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财富不自由,但吃喝自由
2022-12-26
北京大学
分享美食:宿舍区的小摊“CBD”分享人:小王
上大学第一年,我就胖了六七斤,因为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当时,宿舍区有个小摊聚集地,被同学们敬称为“C B D”。每天晚课结束后,“CB D”车水马龙,手抓饼、烤红薯还有地摊麻辣烫,旁边一人端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小鐵盘。大家聚在摊前站着吃个热乎,然后赶在洗澡排队高峰期之前抹嘴上楼。
后来,“CBD”被拆了,我被惯得一下课就饿得胃难受,也不得不在晚间朝校外迁徙。如果想跟朋友小撮一顿,南门外有翅客烤串,小西门外的畅春园食街上有小吊梨汤、茶花妹子。就算只想瘫在宿舍,也可以点开“37楼鹅腿群”,跟全宿舍楼的小伙伴们组团买烤鹅腿。
再后来,中关村开了一条网红食宝街。社团筹备活动、辩论队备稿,首选肯定是小西门外最近的肯德基;一伙人打狼人杀、阿瓦隆,则要去有大桌子,服务员又比较友善的麦当劳;如果熬夜写论文,西部马华就是你最好的归宿,那里充裕的电源会给你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等刷夜刷到头昏眼花,天色已白,回宿舍路上,还可以去松林包子吃一顿早餐。最受欢迎的是三丁包和生煎包,小心翼翼地端着盘子走到屋外的大棚下找个座位,晨露深重,不过一碗热豆奶下肚,立刻浑身舒畅,可以回宿舍大睡一场了。
清华大学
分享美食:清芬园(七食堂)的包子 分享人:查非
我毕业那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学校从全国各地请了名厨来食堂做菜。于是,三餐饭变成了一种战争,一到下课时间,主干道上迅速开启一场自行车冲刺赛,领骑梯队奔向川菜、粤菜、湘菜……
不过尝试了一段时间“外面的美食”后,人潮明显开始回流,排得最长的队伍还是那些学校自有的招牌窗口。新闻学院的学生最喜欢去的食堂叫清芬园,代号是七食堂。这里最有名的是早餐的包子,由于太好吃了,一届届的学生为它录制过电视节目、写过文章,还有人写过论文,里面分析了影响七食堂包子美味程度的种种变量,还做了一个曲线图。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回归曲线还可以用来研究包子。
早上在七食堂排到包子,傍晚在万人食堂抢到一块酱肘子,晚上下课后吃小桥煎饼,都是人生美事。
刚毕业的那几年,我常常回学校,有时候大家会借一张学生饭卡,在七食堂搞同学聚会。说来也奇怪,明明已经工作了,可是一回到学生食堂,好像又一瞬间变回了学生,回到了一种每天只为上课、打卡、三餐、夜宵团团转的单纯状态。
兰州大学
分享美食:牛肉面 分享人:几何
据说每个在兰州待过的人都会有种莫名的固执,当别人提到“兰州拉面”时会习惯性地纠正: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和牛大。
大家常吃的基本是姓马的牛肉面馆,马有布、马子禄等,除了24小时营业的店,其余大多凌晨4点就着手熬汤,揉面、拉面、捞面、舀汤,很快就能上桌。读书时,兰大本部对面就有一家,很多次返校,下了火车就先钻进面馆,把满满一大碗“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塞进肚子里,立刻有种“回来了”的感觉。
当地人都拿它当早饭吃。大二秋天,我和这位室友一起熬了两三个通宵,在兰州四处游荡,拍了个小短片。那几天昼伏夜出,“收工仪式”都是吃牛肉面。我们和下班的警察、上学的学生、戴安全帽的工人、背吉他的流浪歌手一起,坐在清晨的面馆里,呼地吹散一股热气,沉睡一夜的兰州就从一碗牛肉面开始清醒。
西南政法大学
分享美食:学林街的小唐烧烤 分享人:秋秋
西南政法大学的学林街,也被戏称为“堕落街”,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不简单。下午四五点,小摊子叮叮咚咚地开张,做梅干菜瘦肉饼的外地夫妇、卖寿司的年轻女孩、卖钵钵鸡的老板,在路边支起小桌小凳。
小唐烧烤在学林街的最深处,味道总是调得很重,还会加一些酸萝卜解腻。在那里,我第一次尝到了烤苕皮和烤脑花,脑子里那个掌管美味的领域,又被点亮了一小块。做兼职发了工资,吃小唐。策划的活动结束,和同部门的伙伴吃小唐。放假回家之前,也要吃一次小唐,因为要很久都看不见朋友们。年轻的我们,举着冰凉的啤酒瓶,靠在一起,想象毕业后的广阔日子。有时候不小心过了门禁时间,只好小心翼翼地恳求宿管阿姨开门。或者干脆不回去了,一群人在学林街里游走,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在各自的宿舍楼前道别。
中国传媒大学
分享美食:西街苍蝇馆子里的钵钵鸡 分享人:晴子
我常常在饥肠辘辘的夜晚想起一碗钵钵鸡,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钵缽鸡:鸡肉香嫩,不肥也不柴,薄薄的一层鸡皮附在鸡肉上,嗦一下就掉进嘴里。汤底有香辣味和藤椒味,表面浮着厚厚一层白芝麻,烫一碗蔬菜扔进去,等几分钟就特别入味,我能就着吃两碗白饭。
最好吃的钵钵鸡藏在学校西门外一条街上的小苍蝇馆子里。那家店的老板是乐山人,有人走进来爱答不理的,桌子永远是擦不太干净的状态,馆子也非常狭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听见另一桌的人说校园八卦。馆子里永远填满了人,有时候还要排队。
每次跟我去吃钵钵鸡的人都不太一样,有室友、社团成员、同班同学、一起上课认识的新朋友等。这些人好像是一个个小圆圈,让我从初来乍到、一无所知的新人迅速融入组织和小团体,然后给疯玩儿这件事找了个顺理成章的名头。
武汉大学
分享美食:热干面、排骨藕汤 分享人:May
在武汉上学,印象最深的是湖北的小吃。热干面是食堂最便宜的早餐,8毛钱,素的,碱面裹满了芝麻酱,第一次吃很不习惯,多试几次,就会觉出它的好,朴素又熨帖。湖北产粉藕,食堂每年冬天持续供应排骨藕汤,藕是粉糯的,撒了葱花,天冷的时候喝着非常温暖。到了周末,我们会去学校门口的广八路小吃街、南三区城中村里吃冷锅鱼自助,只要20多块钱,无限量的鱼块和蔬菜,是穷学生聚餐的天堂。
学校里还有一家蛋糕店的黑森林蛋糕很受欢迎,只要两块钱一片。我当时在学校的新闻社团做学生记者,每周二记者团开会,经费充裕时大家就一起吃黑森林蛋糕、喝“翡冷翠”奶茶,一边聊选题和采访,真是一段很美好的日子。
要说当时钟爱校园美食,是因为只消费得起它们。还有就是,它们勾连的是很多人人生中第一段自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