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12-26张云霞张三杰张继安
张云霞,刘 俊,王 锋,邢 扬,张三杰,张继安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8;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界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属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干燥少雨,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光热资源丰富,土壤pH 值呈中碱性,果树种植具有甜度高、病虫害少、着色好等优势,部分地区适宜葡萄生长,属我国西北部葡萄栽培区。
改革开放40 多年,在政府政策扶持及科研工作者艰辛努力下,内蒙古高寒沙漠区果树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内蒙古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已成为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赤峰市马鞍山等地区的支柱产业。据内蒙古经济作物工作站统计,内蒙古2016年葡萄栽培面积为0.722 万hm2,产量10.69 万t,产值65 183 万元,其中设施葡萄栽培面积0.12 万hm2,产量1.75 万t,产值28 443 万元;2017年葡萄栽培面积0.768 万hm2,产量12.13 万t,产值69 717 万元,其中设施葡萄栽培面积0.15 万hm2,产量2.95 万t,产值41 240 万元[1],由此可见,内蒙古葡萄产业在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及“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内蒙古葡萄产业现状
1.1 种植区域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为两大气候区。从东部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为内蒙古草原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气温达-28 ℃,不适合葡萄种植。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的沙漠气候区,气候较温和,是内蒙古葡萄种植的主要区域。目前内蒙古葡萄产业种植面积及产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主产地有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阿拉善盟等。2020年乌海葡萄种植面积1 733 hm2,其中鲜食种植约667 hm2,酿酒葡萄种植约1 000 hm2,2018—2020年葡萄年平均产量9.28×106kg,年平均产值10 626 万元[2]。
1.2 品种结构
内蒙古冬季寒冷漫长,要保证葡萄安全越冬,选择抗寒品种是关键,因此品种结构以抗寒葡萄为主,以贝达、山葡萄、河岸葡萄、董氏葡萄(蘡薁)等为砧木,培育嫁接葡萄苗,扦插扩繁。主要鲜食葡萄品种有巨峰、红提、阳光玫瑰、红地球、夏黑无核、玉波一号、玉波二号、无核鸡心白、茉莉香、宝光等。除鲜食葡萄之外,内蒙古以乌海为核心区可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有:红葡萄品种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鹿辄、西拉等,白葡萄品种霞多丽、雷司令、山葡萄、贵人香等[3]。
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风味葡萄的多样化需求,内蒙古各地从全国各地筛选引进了爱神玫瑰、美都沙、阳光玫瑰、紫光脆皮等具有玫瑰、草莓、巧克力不同风味的特色葡萄品种。
1.3 全产业链发展
内蒙古以葡萄酒加工业为主带动葡萄产业链式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葡萄企业,如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吉奥尼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阳光田宇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内蒙古西口风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赤峰金马鞍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内蒙古葡萄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地区,乌海市已成为以葡萄美食带动种植、葡萄美景带动旅游、葡萄美酒助推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主力军。现乌海市从事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40 多家,年生产加工能力14 300 余t,位居内蒙古之首[2],其中汉森、云飞、吉奥尼2020年上榜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企业名单,汉森酒业有限公司荣获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标杆企业称号。内蒙古以乌海市为主的葡萄产业链不断呈现出葡萄种植、采摘、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葡萄“优质产区、特色葡萄园、精品酒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气象。
1.4 消费市场分析
内蒙古葡萄产业发展正从“总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绿色果品及个性化需求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按照消费需求优化品种结构、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优质绿色果品需求增加。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饮食健康,低农药、高品质的绿色果品市场需求旺盛,目前无公害绿色果品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绿色有机种植观念缺乏及栽培技术的不足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有机果品发展程度与消费者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凸显。
