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
2022-12-26张波
张 波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骨伤疾病,此病好发在老年人群众,其中多见于女性,该病可伴发下尺桡关节、桡腕关节损伤[1]。患者常见的症状为手腕部肿胀,且受伤期间的痛觉较为凸显,能够对其手腕正常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此病的发生率较高,造成该病产生的主要因素为外力所致,常见交通事故、跌倒、高处坠落等。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多主张较早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后期治愈效果,对于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临床上依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指出,采取手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保守治疗,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存在创伤较大以及影响预后[2]。为此,参与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探究分析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参与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施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2组,各55例。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其中观察组男性为25例,女性为30例;年龄14-79岁,平均年龄为(67.63±3.32)岁;骨伤类型:25例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致伤因素:14例交通事故,24例跌倒,9例高处坠落,8例其他。对照组男性为26例,女性为29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为(67.43±3.43)岁;骨伤类型:27例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致伤因素:14例交通事故,19例跌倒,13例高处坠落,9例其他。以上2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目的知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1)纳入标准:经影像学诊断后患者满足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3];能够配合此次研究者;(3)基础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性疾病者;存在精神类疾病者;无法配合此次研究者;基础资料缺失者。
2 方法: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给予患者复位前,对其骨折端施行血肿内麻醉,待其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之后采取手法复位。于骨折端采取牵引治疗复位,以获得复位要求,按照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骨折复位方法,前期每周采取X线对腕关节施行检查。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按照患者骨折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为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以及经皮克氏针固定等。具体治疗方法:(1)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入路一般分为掌侧及背侧,本观察组患者绝大多数采取掌侧入路,其方法如下:于前臂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做约8cm纵行手术切口,桡动脉牵向桡侧,桡侧腕屈肌腱牵向尺侧,切开旋前方肌暴露骨折端,复位骨折端,克氏针临时固定,置入钢板螺钉,拔出克氏针,并予石膏托固定。对于以下几种情况需要采取背侧人路,分别为AO分型中B2型骨折;背侧骨折粉碎、估计复位后骨质具有凸显缺损和术中需背侧植骨患者。(2)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通过X线检查辅助下,起初对骨折施行手法闭合复位,若患者复位较难需要采取克氏针撬拔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在获得最佳效果后,助手帮助保持复位后位置,按照详细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选取进针部位,使用2枚克氏针通过皮肤进入予以固定,针尖最大限度抵达对侧骨皮质,若需要可抵达尺骨。再次采取X线检查明确骨折复位情况,若良好需要处理克氏针末端,通过采取外用石膏托施行固定。术后第2天能够活动肘关节及手指,每周采取X线检查1次。(3)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于第2掌骨背外侧依次距近掌骨两端1cm位置行2个长1cm纵行切口,伸展开伸指肌腱后,和掌骨额状面行30°垂直纵轴打孔,使用2枚掌骨螺钉拧入。随后纵向切开桡骨骨折部位桡侧偏背侧,保护血管、神经以及肌腱。充分暴露骨膜下骨折腕部,经直视下复位骨折,采取克氏针施行固定,尽量将骨折部位恢复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若有需要,可采取异体骨以及自体骨移植治疗。
3 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采取Coonney量表评估,分为3项内容,分别为功能状态、活动度以及握力。分数越高,提示腕关节功能越好。(2)对2组治疗后的畸形情况进行评价。采取Jakim量表评估,分数越高,提示畸形情况越严重。(3)对2组患者治疗后采取X线诊断。了解其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高度。(4)对2组治疗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取VAS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5)对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取SF-36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Coonney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3个月功能状态为(22.35±2.12)分、活动度为(21.46±3.21)分、握力为(23.47±3.26)分;6个月功能状态为(26.53±2.43)分、活动度为(25.42±3.43)分、握力为(27.65±3.57)分。对照组治疗3个月功能状态为(17.65±2.32)分、活动度为(18.53±2.54)分、握力为(18.76±3.43)分;6个月功能状态为(21.54±2.39)分、活动度为(22.56±2.54)分、握力为(21.76±3.43)分。t检验值:治疗3个月:功能状态(t=11.091,P=0.001)、活动度(t=8.562,P=0.001)、握力(t=6.412,P=0.001);治疗6个月:功能状态(t=10.857,P=0.001)、活动度(t=4.969,P=0.001)、握力(t=8.823,P=0.001)。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Coonney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
5.2 2组Jakim评分对比:观察组Jakim评分为(0.84±0.15)分;对照组为(1.23±0.34)分。t检验值:Jakim评分(t=7.783,P=0.001)。观察组治疗后Jakim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
5.3 2组影像学指标对比:观察组尺偏角为20.45°±3.21°、掌倾角为7.68°±2.14°、桡骨高度为(8.65±2.13)mm;对照组尺偏角为18.43°±2.32°、掌倾角为6.54°±2.21°、桡骨高度为(7.31±2.43)mm。t检验值:尺偏角(t=3.782,P=0.001)、掌倾角(t=2.748,P=0.007)、桡骨高度(t=3.075,P=0.003)。观察组影像学指标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
5.4 2组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为(4.57±1.23)分,治疗后为(2.34±0.12)分,对照组治疗前为(4.65±1.65)分,治疗后为(3.46±0.45)分。t检验值:治疗前疼痛评分(t=0.288,P=0.773);治疗后疼痛评分(t=17.834,P=0.001)。2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
5.5 2组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治疗前为(54.32±3.23)分,治疗后为(89.76±3.21)分,对照组治疗前为(55.46±2.35)分,治疗后为(74.32±2.15)分。t检验值:治疗前(t=2.116,P=0.036),治疗后(t=29.638,P=0.001)。2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上多见的骨折疾病,由于桡骨远端为应力薄弱的位置,从而加大了骨折发生率,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极易产生明显移位,同时能够严重损伤关节面。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低于25岁年轻人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于前者的致伤因素主要为暴力所致,然而后者常由于低能量损伤造成。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加剧,骨质疏松患者增多,造成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发展。
