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的临床应用探讨

2022-12-26谢莹慧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肌补气气虚

谢莹慧,吴 乾,杨 旭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黄芪是临床常用的补气中药材之一,素有“补气圣药”之称,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生黄芪及炙黄芪作为临床最常用的药材品种,多为单品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但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却少有运用。本文通过考证相关本草古籍,收集古方、名方、验方,整理分析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差异及二者配伍使用的研究记载,结合临床经验,探究生黄芪与炙黄芪相须配伍在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1 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

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作“黄耆”,位列上品:“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1]《本草纲目》为其释名:“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2]阐明黄芪长于补益的特点。生黄芪与炙黄芪性、味、归经相同,均具有补肺脾之气的功效,生黄芪的药性较炙黄芪寒凉,功效偏表,善行卫分、实腠理,长于固表;炙黄芪药性偏温,功效偏里,善行中焦,长于补中。

1.1 生黄芪功效 生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功效[3],常规用量为9~30 g,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使用。《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均记载了生黄芪补虚、托毒生肌、排脓止痛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生黄芪“主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4],首次明确了其通利血脉的功效[5]。至唐朝,《药性论》记载生黄芪:“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6]宋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生黄芪“补三焦,实卫气”及治疗“脾胃虚弱”“肺气先绝”的观点;《汤液本草》提出生黄芪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及其治疗“虚汗”“自汗”“肤痛”“咯血”“伤寒尺脉不至”的观点[7]。明清时期,医家对生黄芪功效、主治的认识趋于成熟,提出了生黄芪“生用又能发汗”“生肌收口”及治疗“酒疸黄疾”“老人便秘”“阴汗湿痒”等观点[8]。生黄芪善走肌表,多用于气虚而偏表者,常用于治疗卫表不固之自汗、气虚水肿之浮肿尿少、气虚津亏之消渴内热、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有研究报道,生黄芪成分黄芪多糖能减轻肠道炎性反应,加快胃肠道黏膜修复,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9-10]。王巧云[11]认为生黄芪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血流量,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韩镕徽等[12]认为黄芪多糖能改善血管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吕琴等[13]认为生黄芪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1.2 炙黄芪功效 炙黄芪是黄芪的炮制加工品,临床多用蜜炙法炮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补中功效[3],常规用量为9~30 g,表实有热、积滞痞满、阴虚身热者忌用。炙黄芪始用于宋代,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注明“蜜炙”[14];明清之后,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分用日趋盛行,性味功效的区分也日渐明晰。如《本草蒙筌》记载:“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15]《本经逢原》记载:“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用炙者。”[16]《长沙药解》记载炙黄芪:“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17]《本草通玄》记载了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芪功效的影响,其中黄芪蜜炙法可增强其补中益气功效,常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证的治疗[18]。《本草便读》记载:“(黄芪)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益气固表……炙用则大补中气,有阳生阴长之理。”[19]《本草备要》记载:“(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疡圣药。”[20]炙黄芪善走中焦,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多用于气虚而偏里者,常用于治疗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脾气虚弱之纳呆、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崩漏、内脏下垂,以及气血亏虚之萎黄乏力、痈疽难溃和久溃不敛。沈秀娟等[21]认为炙黄芪可增强小鼠的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且优于生黄芪。金佳丽等[22]认为炙黄芪能降低阿霉素所致蛋白尿小鼠肌酐水平,预防肾病综合征中蛋白的损失。廖婧竹等[23]认为炙黄芪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模型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具有抗感染免疫活性。

2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的临床应用

临床中生黄芪常用于气虚偏表者,炙黄芪多用于气虚偏里者;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使用,表里兼顾,生黄芪得炙黄芪补气之力增强,炙黄芪得生黄芪补中且不温燥伤阴,补气之力透达内外,扶正之功贯穿三焦,临床用于脾气虚、卫表不固者及久病气虚、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品应用。临床中二者配伍常等剂量使用,常规用量同单独应用。

