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发展思考

2022-12-26高嫣然

今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

高嫣然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电影音乐主要是指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作品,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音乐与画面的有效性融合,可以烘托电影氛围,推进情节发展,助力主题表达,帮助观众对电影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中国电影音乐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音乐制作水平的日益提升,电影音乐也得以高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需求,也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推动了电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一、电影音乐对影片的影响

(一)塑造人物形象

电影音乐的合理化应用,不仅可以烘托氛围,深化主题,也可以对电影人物的心理、思想、情绪等进行烘托,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确定电影基调,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同时还可以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立体化塑造,比如,利用气势性的音乐塑造人物的英雄气概,利用轻柔的音乐塑造温婉的人物形象[1]。

(二)诠释主题

电影音乐主要是为电影剧情提供服务的,不仅可以助力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也能够深化电影主题,强化电影表现力,因此,在对电影音乐进行选择时,需要结合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针对性选择,此外,电影音乐还要具备释放情绪的作用,要能够精准传达电影导演的意图,并有效渲染了场景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2]。

(三)渲染气氛

电影音乐的应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对电影氛围进行了渲染,同时也对电影的格调、角色的心理动态、影片情节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烘托。比如,在电影 《山楂树之恋》中,当男女主人公相处时,利用轻快音乐烘托了他们爱情的甜美;当男主人公病情恶化时,音乐逐渐转为悲凉,使观众产生了共鸣,进一步深化了影片主题。

二、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文化内涵深厚

我国在创作电影音乐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较含蓄、抽象、内敛,与人们的传统审美理念相契合,为观众的联想预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这一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含蓄的表达方式相契合,符合了中国观众的音乐欣赏习惯,中国电影音乐包含着很多诗歌、绘画等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可以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烘托意境氛围,对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等特征进行渲染。例如,在电影 《李时珍》中,使用五言绝句作为主题曲的表达形式,使观众领悟到了主人公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二)地域性特色突出

中国电影音乐也包含了很多的地域性特色,融入了大量的民歌、民调,通过陕北信天游、北京京剧、江浙昆区等音乐,实现了电影音乐的本土化、民族性和艺术性表达,有效提升了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3]。例如,在电影 《红高粱》中融入陕北信天游、在电影 《冰山上的来客》中融入新疆民歌,不仅烘托了电影氛围,还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因此,通过电影音乐区域性特色的突出表现,可以对电影故事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进行描写,同时注重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性格特征,并与人们的欣赏习惯相契合,从而实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三)蕴藏异域风情

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西方音乐创作理念、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借鉴,并在风格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性融合,通过引用西方钢琴、单簧管等乐器,使用协奏曲等体裁,突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异域风情。比如,在电影 《天地英雄》中,引入西方不同的音乐风格,并且在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中引入特殊的音乐语言,增加了电影画面的趣味性。此外,也有一些电影直接把外文歌作为电影音乐进行使用,以此增加电影的艺术性与时尚性特征[4]。

(四)附属性特征明显

电影音乐是针对电影作品专门创作的音乐,因此,其创作内容、风格与电影内容、主题表达需求相契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风格、内容等不仅要为电影气氛烘托、主题表达、情节推进等提供服务,还要以电影意境、影片构思等为创作依据。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具有较为突出的附属性。比如,在电影 《泰坦尼克号》男主人公去世的情节中,使用 《我心永恒》作为背景音乐,通过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心灵震撼,使观众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而起伏。

(五)注重声画统一性

剧情是影响电影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提升剧情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观众。通过电影音乐的合理应用,可以为剧情搭桥连路,烘托剧情氛围,增加剧情的饱满性。比如,在电影 《穿普拉达的女王》中,虽然女主人公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工作,但是背景音乐却很欢快,烘托出轻松的观影氛围,同时让观众感知到主人公对工作的热爱,若是使用沉重的音乐,就容易偏离主题,从而降低观众的观影体验[5]。

(六)重视间断性与视听统一性

在电影情节的推进过程中,电影音乐的使用往往是间断性的。这是因为电影音乐的使用要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要素相契合,在不同的电影情节中音乐氛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此保障音乐与情节、人物性格、心理的契合性。因此,在一部电影作品中,往往需要高达几十次的音乐中断,且不会影响剧情的衔接。声波和光波的融合性应用,可以对观众的视听器官产生综合性刺激,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产生综合性感受,从而强化观众的电影审美体验[6]。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可以把音乐、画面同时展现给观众,调动观众的视听器官的交流、反馈和联想,从而强化其艺术感知体验。在此背景下,电影音乐超脱了单纯的时间艺术属性,更加侧重视觉信息属性,有助于电影主题的展现与表达。

三、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

我国电影音乐的初创期主要是指1905-1949年,此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形式是默片,放映的影片主要是利用剧院方式进行配乐的,即乐队在银幕后结合情节发展进行配乐。1929年,联华公司制作的电影《野草闲花》开启了我国有声电影时代,成为我国第一部有音乐嵌入的电影。自此,电影音乐开始兴盛,先后出现了 《渔光曲》《天涯歌女》等电影作品,这些作品的剧中人物演唱、现实主体风格突出,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多来源于现有的音乐作品,缺乏专门的创作和编曲。

(二)成熟期

我国电影音乐的成熟期主要是指1949-1966年,此时期,新中国成立,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发展方针,出现了大量的电影作品,电影音乐的数量与质量也有所提升,比如 《英雄赞歌》《红色娘子军》等[7]。同时,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形成,创作人才辈出,进一步推动了电影艺术发展走向成熟化。

(三)新时期

1978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创作群体扩大,电影音乐更加强调抒情效果,与影片主题更加贴近的特点。此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电影音乐创作开始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实现了现代音乐思维与民族特征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形式。比如,孙楠演唱 《不见不散》片尾曲,王菲演唱 《英雄》片尾曲等,都体现了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的有效性应用,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电影音乐也体现出了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异域风情、间断性、附属性、声画合一性等艺术特征也日渐明显。因此,通过电影音乐的有效性应用,能够进一步推动电影艺术的主题表现力,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对推动电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