鲜食个性化需求增强。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对鲜食葡萄消费总量增长不大,但对优质果品需求却日益增加,越来越追求基于品质之上的外观新奇、口感独特。消费者从有葡萄吃到要求葡萄新鲜好吃,追求高品质的同时对葡萄的外形、色泽、香气、口味、有无籽粒等属性偏好呈现多元化需求趋势[4]。
2 内蒙古葡萄发展优势
2.1 环境适宜
内蒙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空气干燥,土壤条件良好,内蒙古西部以沙壤土为主,土质松软,透气性好,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其中河套地区呼包平原土壤硒含量较高,可生产富硒葡萄;内蒙古东部以黑土地为主,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葡萄种植[1]。
2.2 技术成熟
多年来内蒙古致力于果树及葡萄科研工作,实践并总结了适宜内蒙古地区寒地葡萄栽培的成熟配套技术,在葡萄品种选育、花果处理、水肥管理、葡萄性状研究及葡萄酒工艺分析等方面成绩斐然。具体来讲,在葡萄种植、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从葡萄立地环境的空气、土壤、肥料、水源、品种、生物防治、控产增质等技术方面对包括花果技术、土壤要求、栽培环境温湿度、整枝技术、肥水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积极探索其相关的配套栽培技术和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工作。尤其是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因寒地栽培葡萄冻根问题的思考而提倡的嫁接栽培、高寒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建造,以及日光温室葡萄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较为深入的洞察。就葡萄品种的综合性状研究,从葡萄的组织结构、生理代谢、激素等方面对葡萄的丰产性、抗寒性、越冬性、抗病性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部分引种葡萄品种抗寒性、不同防寒覆盖物对葡萄越冬的影响、叶面喷硒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增施CO2对温室葡萄产量影响等,为内蒙古自治区葡萄抗旱、抗寒、绿色有机栽培及富硒葡萄的生产研究夯实了基础。此外对内蒙古自治区以乌海为主的酿酒葡萄品种特性、酒质特征、酒庄葡萄酒的质量及风味物质也有研究,助推酿酒葡萄品种及葡萄酒区域化发展。
2.3 政策扶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新引擎,促进“三农”绿色化变革,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把葡萄产业与农民增收、区域发展、产业融合相结合,这也是落实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21—2025)》(内党农牧办发〔2021〕9 号)指出,到2025年,绿色、有机农产品年均增长6%以上。强调要以乌海市为中心,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联手,发挥区域和绿色生态优势,打造优质沙漠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加工基地。
但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当“海战”结束时,挂太阳旗的航模舰艇大多只是带着斑斑点点的颜料,而挂黄龙旗的航模舰艇上已经溅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花……
因此,在内蒙古大力推进乌兰布和沙产业建设中,沙漠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加工、葡萄风情园、葡萄酒庄等产业发展,对推动沙漠生态治理、生态旅游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3 存在问题
3.1 品种单一,结构布局不合理
内蒙古葡萄品种单一,主栽品种少,鲜食葡萄种植中新优品种及无核品种占比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季节性销售压力过剩,而反季节上市及面向个别消费人群的新品种则相对较少,新优品种收集保存缺乏系统研究,不能满足高档消费者对鲜食葡萄的需求。
3.2 科技水平低,果品质量较差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葡萄产业未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优势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种植,种植形式仍以小作坊、小农户为主,果农多凭经验种植,葡萄产业发展仍处于“高产-低质-低价”阶段,引种及栽培试验缺乏专业人员技术指导,种植户对品种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知之甚少,农药化肥不合理及过量使用严重,加上施肥、施药技术机械化程度低,造成肥水浪费、土壤板结、环境污染、果品品质差。如内蒙古托克托县葡萄发展历史悠久,但果农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多凭经验种植,造成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土壤肥力下降、果树病虫害严重,导致近年来果品质量下降,极大影响市场占有率及果农经济收入。
3.3 生产成本高,果农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内蒙古地区主要在荒地建设葡萄园区,种植经营成本投入相对较高;近些年葡萄酒产业迅速崛起,部分农户从种植鲜食葡萄转变为种植酿酒葡萄,尽管产量相对提高,但由于酿酒葡萄售价低,农户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地提高;内蒙古自治区葡萄种植机械化率低,由于劳动成本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下降;内蒙古冬季寒冷,无霜期短,葡萄需要埋土防寒才能越冬,越冬后,由于覆土原因还会滋生杂草,导致成本增加,从而限制了产业化发展[5]。
