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2-12-26刘晴晴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公益管理工作

刘晴晴

(山东省文化馆 山东济南 250014)

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预算管理理念较落后,预算管理知识体系更新缓慢;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预算编制信息渠道闭塞,预算编制和业务脱节,部门间配合差;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够规范;预算考核不专业;预算监督管理力度不足,预算监督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提高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办法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紧迫的,这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界定及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界定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设立,能够向社会提供一定公共服务或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服务性组织。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大类,主要包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履行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公益类服务的事业单位。最后一种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主要特点是向社会提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而市场不能够对该领域的资源进行自由配置。

(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为规范资金使用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可称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整合并优化资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之一。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全面预算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所以,公益类事业为了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将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实践当中。其优越性体现在:第一,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全面控制,优化资源的使用和调配,为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以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全面的预算管理能够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平衡。第三,能够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让现有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发挥单位自身的优势,进一步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第四,有利于合理评价管理绩效。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预算指标进行比对,进而发现管理中的不足。

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预算管理理念较落后,预算管理知识体系更新缓慢

大多数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单独设立预算管理机构。单位内部不论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职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都是不足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相对薄弱。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大多都是由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承担,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预算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一个单位来说是很重要的,预算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将单位现有的和潜在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更好地用钱。但是,部分单位负责人仅仅关心怎么要钱,而不重视如何花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预算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执行结果。

(二)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统筹力度弱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是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仍有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各个职能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片面地认为预算只是财务方面的工作,下级部门之间工作配合度较差,单位预算工作部门之间没能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总的来说就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以及同时具备财务和预算管理方面知识的专职工作人员。

(三)预算编制权责不清,编制不精准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关于预算编制从总体上来说还不够科学,预算编制的沟通过程还不够顺畅。第一,公益类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中,预算管理主体的责任不清,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预算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权责不分明,单位现有的整体性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的没有一个标准、精确的体系,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够用预算管理提前对年度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进行安排、优化分配,现有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四)预算执行不够规范,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各个部门对于预算支出仍然有一定的盲目性、预算工作本身的执行过程并不完全符合程序等。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预算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出现预算超支、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是单位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参考,如果财政部和各级主管部门对已有的预算工作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审批,那么就不能随意更改已有的预算计划,而是应该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工作计划。

应该注意的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监督管理力度不足,预算监督公众参与度不足。财务部门缺乏一定的监督与管理权限,在具体执行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同时,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也是不足的。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预算编制、考核和监督都交由财务部门负责,没有将这三项工作分开,也无法形成相互的约束力。而在外部监管方面,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行政单位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来源于数据上报等渠道,没有做到事后监督、跟踪执行等,影响整体的监督力度。

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建议

(一)更新预算管理理念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加强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是加强自我管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有效办法,全面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是进一步实现公益类事业单位应有职能的重要保障。首先,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全面预算的宣传工作,将这种思想贯彻到单位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去。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同时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预算管理工作事关整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想要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就应该加强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共同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设当中去。其次,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应该全面转变现有的、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员工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知识培训,让员工认识到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单位领导层也应该拿出积极的、正面的态度来对待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的约束管理和法制观念,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将管理工作落实实处,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逐步融入到单位常规工作中,逐步迈向正轨。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预算管理体系逐步融入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机制。第一,设立独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培养专职专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人员。机构的职能明确,包括加强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协调,监督指导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在预算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可能或已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地处理解决。第二,设定一定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要将具体的预算管理任务精细地分配到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身上,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完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实行一定的奖励机制,对预算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于预算管理工作做得不好的,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三,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融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时监控,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事业单位可以引进一定的预算管理工作方法,比如零基预算。预算是一定期限之内为了实现一定业务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项工作的计划,包括单位对所需资源和可利用资源的计划与安排。零基预算是一种有效的预算方法,是在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数额与项目的前提下,编制成本费用预算,以零作为出发点进行预算。这一方法能够改进公益类事业单位中预算收入和支出两者之间不平衡的情况,也能够改进预算收支与实际收支不相符的情况,逐项审议预算期间内各种费用的具体情况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这种核算方式有利于对业务中产生的各种费用项目进行综合的考量和计算,能够对具体的预算工作进行最终的评价,从而为编制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预算编制过程,合理进行预算调整

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该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落实预算管理主体的责任,将预算编制精细化,可以采取如下方式:第一,将职工工资与预算管理绩效挂钩。预算管理的本质就是货币化的关于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这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良好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之间的黏合性是确保单位年度发展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必要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就是预算的编制,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该全力落实预算编制责任制,做到权责分明,在单位内部全面推行全员预算机制,对单位现有的整体性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工作的具体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具体的个人身上。使用预算经费的各个部门应该让部门负责人做好年度工作任务安排和预算编制工作,并将各部门对预算执行的效率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如此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第二,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量化预算指标,建立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自身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财政资金。这样的形式稳定性较强,可以提前进行一定的预算管理工作,对年度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进行安排,也能够对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优化分配,进一步优化单位内部的现有资源和预算支出结构,明确并细化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四)规范预算执行管理

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提高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力,加强对于预算工作的约束。从内部管理角度来说,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强改革,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作用,控制不同的预算科目、项目之间政府财政资金的随意调用的现象。公益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该严格执行财政复批的预算,进一步规范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支出的具体审批流程,对超支、不合规范的预算支出应该重点关注。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重点业务或者大额资金业务,领导班子应该发挥监管作用,对业务进行集体讨论和审议,加强对财务报销工作的审核与监督,进一步保障公益性单位的资金安全,着力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率。同时,公益类事业单位还可以建立健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机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能够反向提高业务部门预算工作的效率。在年底之前进行工作的汇报和预算的统筹,公益类事业单位可以将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执行情况与考核挂钩,这样可以督促业务部门及时进行报销,强化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管力度。

(五)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是按照财政部部署,各省财政厅牵头,统一研发建设的用于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该系统把预算全流程整体纳入其中,对预算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整合,监督每一个步骤的实施。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其为自身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帮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是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预算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积极应对今后一段时间复杂经济社会形势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支撑,是完善财政基础工作,做好基础管理的必然选择。财务部门可以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第一,应该建立健全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具体来说包括资产经营报告制度和产权登记年审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分析资产利用效果和影响因素,对相关权责进行监督;第二,应该进一步细化预算,从源头上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减少预算不规范的编制与执行工作给单位带来的风险,将预算、决算、执行、采购、资产、会计审核和信息公开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监督控制,并利用好预算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平台自动获取信息,强化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作用,约束预算,让预算工作以更为严格的标准去执行。

四、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总体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对财政资金做到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整体管理和运营的水平,加强对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单位内部业务计划的实施。对于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公益性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总体管理水平,如更新预算管理理念;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优化预算编制过程,合理进行预算调整;规范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公益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公益
公益
房地产企业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与应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益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企业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