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的临床应用探讨

2022-12-26谢莹慧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肌补气气虚

谢莹慧,吴 乾,杨 旭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黄芪是临床常用的补气中药材之一,素有“补气圣药”之称,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生黄芪及炙黄芪作为临床最常用的药材品种,多为单品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但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却少有运用。本文通过考证相关本草古籍,收集古方、名方、验方,整理分析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差异及二者配伍使用的研究记载,结合临床经验,探究生黄芪与炙黄芪相须配伍在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1 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

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作“黄耆”,位列上品:“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1]《本草纲目》为其释名:“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2]阐明黄芪长于补益的特点。生黄芪与炙黄芪性、味、归经相同,均具有补肺脾之气的功效,生黄芪的药性较炙黄芪寒凉,功效偏表,善行卫分、实腠理,长于固表;炙黄芪药性偏温,功效偏里,善行中焦,长于补中。

1.1 生黄芪功效 生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功效[3],常规用量为9~30 g,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使用。《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均记载了生黄芪补虚、托毒生肌、排脓止痛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生黄芪“主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4],首次明确了其通利血脉的功效[5]。至唐朝,《药性论》记载生黄芪:“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6]宋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生黄芪“补三焦,实卫气”及治疗“脾胃虚弱”“肺气先绝”的观点;《汤液本草》提出生黄芪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及其治疗“虚汗”“自汗”“肤痛”“咯血”“伤寒尺脉不至”的观点[7]。明清时期,医家对生黄芪功效、主治的认识趋于成熟,提出了生黄芪“生用又能发汗”“生肌收口”及治疗“酒疸黄疾”“老人便秘”“阴汗湿痒”等观点[8]。生黄芪善走肌表,多用于气虚而偏表者,常用于治疗卫表不固之自汗、气虚水肿之浮肿尿少、气虚津亏之消渴内热、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有研究报道,生黄芪成分黄芪多糖能减轻肠道炎性反应,加快胃肠道黏膜修复,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9-10]。王巧云[11]认为生黄芪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血流量,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韩镕徽等[12]认为黄芪多糖能改善血管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吕琴等[13]认为生黄芪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1.2 炙黄芪功效 炙黄芪是黄芪的炮制加工品,临床多用蜜炙法炮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补中功效[3],常规用量为9~30 g,表实有热、积滞痞满、阴虚身热者忌用。炙黄芪始用于宋代,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注明“蜜炙”[14];明清之后,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分用日趋盛行,性味功效的区分也日渐明晰。如《本草蒙筌》记载:“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15]《本经逢原》记载:“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用炙者。”[16]《长沙药解》记载炙黄芪:“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17]《本草通玄》记载了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芪功效的影响,其中黄芪蜜炙法可增强其补中益气功效,常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证的治疗[18]。《本草便读》记载:“(黄芪)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益气固表……炙用则大补中气,有阳生阴长之理。”[19]《本草备要》记载:“(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疡圣药。”[20]炙黄芪善走中焦,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多用于气虚而偏里者,常用于治疗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脾气虚弱之纳呆、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崩漏、内脏下垂,以及气血亏虚之萎黄乏力、痈疽难溃和久溃不敛。沈秀娟等[21]认为炙黄芪可增强小鼠的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且优于生黄芪。金佳丽等[22]认为炙黄芪能降低阿霉素所致蛋白尿小鼠肌酐水平,预防肾病综合征中蛋白的损失。廖婧竹等[23]认为炙黄芪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模型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具有抗感染免疫活性。

2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的临床应用

临床中生黄芪常用于气虚偏表者,炙黄芪多用于气虚偏里者;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使用,表里兼顾,生黄芪得炙黄芪补气之力增强,炙黄芪得生黄芪补中且不温燥伤阴,补气之力透达内外,扶正之功贯穿三焦,临床用于脾气虚、卫表不固者及久病气虚、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品应用。临床中二者配伍常等剂量使用,常规用量同单独应用。

