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水潺潺
——芜湖铁画与山水画的珠联璧合
2022-12-26柳潜
柳 潜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72)
一、清代——铁画与山水画的紧密联系
铁画又称“铁花”,是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它集美术与锻造工艺于一体,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铁画早在隋唐时期就初见端倪,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未能进一步流传,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由汤天池重新创造并在安徽芜湖传播开来,从此铁画成为芜湖地区的特产代表之一。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铁画与山水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铁画的诞生契机和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山水画。芜湖铁画的创始人汤天池,原名鹏,字天池,安徽徽州人,自幼到芜湖铁匠铺学制铁。据清代 《芜湖县志》记载:“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1]汤天池在制铁作坊工作之余,总是喜欢去邻居家看山水画家萧云从作画,返家后则“以锤为笔,以跕为砚,锻铁作画”[2],用铁料锻造出了山水景象。由此可见,汤天池正是在萧云从山水画艺术的感染下才萌生用铁打画的想法,他利用技艺所长复现了山水画之美,从而令一项具有独特艺术美感的工艺美术惊现于世。萧云从惊叹于汤天池铁画创造的妙思巧手,与之结为忘年交,共同探讨艺术,还为汤天池提供了很多适合打造成铁画的山水画稿。这样一来,铁画艺术在创始阶段便吸收了中国传统书画的高雅养分。两人的交友与合作,是铁画面世之初的一段佳话,奠定了铁画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中国传统书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吸收。
其次,山水画元素在铁画创作的内容中占很大比重。铁画的画面内容主要取材自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不仅可以描绘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还可以对照书法作品打造出“铁书法”,可谓全方面做到了以锤为笔、以铁为墨,就像是“中国书画的铁形式”。不过,铁画因产生于安徽芜湖,于是便与安徽自明清以来同期崛起的新安画派山水画产生了更多关联,在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新安画派山水画的复现或吸收。
最后,铁画将山水画的艺术美感表现得更为突出。用铁画表现的山水画,意境更加简练、冷寂,这种风格正与新安画派的山水风格相对应,仿佛是将新安画派山水画的形式与精神进行凝练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原有的画面意蕴,提升观感。比如,用铁来表现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渐江的山水画,正与其画作多线条勾勒、少施皴擦的风格相得益彰,加之铁有着冰冷的材质和坚硬的弯折感,使得黑铁与白底形成了更加分明的黑白对比,能将渐江山水画独有的冷寂峻拔进一步放大。
二、新中国成立后——从 《迎客松》的突破到赖少其山水画的吸收
(一)从 《迎客松》开启的新铁画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文艺方针,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开始抢救失传已久的芜湖铁画,并于1956年设立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就地发展芜湖铁画艺术。直到60年代,铁画艺人创作出了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标志性作品—— 《迎客松》,这幅铁画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装饰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而作。
《迎客松》的成功创作离不开三方力量的汇聚:领导班子、图稿设计者和铁画锻造者。当时,赖少其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2月,他刚被调到安徽省委工作时,就担任了安徽厅装饰的总设计人,当得知芜湖会打铁画的艺人只剩下储炎庆和其弟子时,赖少其立刻安排将他们接到合肥,专门成立了铁画车间供其创作。
储炎庆是20世纪初在铁画传人沈德兴的铁匠铺做帮工时偷学的铁画技法,后来被师傅发现赶了出来,在战乱年间也未能有机会和市场发展铁画;1956年,芜湖市政府发出抢救民间传统工艺的号召后,储炎庆才开始进入工艺美术厂重新尝试铁画创作,但是,仅局限于小幅花鸟铁画,而且他本人也不擅长绘画,因此,一时间没有显著突破。赖少其看到储炎庆的小幅铁画后,认为铁画艺术需要结合中国画才能创作出更有气势的作品,于是他在对铁画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将第一幅新铁画的题材定为了安徽黄山的迎客松。随后,他将安徽著名山水画家王石岑请来担任图稿设计者,让储、王二人互相交流协商,共同构思画面效果。最终完成的大型铁画作品 《迎客松》宽4.5米、高2.5米,是前所未有的铁画巨制。铁打的迎客松坚韧舒展,整幅作品简练有力而又优美动人,不仅使“迎客松”成为了安徽文化符号的鲜明代表,也宣传了安徽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安徽著名景点黄山的灵秀风光。
回顾 《迎客松》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储炎庆和王石岑一起交流、创作是成功的关键一环,这是山水画家与铁匠的再次合作,不仅复现了萧云从与汤天池的历史佳话,也再次印证了铁画创作的根本基础——离不开中国传统绘画的滋养。