根据病因不同,其所造成的骨折类型也有不同,可见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以及巴尔通骨折,其中伸直型骨折最为常见,通常是由于间接暴力所致。在跌倒期间腕关节处于背伸和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在桡骨远端松质骨位置造成骨折。骨折远端朝向背侧和桡侧移位。儿童常见骨骺分离;对于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经外力后,可产生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由于嵌压而产生短缩。粉碎骨折能够对关节面产生累及,以及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等情况。屈曲型骨折属于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其造成骨折的原因和伸直型骨折相反。其原因为在跌倒期间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发生移位,骨折近端向背侧产生移位。巴尔通骨折表示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同时可产生腕关节脱位。其原因是在产生跌倒中,手掌或者手背着地,暴力朝上传递,经近排腕骨撞击造成桡骨关节面产生骨折,于桡骨下端掌侧以及背侧产生一带关节面软骨骨折块,骨块多向近侧进行移位,同时可合并腕关节脱位以及半脱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症状多表现腕部肿胀、压痛凸显以及手、腕部活动受限等[4]。对于伸直型骨折其较为典型的症状为餐叉状以及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于同一平面中,直尺试验结果为阳性。然而屈曲型骨折畸形和伸直型恰恰相反。临床上在对桡骨远端骨折诊断中,多采取X线检查,经X检查能够较为清晰的可见骨折及其类型。对于伸直型者桡骨骨折患者,可表现为远端向背桡侧移位,关节面掌侧和尺侧倾斜角度变小甚至消失,或反向倾斜。桡骨远端骨折端和近侧相嵌插,部分可产生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以及下尺桡关节分离。屈曲型骨折X线诊断表现为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恢复正常的尺偏角和掌倾角,即正常的解剖关系,以及恢复关节面平整,以对桡骨远端的稳定性进行提升。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取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由于因桡骨骨折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有学者主张不对老年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采取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的方法,由于人体骨密度流失而无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以及采取手术治疗存在创伤较大以及影响预后。从而使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则是在骨折区域施行手法复位后,采取石膏施外固定治疗,该治疗方法主要适用在轻微移位以及没有产生移位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累及关节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效果不理想,无法获得较好的复位效果,同时在处理不好的情况下,能够在复位后产生再移位的情况,造成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度数降低,以及关节面不平整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加大其疼痛,影响其生活质量[5]。对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手术治疗能够直观骨折位置采取精准的复位治疗,能够避免患者手腕长期于被动体位,可降低其痛苦,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并且内固定方法能够促使患者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关节僵硬情况的产生,防止关节功能障碍产生。除此之外,因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影响,在骨折愈合后能够造成关节面塌陷,采取手术治疗能够加入活性骨诱导成份,以对骨折愈合起到较好的促进效果。另外,手术治疗能够较好地纠正掌倾角以及尺偏角,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相关研究中表明,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半年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短缩相比较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较优。该研究结果指出,以影像学方面指标进行评价,表明手术治疗效果相比较保守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效果更好。保守治疗即便可以一定程度对腕关节活动度进行改善,但此种方法不能保证关节面对位良好,若产生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可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愈合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6]。然而采取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其具备创伤小、固定牢固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其能够促进骨折复位完全,能够降低对骨折邻近软组织以及局部的血运的影响,可较好促进后期骨折愈合,为患者较早地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者指出,采取手术治疗的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愈率相比较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较高,且前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上肢关节功能恢复相比较后者更好[7]。另有研究表明,将手术治疗应用在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能够对患者的Coonney评分进行提高,降低Jakim评分,说明了此种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改善,减少畸形情况的产生。该研究结果和本次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基本一致[8]。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Coonney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提示手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较好的提升。Jakim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提示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骨折端畸形情况的产生。观察组影像学指标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手术治疗可对患者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椎骨高度进行纠正,维持正常的解剖位。2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此研究结果提示,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2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提示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其他相关文献认为,采取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优点在于能够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骨折施行复位,可提升固定的牢靠性,减少术后再骨折等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采取手术治疗后可进行较早的锻炼,进而缩短患者骨折恢复时间,促进其康复[9]。为此,在采取手术治疗后,确保良好的固定后还需要结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大大降低骨折恢复时间,提升关节活动度,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在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后者更好,能够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改善,降低畸形的产生,同时能够降低其疼痛感,改善其骨折端的解剖位置,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