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氏侗药烧伤油治疗烧伤验案二则

2022-12-26唐佳璇吴通武杨通神王军武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烧烫伤虎杖吴氏

唐佳璇,兰 岚,王 欣,全 菲,吴通武,崔 瑾*,杨通神,王军武

(1.贵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3.从江县中医医院 门诊部,贵州 从江 557400;4.黎平县诚德医院 普外科,贵州 黎平 557300)

烧(烫)伤主要指化学腐蚀剂﹑热源、电、放射性物质等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损伤疾病[1],目前我国常用四度五分法分级。侗医学认为烧伤(兜焙略·兜冷烙[侗语病名])为热毒明火或高温液气体直接烧伤或烫伤造成的皮肤损伤,属于侗医学中热病(又名烧热病)范畴[2]。热病之火热邪毒侵袭皮肤耗伤气、血、水,导致气、血、水失调,从而发为疾病。吴氏侗药烧伤油为贵州黎平民间吴氏侗医祖传秘方,历经五代人,传承百年,治愈烧伤患者数千例,其中以Ⅱ度及以上烧伤患者为主,在当地享有盛名,吴通武为第五代吴氏医技传承人,并获得贵州省首批中医特有专长执业医师资格。笔者于贵州黎平吴通武医师门诊跟进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时,观察吴医师运用该药治疗烧伤患者2例,其中浅Ⅱ度、Ⅲ度各1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验案举隅

1.1 高温水汽烧(烫)伤案例

王某,男,39岁。2021年10月10日因使用高压锅不慎致使高温水汽烫伤腹部,自行予以清水冲洗,2天后来吴医师门诊治疗。就诊症见(图1A):创区疼痛明显,局部水泡溃破,色黄,质糙,触之如皮革,皮温稍高,破溃处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质地黏稠,无明显异味。感觉稍减弱,口渴,纳眠差,二便尚可。诊断:浅Ⅱ度(全腹)烧(烫)伤,烧伤面积:12.5%(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治疗予吴氏侗药烧伤油外涂,4次/d,4 d后创面结痂,治疗第17天焦痂自然脱落(图1B),焦痂脱落处未见明显瘢痕形成,腹部感觉恢复,功能未受影响。

图1 高温水汽烧(烫)伤

按:侗医学以“五位一体学说”为纲要,指导烧烫伤治疗的辨证用药,侗医学将疾病归纳为冰焜(冷病)与冰亮(热病)两大类[2],在辨病(症)时,根据临床症状综合分析辨病(症)立证,提出了“内则调之,外则疏之,冷则热之,烫则凉之,强则泻之,弱则扶之,血则和之,气则理之,玄则驱之,象则克之”的治疗法则。《圣济总录》载:“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藉以气达者是也”,均重视辨证论治后使用外治法治疗疾病。该患者为烧伤临床过程第1期,即体液渗出期,未见全身性感染及多器官组织损害等症状,以创面破溃渗液,局部感觉减弱等为主症,用吴氏侗药烧伤药油治疗,持续每日给药4次,初次给药后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4 d后症状逐渐好转,未诉明显疼痛不适。该例为烧(烫)伤早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症状不明显,以创区疼痛等局部症状为主,使用吴氏侗药烧伤油,对于止痛、消炎,促进创区愈合、组织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1.2 电击伤案例

李某,男,56岁,建筑工人,2020年8月16日工作时操作不慎导致线路漏电击伤,当时意识欠清醒,左上肢前端及左侧掌背部破溃、焦黑,经工友及时救出后送往当地医院诊断为Ⅲ度烧伤(左上肢前端及左侧掌背部),烧伤面积:2%(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经积极对症治疗2 d后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但烧伤创面未见明显好转,遂求诊吴通武医师门诊治疗,当时症见(图 2A):左上肢前端及左侧掌背部皮肤焦黑,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局部皮温低,痛觉、触觉明显减弱,活动障碍,精神尚可,纳眠欠佳,二便正常。治疗予吴氏侗药烧伤油外涂,4次/d,8 d后结痂开始脱落,未见明显瘢痕组织,治疗16 d后患者基本痊愈,左上肢前端及左侧掌背功能未见异常。

