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曼莎:将《兰亭集序》“写”进太空等3则
2022-12-26
萨曼莎将《兰亭集序》“写”进太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近日,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一句描绘宇宙景观的古文从距离地面400千米的太空发出,书写了一场中国式浪漫。
这句话是正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引用的。当国际空间站飞经中国上空时,她在推特上发布了一组太空视角下的中国渤海湾、北京之昼与北京之夜的摄影作品,并用这句古文来形容眼前的浩渺宇宙与地球风光,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为了帮助更多网友理解这句中国古文的含义,她还附上意大利语与英语翻译。这条“太空推特”立刻获得数以千计的转发与点赞。
2014年11月23日,萨曼莎首次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而后在轨飞行200天。今年4月,已经是她第二次执行航天任务了。萨曼莎对宇宙有种天然的向往。1977年出生于米兰的她,4岁时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被太空中闪耀的星星吸引。17岁时,当看到《星际迷航》里的女性舰长,她恍然大悟:像她们一样,去太空探索未知的宇宙。
萨曼莎开始了漫长的“追星星”之旅。2001年,她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意大利空军学院。2006年,萨曼莎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谢泼德空军基地进行训练,之后回到意大利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经过多年准备,她终于叩开了梦想的大门。2009年,萨曼莎从85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意大利首位女宇航员。被录取的那天晚上,萨曼莎坐在简陋小房间里嘎吱作响的床上,突然收到了一封主题为“欧洲航天局选拔”的邮件,她兴奋地跳了起来,赶紧回复邮件,然后打电话确认。她没有大笑,也没有哭泣,她的内心洋溢着释然。
2014年的太空之旅后,萨曼莎将见闻经历写成了随笔集《成为一颗星:宇航学院日记》。在这本书中,她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和出色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一名宇航员在真正飞往太空之前需要经受的严峻考验与磨炼,以及在太空中的吃喝拉撒、体育锻炼、科学实验等。这些令人好奇又十分有趣的事情,在萨曼莎的笔下娓娓道来,仿佛“一部不可思议的《奥德赛》”(《金融时报》评语)。而且从那时起,她就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有趣的日常,被看作新一代宇航员的代表。
萨曼莎拥有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芭比娃娃形象,意大利女孩们将她视为偶像。除了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员的身份,萨曼莎还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国际空间站发布视频的博主。在她发布的首条视频里,她带领粉丝了解了飞船的发射过程,还向大家介绍了任务中的两个零重力指标——名为Zippy的小乌龟和名为Etta的小猴子毛绒玩具。
“选这句诗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汉学家。他在中国文学上造诣非凡,他建议我选这个诗句,这个选择非常准确。”萨曼莎说。但这已经不是萨曼莎第一次展现自己的中文实力了。2017年8月,萨曼莎和同事參加了中国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结束海上演习后,萨曼莎几乎全程使用中文接受媒体采访,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可爱的中文名叫“莎莎”。两年后,萨曼莎在访问清华大学期间,还和学校师生分享了在空间站中进行体育锻炼、所吃食物的种类等生活细节,以及她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王亚平等人共同参加海上训练的照片。
萨曼莎的这条“推特”,还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点赞”。她表示,自古以来,了解和探索宇宙就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九天揽月”已经成为现实,探索和和平利用外太空也会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世界各国携手合作下,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会变得更加美好。
(辑/温好,资料来源:环球人物、南方都市报、海上客等微信公众号)
直林“物”的再生构想
像饼干的凳子
五彩塑料瓶二次创作的吊灯、煎蛋形状的茶几、旧衣服制作的花朵落地灯装置……作为Z世代的环保主义者,独立设计师直林在家居领域敏锐地探索了许久。他将可利用材料和废旧的物品重塑成一种新的浪漫,赋予“物”先锋式的再生构想。
直林的家,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魔幻舞台,一场场赏味情景剧轮番播放。客厅是整个家的灵魂,也更像一个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的琉璃花瓶、中古的黄铜烛台,大大的壁炉让人眼前一亮。张扬、多彩、生命力是直林家氛围的关键词,他经常去改动自己家的布局、调整墙面颜色、更换家具。
细数直林的作品,怪诞玩趣、嬉皮摇滚的混搭元素和再利用材料贯穿设计始终,让日常的家具装饰呈现出新的视觉体验。
从邻居家门口低价收来的沙发,经过积木拼接改造,焕然一新,坐在积木沙发上,拿起煎蛋茶几上的一杯咖啡,细细品味,能量满满的煎蛋赶走疲惫,让你享受巨大的快乐;用欧松板做成吧台,用边角料做成搁板用来放杯子和装饰品,加了黑白条纹的小雨棚,再装上轮子,可爱餐车就正式营业了,在家吃饭也能有“深夜食堂”的满足感;家里的洗衣机穿上“嘟吧嘟吧机器人柜”,机器人头顶的弹簧随风起舞,脑袋设计成清洁用品收纳箱,洗衣服的过程充满了欢乐……
除了治愈且歡乐的设计风格,直林的作品也常常围绕环保主题展开。他用300件旧衣服进行创作,将花朵、藤蔓、土壤、一盏白色圆形的灯等四件物品合力打造成巨型花朵落地灯。观者在欣赏这件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设计者对于环保微小却深厚的警示。
什么样的生活理念会成为未来时代的潮流?直林说:“我一直在追求‘有趣的生命力,为家居设计这个大型游乐场,摆上更多新奇玩具。作为Z世代的年轻人,拥抱艺术,摆脱无聊,有自己的态度是我一直追求的理念。”
小猴子摆件
张慧 点“泥”成金
走进黄河金沙泥艺术馆,你会看到名著题材的大型澄泥砖雕作品,元春省亲、三英战吕布……体量之大,雕刻之精巧,蔚为壮观,还有一方方质坚耐磨的澄泥砚、精致细腻的澄泥斜竹套壶,以及古灵精怪的小老虎摆件,这些都是陶艺人张慧及其父母用黄河泥沙创作的非遗作品。
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因含有金光颗粒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被命名为“黄河金沙泥”。金沙泥质地细腻,经过澄清、烧制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这些“抚若童肌,叩若金声”的艺术品。作为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传人,张慧从母亲王玲手中接过接力棒,同时接受了系统、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实践中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对非物质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从澄泥砚到瑞兽摆件和金沙泥茶具,张慧手中的“泥巴”变得更加实用、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有黄河铁路大桥、二七纪念塔的文创周边,还有杯、碟等各种造型的小物件。其中,她最喜欢的是竹节壶,朴实无华,颇具君子之风。张慧说,每当自己浮躁时,只要摸到这温润如玉的金沙泥,她就感觉很舒服,很快便能平静下来。
为给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张慧已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并帮助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利用黄河泥制作文创,引得很多华侨购买这些“来自母亲河的礼物”作纪念。张慧说:“我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做好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做好了黄河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