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用药规律
2022-12-25刘冬玲韩祖成
林 玲 袁 捷 刘冬玲 韩祖成 骆 凡 王 莹 陈 杰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陕西西安 710003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或醒后不易再睡,或彻夜不眠,或多梦、早醒及日间疲劳困重,少数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1-2]。慢性失眠通常指1 周3 d 以上并持续至少3 个月的睡眠障碍[3-4]。研究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病率高达38.2%[5],10%~15%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失眠[6],而老年人慢性失眠发生率高达50%[7]。失眠在中医属于“不寐”病范畴,首见于《难经》,主要与心、肝、脾、肾有关,由阳不入阴引起的一种病证。中医治疗慢性失眠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8]。因此,通过数据挖掘中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用药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2010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相关文献,主题词检索,检索方式为“慢性失眠”或“不寐”或“睡眠障碍”或“失眠”且“中医”或“中医药”或“中药”。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失眠中西医诊断标准[9-10],症状持续3 个月及以上且每周至少3 次;②名医家经验类、临床研究类、个案报道类等文献;③文献中明确提到处方的药物组成。
1.3 排除标准
①综述、动物实验及重复发表的文献;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③同时服用西药或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④多次出现相同处方的文献只取1 篇。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根据上述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11]”,录入时中药名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2](2020 年版一部)统一规范,如芍药改为白芍,夜交藤改为首乌藤等。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录完后由另外两名研究者进行核对。
1.5 数据分析
通过平台“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板块进行数据挖掘,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13],关联规则分析时将支持度个数设为40,置信度为0.6,聚类分析时将相关度和惩罚度分别设为8 和7,可得到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及核心组合、新方组合等。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206 首处方涉及193 味中药,使用频次≥40 共有20 味中药,见表1。将以下20 味中药按照《中药学》的药物分类分为9 类,药物类别及频次,见表2。
表1 使用频次≥40 的药物(次)
表2 使用频次≥40 的中药类别及频次
2.2 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药物四气以寒、平、温为主,五味中甘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归经主要以心、肝、脾经用药为主,见表3。
表3 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
得到12 组常用药物组合,包含了11 味中药,即龙骨、牡蛎、酸枣仁、远志、茯苓、首乌藤、柴胡、甘草、白芍、茯神、合欢皮,见表4。在此基础上挖掘药物间的关联性得到10 条规则,见表5,进行网络展示见图1。
图1 药物间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
表4 处方中出现频次≥40的药物组合(次)
表5 处方中药物间的关联规则
2.4 基于熵聚类研究方剂组方规律
通过平台“新方分析”板块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含3 味药的核心组合37 个,在此基础上点击“提取组合”,得到16 个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见表6;进一步聚类得到8 个新方组合,见表7。
表6 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3 讨论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因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比较难治,易发展成慢性失眠。慢性失眠还常见于各种疾病中,加之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常用镇静催眠药,虽起效快,但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疗效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反而出现下降趋势[14-15]。因此,需要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在治疗慢性失眠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故得到广泛失眠患者的青睐[16]。本研究通过收集前人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从药物频次分析得出中药治疗慢性失眠以安神类药物为主,辅以补气、补血、清热、化痰、疏肝、开窍等药物,从而得知慢性失眠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气虚、血虚、阴虚导致心神失养,实为肝郁、痰热扰乱心神,且虚、火、痰、热相互兼夹,互为影响,构成了现代慢性失眠的基本病理因素。其中,酸枣仁使用频次最高,药理研究发现,酸枣仁皂苷是酸枣仁有效的镇静成分,通过延长慢波睡眠的深睡眠期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失眠[17-18],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抑郁等作用[19-20]。远志可宁心安神,常与石菖蒲配伍,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远志中的皂苷类可通过缩短睡眠潜伏期和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来增强戊巴比妥诱导的镇静催眠作用[21]。茯苓可健脾宁心,研究发现茯苓多糖能有效抑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延长小鼠麻醉时间,从而起到镇静作用[22]。
药性方面以寒性药物应用最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寒性药中含有某些卤素、盐类或金属元素,这些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静、抑制的作用[23]。药味以甘味居多,甘入脾,能补、和、缓,使气血生化有源,濡养心脉而安神。归经以心肝为主,肝火旺盛和心神不宁时,可疏肝宁心以安神,心主神,肝藏魂,心肝血气充足则心神得养,肝魂得藏[24]。
基于关联规则得到12 组常用药物组合,涉及11 味中药,即龙骨、牡蛎、酸枣仁、远志、茯苓、首乌藤、柴胡、甘草、白芍、茯神、合欢皮,这些中药具有镇静、安神、宁心、养心、疏肝、解郁等功效。其中,以龙骨、牡蛎组合应用最多,是治疗慢性失眠的经验对药,合用重镇安神效果更显著[25]。
通过熵聚类方法提取出16 个核心组合和8 个新处方。新方1 是温胆汤加减,用于胆郁痰扰之不寐;新方2 由四逆散加减,用于肝郁气滞、肝脾失调之不寐;新方3 和7 由八珍汤加减,具有补气养血安神作用,用于气血不足之不寐;新方4 是天麻钩藤饮加减,用于肝阳上亢之不寐;新方5 由归脾汤加减,用于心脾两虚之不寐;新方6 由六味地黄汤加减,具有滋阴补肾之功,用于心肾阴虚之不寐;新方8 具有疏肝健脾、燥湿化痰、宁心安神之功,用于肝郁脾虚之不寐。这些新方有待临床进一步检验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分析可知,慢性失眠的病理因素多以虚、火、痰、热为主,治疗多用安神类药物结合辨证佐加补虚、清热、化痰、理气类等中药,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由于本研究是基于已发表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结果也需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