图2 电击伤

按:该患者为电击伤所致Ⅲ度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其突出特点为疼痛消失或明显减弱,感觉迟钝,皮肤创面较小,但其损伤可到达真皮及以下的深部组织。侗医学认为,根据烧烫伤的严重程度,可能伤及皮、肉、脉、筋、骨、内脏等不同组织和层次,这些脏腑组织均依赖于气之顾护,血之滋养,水之润泽。在烧烫伤急性期,热毒势盛,气、血、水大量亡失,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为主,并顾护气血水。而在烧烫伤后期的恢复过程中,需促进皮肤、组织、脏腑的再生与重建。这一阶段应以恢复气、血、水功能为主,宜用补气、补血、补水之药,促进皮肤再生,恢复脏腑组织功能。通过辨别病机,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调节组织、器官的生理状态及功能,直接或间接调节气血水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受损皮肤、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患者在经清创、补液、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转来吴医师门诊治疗,无感染及合并并发症等全身症状,以创面破溃、焦黑、感觉减弱等局部症状为主,用吴氏侗药烧伤油治疗,每日上药4次,8 d后症状改善,继续用药,17 d基本痊愈。该病例表明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全身症状不明显,创面局部症状明显的情况下,辨证使用吴氏侗药烧伤油治疗,对于促进痂皮脱落及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坏死,缩短组织功能恢复时间均有良效。

2 讨论

侗医学“五位一体学说”认为,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水供养,当疾病发生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天、地、气、水、人之间的能量循环,即气循环、血液循环、水液循环,导致各脏腑器官的血、水、气及精微物质输布失调或阻滞,造成机体脏腑气、血、水不足、功能紊乱,产生机体病理变化。烧伤属侗医热病范畴,其火热邪毒侵袭皮肤、脏腑组织,耗伤气、水,导致气、血、水失调,皮肤、脏腑功能受损。烧伤从表面看仅是某个局部性的病理过程,但这一病理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皮肤、肢体外观和功能,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水,以及其他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必须整体调节气、血、水的关系,法以补血、补水、排火毒、搜风、退火、生肌为重,才能恢复“五位一体”的动态平衡。

吴氏侗药烧伤油由紫草、虎杖、地榆、凤尾草、茶油等组成。虎杖其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临床中虎杖外用治疗烧烫伤效果良好[3];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常用于便血、痔血、水火烫伤等症;紫草性味甘寒,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主要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斑疹紫黑、疮疡、水火烫伤等。《本草纲目》载其:“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凤尾草性味淡、微苦,凉,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茶油,味甘,性凉,《本草纲目》载其:“茶油性偏凉,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外用可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燥湿敛疮。诸药合用,治疗烧伤具消肿、生肌、收疮、解毒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虎杖中主要含有蒽醌类、黄酮类、芪类、酚类等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广泛,包括抗炎、抗菌、抗休克、改善微循环等[4-6]。地榆主要成分包括三菇皂苷类、鞣质类化合物、黄酮类槲皮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在止血、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过敏等方面效用明显[7]。紫草主要成分为紫草宁及其衍生物为萘醌类化合物,其在抗炎止血、抗菌抑菌、抗氧化方面作用显著[8]。邹清容等[9]研究发现,茶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达85%~97%),以及多种功能性成份如山茶甙、角鲨烯等,抗炎、抗菌效应良好。凤尾草含黄酮类、蓓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类、挥发油、苯丙素类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10]。以上药物在烧伤治疗中能起到减少炎症反应、减轻创面疼痛、止血、抗感染、促进皮肤再生的效用。

烧伤是临床常见、可发于各年龄段的急性皮肤病。近年来,民族医药及复方制剂治疗烧伤取得了一定成效,吴氏侗药烧伤油是侗族医药代表之一,在烧伤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作为中药制剂,吴氏侗药烧伤油治疗烧伤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目前对于本方的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机制等研究有待深入挖掘和完善。

猜你喜欢

烧烫伤虎杖吴氏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夏日谨防烧烫伤
治淋浊试试虎杖
IAA、温水、超声波处理对虎杖种子发芽率影响的研究
植物界的“小强”
烧烫伤的家庭急救小常识
轻度烧烫伤不必包扎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虎杖验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