2.1 内科疾病 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运用最早记载于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玉泉丸:黄芪(半生半蜜炙)、麦门冬(去心,晒)、人参、茯苓、乌梅肉(焙)、甘草各一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半[24]。该药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主治消渴口干,其中黄芪半生半蜜炙使用可补气而不伤阴。现代研究表明,玉泉丸有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已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25-27]。该药也是《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方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金惠伯[28]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拟强肾丸(生黄芪、炙黄芪各100 g,防风、巴戟天各60 g,太子参、淮山药、茯苓、桑寄生、淫羊藿、金樱子肉、芡实各150 g,麸炒白术、当归、紫丹参、枸杞子、山萸肉、杜仲各10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20 g,雷公藤300 g,大枣200 g)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率高达94.1%。此方由玉屏风散及左归饮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固表补气之功更甚,且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不同证型的患者[29]。孟昭泉等[30]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取得明显疗效。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两药同剂量使用,固表与补气并进,可治疗心包积液、慢性胃炎、多发神经炎、下肢不宁综合征等疾病中证见疾病稍愈、正气未复、体虚气弱者,效果甚佳[31]。

2.2 皮肤科疾病 清·余景和在《外科医案汇编》中运用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取鹿角尖、生黄芪、炙黄芪、紫苏子、茯神、潞党参、酸枣仁、半夏、陈皮、砂仁,鲜谷子露代水煎药,治疗蜂窝发“界限未半,蜂窝已现,脓腐略脱……但胃气未苏,疽色深滞”之证[32]。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健脾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生品走表,托毒生肌之力强,炙品走中焦,补脾益气之功专,二药相合,表里兼顾,益卫固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之效优于单用,服药后“肿收毒化,腐脱新生,饮食较前增纳”。

2.3 五官科疾病 清·张梦侬在《临证会要》中记载抗敏护卫汤:生黄芪、炙黄芪各13 g,党参、北辽参、龙牡粉各15 g,当归、白芍、焦白术、炙甘草、茯苓、淡附片各10 g,桂枝5 g,生姜3片,大枣5枚,用以治疗表虚不固之过敏性鼻炎[33]。此方由十全大补汤合桂枝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黄芪和炙黄芪配伍,生黄芪长于固表止汗,着重固卫表;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着重补肺气。二药相合,固表补气、健脾益肺之力增强,扶正不祛邪,病邪不攻自解。经程爵棠等[34]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刘大新[35]以玉屏风散作为基础方配伍生黄芪与炙黄芪,治疗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阳弱,不能卫外,风邪易入,客于官窍,故而致病。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生黄芪固肌表,炙黄芪补肺气,二者相配,补气固表之力更甚,正气盛而邪气不可入,疗效显著。

3 讨论

黄芪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为临床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生黄芪和炙黄芪在明清时期被区分应用,同一药材经炮制后其功效和主治确有明显不同,虽然没有严格区分,但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生、炙黄芪在功效、主治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分,已成为功效相似但各有所长的两种药物,临床亦普遍区分使用。

相比单品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生黄芪与炙黄芪在不同疾病中相须使用可增强其补益功效,生、炙同用,使补气功效透达内外,扶正之功贯穿三焦,协同应用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二药配伍应用,表里兼顾,生黄芪得炙黄芪温补效力益增,炙黄芪得生黄芪补而不燥,益卫固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之效倍增。二者配伍应用,临证用于各型疾病中证见脾气虚、卫表不固者及久病气虚、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且治疗效果优于单品,治疗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蜂窝组织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凡见表实邪盛、积滞痞满、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然生黄芪与炙黄芪的相须应用少有书籍记载,现代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等相关性研究也较少,临床亦少有运用。生黄芪与炙黄芪配伍应用,表里兼顾,疗效倍增,值得临床用广阔的视角、多维角度思考并严格考证其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挖掘更合理全面的适用病证,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广泛推广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生肌补气气虚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生肌玉红膏在皮肤慢性溃疡中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何为中医生肌法?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木蝴蝶
祛痘芦荟胶的抗炎、生肌及镇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