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2-12-26杨娟娟吴伟莉

健康之友 2022年22期
关键词:脑梗塞神经功能个性化

杨娟娟 李 敏 吴伟莉 刘 园 叶 明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蚌埠 233004)

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1]。脑梗塞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受病情的影响,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与睡眠质量,还不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2]。临床研究发现,在脑梗塞治疗期间,配合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其预后[3]。对此,本文就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开展时间在2020.06~2021.12,研究例数有56例,实验对象为脑梗塞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分为2组,每组例数为2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占比为57.14%)、女性12例(占比为42.86%);年龄区间范围在46岁至78岁,平均(62.57±8.34)岁;体重45kg~72kg,平均(54.36±5.12)kg。实验组中男性占比60.71%(17/28)、女性占比39.29%(11/28);年龄范围在45岁-78岁,平均(62.89±8.65)岁;体重46kg~73kg,平均(54.82±5.16)kg。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纳入标准:(1)经颅脑CT及MRI检查诊断为脑梗塞,并且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4];(2)均为首次发病者;(3)年龄>18岁;(4)患者及家属对本文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并发恶性肿瘤疾病、重度贫血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者;(2)心脏、肝脏等脏器功能存在严重损伤者;(3)并发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4)精神异常或存在沟通障碍,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为:仔细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遵医嘱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保证生命体征处于正常范围内;结合患者的喜好制定营养食谱,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展开康复训练。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展开个性化心理护理,详细方法为:

(1)组建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生、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和培训个性化心理护理的相关内容,强化责任护士的护理理念。全方位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护理计划提供护理服务。

(2)健康宣教:入院后,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播放视频宣传片、发放健康手册、微信以及图片等方式介绍脑梗塞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发病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宣教期间,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确保患者及家属可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每隔2天接受一次健康宣教,每次宣教时间控制在30min。

(3)加强沟通:在护理计划实施期间,医护人员需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其真实心理变化历程,结合其实际心理情况进行合理护理,帮助其调整不良心理状态。

(4)心理护理:入院后,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个性化的情绪疏导方法,具体方法有:①转移注意力法:通过播放音乐、看电视、看书、聊天等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其陷入悲伤、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中。对于存在语言障碍者,可通过图片或肢体语言等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其护理需求,舒缓其负面情绪。②放松法: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每天6次,每次训练5min,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也可通过冥想、静坐、按摩肌肉等方式来放松患者的身心,消退其负性情绪,每天一次,每次15min。③支持性心理护理:护士可经常与患者交流,引导和鼓励其诉说内心的真实感受,为其解答疑惑,在交流期间注意言语温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向患者介绍本院既往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及预后良好的病例,帮助其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信心和康复信念,每天心理疏导一次,每次时间控制在15min。此外,护士需详细向患者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负性情绪对病情康复的负面情绪,邀请家属参与护理,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理解、尊重和支持患者,多陪伴和关心患者,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心,不断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

两组患者均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与干预2个月后,心理状态:评估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以7分为界,抑郁量表以8分为界,分数越低,则视为心理状态越良好。

(2)干预2个月后,治疗依从性:①干预后患者可以完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评定为完全依从;②干预后患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偶尔出现不配合情况,则视为部分依从;③干预后患者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评定为不依从。仔细记录完全依从与部分依从的例数,计算依从率。

(3)干预前与干预2个月后,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①神经功能:评估标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总计0~42分,分数越高,评定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②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量表(PSQI),总计0~21分,分数越低,则视为睡眠质量越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干预前,实验组的HAMA评分与HAMD评分分别为(19.63±3.47)分、(18.75±3.24)分,对照组分别为(19.28±3.16)分、(18.52±3.11)分,两组的分数较为相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1=0.395,t2=0.271;P1=0.695,P2=0.787,P>0.05)。

干预2个月后,实验组的HAMA评分与HAMD评分分别为(7.03±1.25)分、(8.35±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56±2.03)分、(11.29±2.1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5,t2=6.513;P1=0.000,P2=0.000,P<0.05)。

2.2 评价两组治疗依从率的差异

干预2个月后,实验组中完全依从15例、部分依从12例、不依从1例,依从率为96.43%(27/28);对照组中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的例数分别/12例、10例、6例,依从率为78.57%(22/28);实验组的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82,P=0.000,P<0.05)。

2.3 评价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

干预前,实验组的NIHSS评分与PSQI评分分别为(28.75±6.24)分、(16.54±3.12)分,对照组分别为(28.14±6.33)分、(16.27±3.15)分,两组分数比较一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1=0.363,t2=0.322;P1=0.718,P2=0.749,P>0.05)。

干预2个月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与PSQI评分分别为(16.52±3.14)分、(6.53±1.08)分,均低于对照组(25.68±3.59)分、(9.25±1.43)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1=10.163,t2=7.964;P1=0.000,P2=0.000,P<0.05)。

3 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化问题的加剧,导致脑梗塞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老年群体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患者发生脑梗塞后,容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感觉性失语以及肢体无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脑疝等,甚至危及生命,导致其死亡[6]。患者发生脑梗塞后,其心理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情绪波动较大,具体表现为焦虑、害怕、自卑等[7]。严重的不良情绪易促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皮质醇等应激物质,加重神经功能损伤,不利于其康复[8]。因此,加强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既往临床对脑梗塞主要采取常规护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康复,但其仅仅提供了病情监测、对症支持治疗、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没有重视患者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无法满足其临床需求,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9]。个性化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其坚持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注重呵护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护理效果[10]。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经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后,其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是:相较于常规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健康状况,其坚持“心理学理论”作为护理基础,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健康宣教手册等多种方式向其介绍脑梗塞的相关支持,确保其正确认识脑梗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提高其治疗配合度[11]。同时,个性化心理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把患者作为一切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的出发点,通过转移注意力法、放松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护理等方法安抚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舒缓或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促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2]。此外,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以及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分析其原因是:相较于常规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状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护理计划提供护理服务,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13]。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真实心理心理变化历程,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满足其情感需求,这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4]。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用于脑梗塞的效果显著,在舒缓患者负面情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改善睡眠质量,恢复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猜你喜欢

脑梗塞神经功能个性化
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同桌宝贝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