3.4 知名品牌少,需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体系
内蒙古葡萄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小规模生产者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能力突破技术、资金、人才制约;葡萄精深加工少,产业链发展以葡萄酒加工生产为主要形式,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相对集中在乌海,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加上人们对绿色有机葡萄的认识不足,生产的葡萄大多未经合法的绿色有机认证,盲目追求高产、大粒、无核,品质无法保证,导致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全产业链发展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4 内蒙古葡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发展思路
新时期内蒙古将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坚持绿色兴农,提升产业效益,推广绿色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沙漠葡萄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农产品节本增效、提质丰产、绿色安全,葡萄品质、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并形成可持续效益。
4.2 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
4.2.1 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优质果品需求量增加。国际市场水果竞争激烈,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生产优质果品,是葡萄产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4.2.2 效益分析。生态效益:葡萄作为抗旱、耐贫瘠的作物品种,是内蒙古尤其是沙漠区的优势栽培作物,特别适合沙壤土种植,在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方面,生态效益明显。此外,绿色有机葡萄栽培对产地环境有严格要求,大气、土壤、水质状况必须符合国家绿色有机标准,在生产技术环节中不采用转基因工程,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化肥,因此能够减少农药、化肥、防腐剂、催生剂、激素等施用量,对改良土壤,减少土壤、空气、水资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经济效益:据表1数据统计,绿色有机葡萄试验田酿酒葡萄收益17.4 万元/hm2,鲜食葡萄收益70.2万元/hm2,可见平均收益43.8 万元/hm2;而无机葡萄平均收益仅15.9 万元/hm2,绿色有机葡萄利润空间较大。内蒙古已初步建立独具边疆草原文化特色的三大绿色有机葡萄基地,即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绿色有机葡萄采摘基地(伊金霍洛旗天福祥农业生态公司葡萄基地)、西部沙漠高糖酿酒绿色有机葡萄基地(乌海市吉奥尼葡萄酒业公司葡萄基地已经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城郊休闲观光绿色有机葡萄基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正缘农牧业公司葡萄基地)[1]。
表1 绿色有机葡萄试验田产值效益对比汇总表
4.2.3 绿色有机种植、管理。绿色有机葡萄是在生产中少用或不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不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经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葡萄。
(1)绿色有机肥料。内蒙古地区是最早在葡萄上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的地区,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既可以减少普通化肥对环境、土壤的影响,还可以提高葡萄果实品质[1],在绿色有机肥料施用中,可通过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生物菌肥、绿色有机肥等提高土壤绿色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酶和微生物活性,配合机械化基肥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在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全面提高葡萄绿色发展能力及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可推广应用农业防治(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果穗套袋、土壤改良等)、生物防治(生物菌肥,捕食螨、赤眼蜂天敌防治、性信息诱杀等)、物理防治(粘虫板、理化诱杀等)、使用低残留化学农药(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等绿色有机葡萄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6]。
(3)绿色有机葡萄越冬防寒。内蒙古地区葡萄种植以露地栽培为主,主要通过覆土防寒技术实现葡萄安全越冬。可选用抗寒品种,配合抗寒砧木进行深沟浅埋栽植,尽量采用行距大、取土带宽的小棚架整形,夏季提早摘心,冬季短梢修剪,并加强肥水管理,春季气温达10 ℃时,出土上架,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精细化管理[3]。内蒙古地区依托绿色有机项目,开展了大量绿色有机葡萄栽培试验示范,分析了不同覆盖物对土壤平均温度的影响、相同覆盖方式下不同土层深度及温度的变化、相同土层深度不同覆盖物处理下土壤温度的变化、不同覆盖物处理对葡萄萌发的影响,得出结论即覆盖羊绒絮片和苇帘+地膜方式适合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茉莉香葡萄的越冬生长,要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葡萄种植越冬防寒普适性技术。
