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概念隐喻视域下探究中国文化传播路径
——以李子柒视频为例

2022-12-26刘方正

今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复古隐喻概念

刘方正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 言

黑格尔在 《历史哲学》中把影响文化产生的地理因素分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3.和海相连的海岸流域。中国文化属于第二种类型,拥有丰富生存资源的中国更加讲求顺颂时宜、整体和谐,即“天人合一”、含蓄中和;西方文化属于第三种类型,西方文明孕育于海洋,其文明的源头希腊就是三面环海,欧洲大陆向东有辽阔的海岸线,贫瘠的土地和资源的缺乏迫使他们以海洋为摇篮,四处航行经商,因此,他们更加趋于冒险、激进、外露、新奇[1]。

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气质,但是,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相似性。由于中西文明在形成的过程处于两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所以双方在文化中相似的意象是有限的,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时往往带有刻板印象,这也加大了中西之间交流的难度。在科技发达、网络迅捷的今天,中西交流逐渐增多,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集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理论概述

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从感性具体认识上升到理性抽象认识,并将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并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2]。隐喻概念是对始源域和目标域映射关系的表达,莱考夫和约翰逊 (G.Lakoff&M.Johnson)从认知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隐喻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认为,隐喻表达所依托的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陌生的概念[3]。对比中西文化,许多意象集合存在概念化特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概念所隐喻的含义进行对比传播,用概念隐喻的含义分析两种不同事物的含义以促进双方的认知,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带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理解又新奇的体验。

三、分 析

对博主李子柒进行调研发现,国外网友对其视频中轻松惬意的乡村生活,拟古风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极大的兴趣。一方面,乡村已经成为了精神的皈依,可供灵魂休憩;另一方面,“慢”和“回归自然”不再只是一种口号,悠缓的田园时光,清丽的鸟鸣山涧已成为人们拒绝不了的大自然的召唤。对于拟古风类衣食住行的关注,源于人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回首过去。其中,文学上的复古运动与反思,建筑中的古典元素,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中国的流苏、刺绣等在现代服饰上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关注过去、关注传统。

(一)在概念隐喻视角下探究乡村生活概念的相似性

人类从农耕文明踏入机器文明,从乡村走向城镇化,中西方乡村无论从建筑、作物甚至规划都不尽相同,但在情感寄托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nostalgia”一词变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的情绪,而“乡愁”的概念也突破了病理学、心理学的藩篱,迅速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和美学领域[4]。在中国,“乡愁情怀”也从水气氤氲的 《诗经》绵延至今。因此,“乡愁”的概念是本文联系中西乡村的第一个概念隐喻。若是仅仅论述乡村的抽象概念,往往无法引起共情,而将“乡村”情感化为“乡愁”这一概念,能够勾起回忆的情绪,利用这种共有的相似性,谋求中西方人们在情感上的相似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将中西乡村生活联系起来的第二个概念隐喻是“回归自然”的感召,当今城市化的时代,“乡愁”逐步演变成一个与“回归自然”“追溯历史”“美好回忆”乃至“诗意栖居”相联系的美学概念[4]。在西方,十八世纪的卢梭高喊“回归自然”,从自然中追寻真谛;十九世纪的梭罗高唱回到自然,在自然里寻找生活的意义。二十世纪的今天,飞速发展的城市,效率至上的压力,使人们过于劳累与疲倦。自从1968年意大利人Carlo Petrin推动 Slow Food Movement(慢食运动)以来,“慢”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关注环境[5]。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类似于“I feel very peaceful when watching her videos.”“I always watch her videos before I go to sleep.I feel relax.”的评论,而中国网友也表示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慢”下来寻找一份纯粹的宁静,重回林深鸟鸣成为了中西方人们的共同追求。“回归自然”是人们在精神上的迫切追求,将其作为切入点,传播中西方人们在同一种追求下不同的实现方式,提升了中西方人们对彼此文化的共情能力,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在概念隐喻视角下探究复古概念的相似性

尧斯则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现代,不是通过旧的或过去的来区分,而是通过经典、古典、永恒之美等那些不随时间而衰微或消亡的东西来区分。”[6]李子柒的视频中,四处装点着古典元素,雨滴路过的飞檐,花海桃林穿梭的汉服旗袍以及对传统美食的复刻都将观众的眼睛拉回了旧时。复古的英文单词“retro”,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法国,用以形容一些相关的文化产品。加菲在 《复古:复兴的文化》中描述“复古描绘的是一种风格,兴起于人们对法国过去的先锋电影、巴黎时装屋和街边市场的的怀恋。”[7]20世纪60年代后期巴黎先锋派提出了“复古时尚”这一概念,主要是在当时法国作家、评论艺术家、设计师、电视及电影制作人的艺术潮流时使用的[8]。西方国家的复古时尚隐藏在西方人的生活细节之中;同样,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无论是服饰还是中式建筑、设计元素,也都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初,复古的兴起源于怀旧和欣赏,在演变的过程中也是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所以说,复古具有一种时代精神,它象征一种生活价值和文化追求[9]。尽管中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但是中西方人的复古情结是大致相同的,在相同的“复古”概念下,隐喻背后的内涵能够带动中西方对不同事物的理解,恰如浅顶软呢帽,一瞬间将人们拉回上个世纪,对应着一柄团扇也能摇退千年时光。总而言之,要由情感上的复古情结纵向下移到具体的文化实例,找到与西方文化中与中国文化对应的概念,将内涵隐喻,用实例填充,从而完成有效传播。

(三)在概念隐喻视角下探究当代形象概念的相似性

首先,古时对农人的描写大多限于生活凄苦或辛勤劳作,尤其是在近代,农民被片面地描述为封建的、贫穷的、愚昧的。而李子柒所代表的新农人形象向观众展现了轻松悠缓的田园生活,让大家看到中国的新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表,而是宜居的世外桃源。“新农人”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皆有的概念,背后隐喻着人们对朝气蓬勃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即用概念隐喻的方式革新西方国家对中国农民形象的认知。

中西方都曾处于并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女性都以柔弱的姿态出现,但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中西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的女性已不同于曾经柔弱的形象,并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独立意识和人格思想。同时,在17世纪、18世纪,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女性的了解大多源于中国瓷器和绘画,也认为中国女性以柔弱、娇小为主,因此,随着文明发展,当西方发现中国女性形象在保留柔美的外表时,还具有坚韧的品格和样样精通的能力,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李子柒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一改旧貌,兼具女性的柔美和独立的人格,桃林里白衣翩跹,烹茶煮酒,侍花弄琴,美好的外在形象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田间利落挥洒的汗水,炉灶里雾气氤氲,拉锯砍柴十八般武艺,凡她所想,皆由她造,坚强独立的品格使她的形象丰满了起来。这种既追求优雅又追求独立的性格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期待,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当代人渴望实现的愿望。在这样一种相同的概念,西方发现中国的女性形象走向具有相同趋势,这突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在相同的概念隐喻下,通过中国女性形象的转变带领西方人了解中国的转变,同时通过她的衣食住行展现了中国传统之美,工艺之精。

四、结 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如何打破中西文化壁垒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寻找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再针对相似之处下移至具体的意象,不仅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对中国继续形成刻板印象,规避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解和困惑。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伟大的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复古隐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秋日的复古之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复古“轻”暗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