时若再用大剂清热之品,则有寒凝之弊,使郁结更甚。

总体而言,两种治法该如何选择,当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原则,治病求本,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本质病机,辨证准确,才能处方精准、效如桴鼓。

2.2 注重舌脉,取诸沉候 应用反治法,通过望闻问切,需有明确舌、脉、症等证据支持。临床应用反治法,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前提,并仔细辨证,找到证据支持,方可应用,否则易致“虚虚实实”,病必不治。李中梓《医宗必读》曰:“至如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阴证似乎阳,清之必毙;阳证似乎阴,温之转伤。”分析以上病例,可以看出程老通过进一步询问病情,按图索骥,探查舌、脉、症等,找到支持应用反治法的有力证据,才放手施治。所以,在应用反治法时,要详察症状、体征,注意辨别相近情况,如病案1中恶寒与畏寒,病案3中脾虚之泄泻与热结旁流。如果证候不能提供有力证据,可参考舌脉,沉取更能发现疾病本质,如病案2。《医学心悟》云:“症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诸沉候。”《目经大成》亦有此类记载:“大热发躁,口舌燥渴……切脉沉小而无力,或豁大不伦,此系……假阳之症……披裘向火,手足厥冷……倘视其色滞,切脉微大而数,重按益有力,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假寒之症。”

2.3 中病即止 反治法多在急病、重病时应用,正所谓“阳邪不深,不能至于厥逆;阴邪不甚,不能至于烦躁”“水极似火,火极似水”,其用方多峻烈,故应中病即止,后续随证处方。如病案3中大承气汤,每服1剂即要求患者家属及时反馈,排出10余枚燥屎后即改予滋阴润肠通便之剂,即考虑大承气汤过用伤正。

2.4 精研古籍 历代医籍对反治法论述不多,但凡论及此法者,多正反对比、论其原理,故可反复揣摩,必有进益。如上文已提到的《济阴纲目》论治湿热带下,湿热怫郁于内,非辛温从治,不能开散,若未怫郁,则治以苦寒。《石室秘录》中亦有以八味汤(主药为吴茱萸、丁香、肉桂等)治疗“下部冰凉、上部大热、渴欲饮水、下喉即吐”的真寒假热证,以附子、肉桂等治疗“气喘不安,痰涎如锯而不止”,因人以为热,而非热也,“乃下元寒极,逼其火而上喘也”。当然对古籍也不可盲从,“需要继承,也需要扬弃”[2]。

2.5 区别反佐 反治法当与反佐相区别。反治法是一种治法,反佐则为一种组方方法。用热药治疗寒病,而在热药中加入少量寒药,这种组方之法即为反佐。可用于患者对药物产生格拒等情况,包括配伍反佐、服法反佐。《医碥》对反佐法机制有详尽描述:“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虑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寒药热服,亦此意也。)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虑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如加胆汁、童便入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又热药寒服,亦此意也。)此反佐之义也。”此处可与上文第1条中提及的湿热带下证相参,反治是以辛散温通之品为主,以温为主。反佐则是在大剂寒药中少佐一两味辛热之品,其本质是以寒为主。二者相差甚大,临床应用时不可混淆。

3 小结

以上为笔者在程老指导下总结的反治法的辨治思路,反治法不仅可用于处方用药,在中医其他治疗中也可应用。如《古今医鉴》中,用隔蒜灸治疗疮毒,认为毒随火散,火以畅达,拔引郁毒。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反治法注意遵循治病求本、注重舌脉、取诸沉候、中病即止、精研古籍、区别反佐等原则,四诊合参、准确辨证,必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承气汤临床患者
四承气汤思辨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医案浅析*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