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人哉
——浅谈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

2022-12-26马牧遥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2020级14班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Q祥林嫂孔乙己

马牧遥·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2020级14班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一个群体——看客,他们荒诞,冷酷!本篇文章,我将试着谈一谈鲁迅作品中看客群体的主要特征,探究其生命形态与本质。

一、看客群体的主要特征——虚无

第一类看客群体是无聊的贫苦百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里的这句话残酷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生死存亡对于众看客来说根本是无所谓的,无意义的。人们大抵是用孔乙己脸上的伤疤、偷书、捞不到秀才等种种痛苦、屈辱之事来取乐。“空虚无所聊赖的人生需要吞饮有刺激的任何事、任何信息,以便空空洞洞的生存时空里能够有所回响、有所兴味。在精神的极度饥渴中,看客们不在意以他人的痛苦为笑乐之料,为空虚之食。”

《祝福》里也是如此。祥林嫂痛失孩子阿毛,内心的伤痛使她不断地向村民诉说孩子遭难的故事,但是渐渐地说多了,这群看客早已听腻,便产生了厌恶感。他们丝毫不关心孩子的悲剧、母亲的悲痛,更甚者,还爆发了“吃人”的非人性—拿出“封建礼教之刀”捅向祥林嫂,以刺激看客们无聊麻木灵魂的“神经末梢”,感受一点存活于世的荒诞感。这些看客在“虚化”了孔乙己和祥林嫂等可怜之人的同时,变得冷漠、酷虐!

第二类看客群体是无能的知识分子。《祝福》里的“我”是个知识分子,清醒地看着这个被封建礼教包裹的鲁镇,清醒地看着祥林嫂一步步被鲁四老爷这类地主阶级,被婆婆这类封建家长,被村民这类无聊人群,被柳妈这类封建迷信者所构成的封建势力绞杀至死。面对祥林嫂“一个人死后,究竟有么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是有地狱”等询问,竟做慌忙逃跑状。这类清醒的看客,看清了黑暗世界,看清了“个体改变社会”力量的渺小,成了“清醒的无能的看客”。他们是《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也是《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肥皂》里的猥琐的男人。他们正是鲁迅笔下的“聪明人”,他们的同情是虚伪的,他们看“祥林嫂们”走向死亡,他们也看着自己走向“虚无和彷徨”。精神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彷徨,撕扯分裂着他们的精神,使他们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状态,像个游魂一样,飘荡在旧社会里。

二、看客群体的生命形态——荒诞

《示众》呈现的是一个“看客世界”。全文3000多字,写了近20位人物,但每个人物竟只有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世界动作不断,话语不断,但是人却十分空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为看而看,可看就看,能看则看,能笑则笑,动物本能式地观看。”他们究竟看了什么呢?他们似乎在看什么,又不在看什么?他们看得散漫不定。伴随着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他们变换着眼睛的方向,幻化出活着的假象。显然,这类群体的看,是没有意义的,毫无目标的凌乱之看。既然是看客,但最本质的问题“看什么?”却一直悬而未答,这就再一次暴露了这些看客的生命形态是荒诞的。

一场场“看”的荒诞剧,就这样循环反复地上演。生活太过无聊,而且多苦痛,姑且乐一乐,那么他人的痛苦也罢,尊严也罢,都不在考虑之内。自己也一向活得毫无尊严,连尊严为何物都慢然不知。

其次,这些看客之所以群聚速度如此之快,如此密集,是一种“你看了我没看,我就吃亏”的畸形心态在作怪。“——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药》)所以,看什么不重要哦,重要的是别人看了,我也要看,而且我还要“看”得比其他人更积极。“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样的看客丑行便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国民劣根性在作祟。如此荒诞的生命形态,让看客们成了类似于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

三、“看”的本质是“杀”

他们“争”着看“他人被杀”,殊不知他们也是即将被人宰杀的鸭子。此时他们从“人”兽化为“鸭”,同时他们脖子伸得越长,离被这黑暗社会杀戮的命运也越近!作为个体,其生命是虚无的荒诞的存在;但如果成了一个“群体”,便是恐怖的吃人兽群!《阿Q正传》里,阿Q上刑场时,鲁迅这样描述阿Q眼中的看客们:“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地跟定他,要吃他的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地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因此,看客群体之所以群聚,群锋利,群杀,群狼性,是源于他们的“钝”,他们的愚昧无知!而那些“清醒的无能看客们”,这类看客群体的“看”,是源于鲁迅先生所言的缺乏呐喊的勇气。鲁迅在《呐喊·自序》说道:“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因此,无聊的贫苦者们,从彼此的身上汲取让自己好过的源泉,在虚无中沉沦。无能的知识分子们空空地漂着,虚无地度过一生,荒废了知识和青春,丧弃了在黑暗中奔驰追求光明的勇气。这些看客群体,把人生置于“看”这一荒原时,看客们成了“杀人者”,人已是非人哉!

他们存在于鲁迅作品中,也肯定存在于当今社会里。因此,看清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群体虚无的生命存在形态,探究其精神内核,警醒自我,远离虚无和无意义,追求“人必为真人”的生命价值,是我写此文的动力所在。

创作感悟

谁的人生不曾经过一次次撞击?小时候的我常用一股莽劲撞击自然与生命的火花,干过一些疯狂的事:爬山、攀树、捉虫、逮牛、吃花……于是,笔下书写的便是变幻万千的自然世界。如今青春年华,心灵上蛛丝缠绕,不羁之心在寂静的夜里安放在一本本好书里。窗外雨滴滴答答作响,把迷茫的心敲醒,新鲜、快意扑面而来。我学着与大师对话,感受到一种力量在喷涌,在本子上留下一段段文字。

走进自然,走进内心,写作的世界因此丰富辽阔。

猜你喜欢

阿Q祥林嫂孔乙己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阿Q和老A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