2.1 内科疾病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运用最早记载于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玉泉丸:黄芪(半生半蜜炙)、麦门冬(去心,晒)、人参、茯苓、乌梅肉(焙)、甘草各一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半[24]。该药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主治消渴口干,其中黄芪半生半蜜炙使用可补气而不伤阴。现代研究表明,玉泉丸有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已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25-27]。该药也是《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方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金惠伯[28]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拟强肾丸(生黄芪、炙黄芪各100 g,防风、巴戟天各60 g,太子参、淮山药、茯苓、桑寄生、淫羊藿、金樱子肉、芡实各150 g,麸炒白术、当归、紫丹参、枸杞子、山萸肉、杜仲各10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20 g,雷公藤300 g,大枣200 g)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率高达94.1%。此方由玉屏风散及左归饮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固表补气之功更甚,且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不同证型的患者[29]。孟昭泉等[30]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取得明显疗效。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两药同剂量使用,固表与补气并进,可治疗心包积液、慢性胃炎、多发神经炎、下肢不宁综合征等疾病中证见疾病稍愈、正气未复、体虚气弱者,效果甚佳[31]。

2.2 皮肤科疾病 清·余景和在《外科医案汇编》中运用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取鹿角尖、生黄芪、炙黄芪、紫苏子、茯神、潞党参、酸枣仁、半夏、陈皮、砂仁,鲜谷子露代水煎药,治疗蜂窝发“界限未半,蜂窝已现,脓腐略脱……但胃气未苏,疽色深滞”之证[32]。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健脾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生品走表,托毒生肌之力强,炙品走中焦,补脾益气之功专,二药相合,表里兼顾,益卫固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之效优于单用,服药后“肿收毒化,腐脱新生,饮食较前增纳”。

2.3 五官科疾病 清·张梦侬在《临证会要》中记载抗敏护卫汤:生黄芪、炙黄芪各13 g,党参、北辽参、龙牡粉各15 g,当归、白芍、焦白术、炙甘草、茯苓、淡附片各10 g,桂枝5 g,生姜3片,大枣5枚,用以治疗表虚不固之过敏性鼻炎[33]。此方由十全大补汤合桂枝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生黄芪长于固表止汗,着重固卫表;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着重补肺气。二药相合,固表补气、健脾益肺之力增强,扶正不祛邪,病邪不攻自解。经程爵棠等[34]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刘大新[35]以玉屏风散作为基础方配伍生黄芪与炙黄芪,治疗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阳弱,不能卫外,风邪易入,客于官窍,故而致病。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生黄芪固肌表,炙黄芪补肺气,二者相配,补气固表之力更甚,正气盛而邪气不可入,疗效显著。

3 讨论

黄芪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为临床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生黄芪和炙黄芪在明清时期被区分应用,同一药材经炮制后其功效和主治确有明显不同,虽然没有严格区分,但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生、炙黄芪在功效、主治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分,已成为功效相似但各有所长的两种药物,临床亦普遍区分使用。

相比单品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生黄芪与炙黄芪在不同疾病中相须使用可增强其补益功效,生、炙同用,使补气功效透达内外,扶正之功贯穿三焦,协同应用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二药配伍应用,表里兼顾,生黄芪得炙黄芪温补效力益增,炙黄芪得生黄芪补而不燥,益卫固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之效倍增。二者配伍应用,临证用于各型疾病中证见脾气虚、卫表不固者及久病气虚、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且治疗效果优于单品,治疗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蜂窝组织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凡见表实邪盛、积滞痞满、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然生黄芪与炙黄芪的相须应用少有书籍记载,现代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等相关性研究也较少,临床亦少有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应用,表里兼顾,疗效倍增,值得临床用广阔的视角、多维角度思考并严格考证其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挖掘更合理全面的适用病证,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广泛推广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生肌补气气虚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Simmering Pus and Forming Flesh" in Treating Anorectal Diseases by External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自制生肌玉红膏联合中药坐浴治疗肛裂临床疗效观察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复方生肌玉红膏外敷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140例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