(4)绿色有机管理体系。绿色有机葡萄种植管理需按照绿色有机葡萄的栽培技术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只有按照绿色有机操作正确建立和维护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生产符合绿色有机标准。具体来说,包括明确绿色有机生产、加工管理者及内部检察人员职责分工,制定质量管理手册及操作规程,规范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采集运输、贮藏等各环节,并准确记录包括种子扦插繁育、土肥水施用记录、病虫草害防控记录、生产加工销售记录、培训记录、内部检查记录等,实现操作规范化、查询可追溯[3]。
4.3 发展葡萄酒产业,延长产业链
当前内蒙古葡萄产业在政府及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其中乌海葡萄产加销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如表2所示,葡萄酒企业加工生产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葡萄与葡萄酒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步扩大,目前乌海汉森、吉奥尼、阳光田宇、西风口、赤峰金马鞍、托县瑞沃等已实现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但目前内蒙古葡萄产业在国内所占的份额较小,仍存在经营成本高、原材料供应不足、基地发展进度慢、种植规模小、品牌战略低、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表2 内蒙古葡萄酒企业(部分)加工生产能力[1]单位:千升(kL)
4.3.1 改善经营模式。建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销售产业体系。以汉森酒业公司为代表的“龙头+基地”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地区农业及果品发展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葡萄生产原料基地建设来为自己提供产品原材料;以吉奥尼酒业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农户”模式,对当地葡萄进行收购和加工,同时通过与农户或者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保障对葡萄的管理和收购统一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来实行[7],为乌海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经营模式探讨。
4.3.2 提升原料供给能力。由于葡萄种植周期长,酿酒葡萄价格低于鲜食葡萄价格,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加上规模种植小,导致内蒙古酿酒葡萄供需缺口较大。就乌海而言,目前乌海市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已经接近2 万t,对应原材料种植面积需要达到0.33 万~0.40 万hm2,但是目前乌海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仅为0.13 万hm2左右[7],原料供给难以满足酿酒需求。应在选择抗寒性抗逆性强的品种基础上,完善鲜食、酿造品种结构,筛选风味口感独特酿酒品种发展规模化种植,调动农户酿酒葡萄种植积极性,提升产地原料供给能力。
4.3.3 拓宽横向产业链。发挥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带动农牧民经营主体把好生产端,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把好加工端。开发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拓宽农业生产横向产业链,建立葡萄旅游观光、葡萄酒庄、葡萄文化教育基地、葡萄产业园及加工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可设立功能分区:葡萄种植区为观光提供田园风景,同时葡萄观赏区可设立葡萄品种区及葡萄酒文化长廊,使游客在观赏葡萄园美景的同时了解葡萄历史文化、科技园区设立葡萄酿造加工及生态示范区,使游客了解葡萄酒酿造加工程序,增加品酒趣味性;产品销售区设立鲜食采摘葡萄酒销售及乡村集市,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服务园区带动住宿餐饮三产发展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农家乐体验[8]。
4.4 打造品牌,实现多元化销售
结合区域特点发展特色葡萄产业,打造地域品牌。集聚资源优势,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如赤峰市马鞍山结合马鞍山山葡萄酸甜可口、色泽鲜艳等适合酿造的特点,打造山葡萄示范村,重点发展山葡萄产业并兴办葡萄酒公司,生产的“蒙鸿”系列干红葡萄酒、甜红葡萄酒、白兰地等20 余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同时要在同一品牌下提供不同价格、不同口感风味的葡萄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此外要加强对纳入品牌目录的企业及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依托展会、产销对接等活动进行专题推介,加强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电商等流通渠道的合作[9];内蒙古葡萄生产地域特色明显,可在城市近郊及旅游区发展观光,融合产区特色及文旅元素,如在托县建设黄河湿地度假村乡村葡萄采摘园,将休闲观光与消费体验结合,打造多元消费模式,实现观光+采摘、线上+线下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