20世纪60年代,在赖少其的带领下,《迎客松》《梅山水库》等一系列大型铁画作品相继成功面世,使得安徽铁画得到了显著宣传,大批工人开始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跟随储炎庆学习铁画技艺。他们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从事铁画制作,大大增加了铁画创新的动力和机遇,从此铁画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题材和形式逐渐增多。因有王石岑和储炎庆珠联璧合的优秀案例,更加明确了铁画借鉴山水画的创作风向,因此,山水题材作品发展得更为丰富了。1964年,郭沫若到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参观时,被铁画锻造过程所惊叹,当即挥毫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3]。
(二)赖少其山水画对铁画的吸收
赖少其原本是版画家,调到安徽省任文艺界领导后,逐渐转到了山水画领域。从1960年开始,他逐步开启了山水画学习和创作,并于80年代成功形成了个人山水画风格。安徽文化是其山水画特点形成的内在源泉,而铁画艺术富有装饰性、对比鲜明的艺术风格正是赖少其所喜欢的,因此,他在重点借鉴版画、适度吸收西画造型和技法的同时,也吸收了安徽民间铁画艺术的审美风格。
“铁打的江山”是赖少其对自己画作的描述,1980年,刚开启山水画创作高峰时,他就写下“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并找铁画工艺者打成一对铁书法悬挂于室,称这是他“所追求的画的风格”,他说自己追求的境界是“把画、书法、金石都能像铁打的,掷到地上会发出声音来才好”[4]。赖少其在1999年创作的 《铁打江山血铸成》中,作诗跋道“铁打江山血铸成,铜豆掷地声铮铮”,一句“铁打江山血铸成”,将一位老革命家的满腔热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点明了画面的笔墨风格。由此可见,他不仅喜爱铁画的美感并将其吸纳进山水画中,还将铁画的审美精神与人格精神进行了融合——人格品质上的坚毅不屈反映在画风上便是线条追求一定的力度和硬度。对铁画质感的吸收令赖少其的山水画变得更加灵活,既有刚强的节奏,又不失柔韧与凝重,这种山水画笔墨的质感史无前例,成为了赖少其个人笔墨风格得以树立的关键因素。
三、新世纪——铁画山水的现代化发展
(一)储金霞:创新技法,突破尺幅
储金霞是储炎庆的长女,得储炎庆真传,从事铁画制作七十余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不畏制铁、锻铁的辛苦,积极从继承传统中探新路,创新使用淬火、叠锻等技艺,大大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技法,使铁画不仅能作恢弘巨幅,也能作出适合发挥自身独特风格的精美小品,为铁画艺术的发展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底,由储金霞带头的团队完成了一幅巨型山水画作品 《天下徽商·兴于鸠兹》,长15.77米,宽7.35米,总面积达115.91平方米,不仅是芜湖铁画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作品,打破了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铁画”世界纪录[5],也是为数不多的露天展放的铁画作品。画面展现了百年前的芜湖——鸠兹古镇的山水地理及人文景观,其中包含了80多个人物,用铁艺将山水风景和人物的生活百态一一生动呈现,是人们了解徽商历史人文风情、欣赏铁画艺术的绝妙佳作。通过这幅铁画可以发现,创作者善用线条并且非常注重线条的骨感美,讲究如毛笔落纸的质感,甚至还能从铁画线条中感受到“以书入画”的中国画要求,以及如书写般的力度,可见作者对铁画与山水画之间关系的明确认识与恰当处理。此外,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画面美感,还突出了铁的审美特性;不仅吸收传承了明清新安画派善于用线条的山水画风格,也进一步突出了装饰感,融入了更多时代气息和现代风情。因此,这幅作品才能做到令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二)储铁艺:创造现代感抽象铁画
储铁艺是储炎庆的外孙,生于1972年,他的名字是储炎庆起的,满载着其对铁画艺术能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的期望。储铁艺16岁就开始学习铁画技艺,十分刻苦、踏实,他将前人发展总结的铁画技艺磨炼醇熟,既能够驾驭大画幅,也能在细节处创造精妙,与此同时,也努力思考着更具开创性的铁画发展途径。
生活在改革开放后更加多元、现代化的社会,储铁艺勇于创新的第一步构想就是改变铁画的画面内容,努力与时代接轨,创造出符合新时代人民审美的铁画作品。2006年,他与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的史启新教授合作,创作了极具现代感的铁画山水作品《仁者乐山》,还参加了中波国际视觉展。这幅作品用铁画锻造出了具有抽象元素的山水画面,画面上方是纯用线条勾勒出的远山,下方则由三个铁片拟造出三笔墨块,其中,两个墨块上分别坐着线条勾勒的古人形象,一人靠在石头上手持书卷品读,一人向后望向远山,三个墨块仿佛正在自由飘动的山头,使整个画面具有动画般的动感和趣味。储铁艺在铁画山水中的这一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不仅让传统铁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铁画未来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 语
芜湖铁画的发展依托于中国传统书画,并与山水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断地吸收着同期山水画的养分。不同时期的铁画实践证明,铁画的发展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一直保持创造力。铁画拉进了人民群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是一门雅俗共赏的工艺美术,希望它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