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2-12-26张丹琳
陈 坚,张丹琳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 54500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也称为“蓝耳病”,最先发生于1987年的美国,而后逐渐传入了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地,1993年首次在我国台湾地区发生,两年后传入内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1991年荷兰的学者从肺泡巨噬细胞内首次分离得到了该病原,本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类传染病,是我国的二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5000nt[1],直径约为50~65nm,是套氏病毒目、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根据病毒基因的不同可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欧洲株(也称Ⅰ型)和北美株(也称Ⅱ型),两种基因型的病毒抗原不同,侵入机体后产生的临床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欧洲株还可以分为3个基因亚型,北美株可分为9个基因亚型。目前,在我国流行范围较广的基因型为欧洲株,但亚型不单一,呈现多基因亚型并存的情况。本病毒对酸碱的耐受度很低,一般的消毒药品均能够使其灭活,但病毒暴露在空气中时,其感染力能够维持三周左右。
当病毒侵入生猪体内后,首先侵袭肺泡巨噬细胞,2d后肺部会出现损伤,7d后肺脏的尖叶有明显的损伤,患病猪表现为对中心病状、间质性肺炎。病毒在细胞内继续增殖、分裂,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急剧降低,其他病毒、细菌由于没有了巨噬细胞的威胁,更容易侵入机体,造成混合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部分毒株还能够出现变异反应,使得机体内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减弱,病毒就能很容易的避开抗体的作用,加速进行增殖,致使病情更为复杂,病死率大幅度提升。
2 流行特点
2.1 发病季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会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5月上旬起出现病例,到7~8月时发病率显著升高,直至11月逐渐降低[2]。
2.2 易感动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唯一宿主是猪,具有较为严格的宿主转移性,任何年龄、任何品种、任何性别的生猪均可感染,其中以怀孕母猪和1月龄内的仔猪最为易感,且感染后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在规模化生猪饲养场,本病的发生往往与从场外购入仔猪有着密切的关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一旦有生猪发病,会在一周内迅速蔓延至整个猪群。
2.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其排泄物、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后的康复猪仍能长时间向环境排毒,也是比较重要的传染源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发生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生猪饲养场容易出现病毒在猪群内反复传播,不容易根治。本病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具体包括:呼吸道传播、精液传播、机械介体、昆虫、污染物或气溶胶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通常沿着主风向散播,呈“跳跃式”传播,最长传播距离可达20km;垂直传播则主要是胎盘传播,患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妊娠母猪分娩后,即便仔猪没有采食母乳也能够从腹水、血液中检测出该病毒的抗体。
2.4 发病特点
本病除了与季节有关外,还和饲养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在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型生猪饲养场、散户中更容易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这是由于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养殖场的圈舍通常没有良好的通风,饲养密度也比较高,这样会导致生猪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低下,加之没有进行科学的免疫接种,使得生猪在接触到病原后不能有效的抵抗。
3 临床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种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等,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本病常与链球菌病、胸膜炎、喘气病等多种疾病混合发生,临床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混合感染后病死率会明显升高。
3.1 仔猪
1月龄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后通常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超过40℃,呈稽留热,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被毛凌乱,食欲不振或废绝,眼睑水肿,眼睛肿胀突出,耳尖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腹泻,病程较长会导致仔猪消瘦,严重时还会出现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四肢呈“八字”外展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后病死率可达100%。
3.2 育肥猪
断奶后的生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嗜睡,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部分患病生猪会流出少量黏性鼻液,或发生结膜炎,眼睛肿胀,腹泻。大部分病例呈亚临床感染,仅表现轻微症状。
3.3 种公猪
患病种公猪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嗜睡,打喷嚏,咳嗽,呼吸频率加快,性欲明显下降,射精时精子量减少,精液质量降低[3]。部分患病猪表现为四肢、腹下皮肤发绀,甚至全身的皮肤呈蓝紫色,瘫痪等症状。
3.4 母猪
母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情周期延长,甚至发生不发情、假性发情等现象。怀孕母猪发病后体温通常会升高至40℃以上,采食停止,极易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产下仔猪后并不分泌乳汁,仔猪常因饥饿致死。个别母猪出现腹泻,四肢瘫痪等症状,通常病程在1~3周之间,最终可能因衰竭而死亡。
4 诊断方法
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由于有部分猪可能处于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状态,所以本病的确诊应当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诊断、血清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4.1 病原学诊断
对患病猪或病死猪进行剖检,当出现急性间质性肺炎、全身淋巴结发生浆液性、出血性淋巴结炎时,很有可能是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导致。此时采集淋巴结、肺脏、脑组织等病料,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并对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之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诊断。
4.2 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以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其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特异性、敏感性最高,成本低廉,检测速度较快,很适合在流行病学调查等需要检测大量样品时使用。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猪的血清、肺脏、脾脏等病料,对其中的病毒进行基因测序,能够判断该发病猪的感染毒株类型,还可以跟踪分析病毒的来源,可较好的区分临床感染患病猪和疫苗接种猪[4],在实际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使用,可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居高不下的患病猪可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搭配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可使用洁霉素或催产素进行静脉注射;对于食欲不振的患病猪可补充维生素B12等。当出现继发感染时,可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5.2 预防
当猪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会引发机体的抗原特异性、剂量依赖性细胞免疫反应,还可产生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反应[5],基于此,可利用免疫接种的方式帮助易感生猪产生免疫力,抑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目前,可以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分为3类,分别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较为安全,不会出现返毒现象,且对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不敏感,但由于灭活疫苗在灭活过程中容易造成抗原表位缺失、抗原性减弱等情况,致使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反复接种。弱毒疫苗的免疫力较为可靠,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但弱毒疫苗对于制作工艺的要求较为苛刻,如果减毒不彻底会引起返毒,造成感染。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最为安全的疫苗,既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可靠的免疫力,也可以避免弱毒疫苗的返毒风险,是较为理想的疫苗,但目前大多数基因工程疫苗均处于研发阶段,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有基因工程疫苗可用于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现在,各个生猪饲养场使用的疫苗多为弱毒疫苗,一般母猪群应当进行2次免疫,2次免疫之间间隔21d;哺乳仔猪7日龄后至断奶前应当进行一次免疫,而后间隔2个月再进行一次免疫;种猪在配种前3周内需要进行一次免疫。
做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加强饲养管理水平,规模化生猪饲养场应当尽可能的坚持自繁自养,减少从场外购入生猪,如果确需引入生猪,应当对引入猪所在的养殖场进行疫病情况调查,并对该引入生猪进行检疫,检疫合格后可进入养殖场,但不能够直接混群饲养,应当至少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隔离期间进行免疫检测,确保新引入生猪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其次,应当科学配制生猪饲料,确保营养充足、均衡,特别是注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和冰冻饮水,以防中毒或产生应激反应。最后,应当注重环境管理,特别是对于新生仔猪舍,应当对圈舍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温湿度适宜的前提下做好圈舍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定期对圈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6 结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于母猪、仔猪的威胁巨大,各个养殖场应当充分重视该病的预防工作,按照计划进行免疫接种,力争降低本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