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研究

2022-12-25耿红卫

关键词:阶段作文语文

耿红卫,吴 曼

(1.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2.禹州市高级中学,河南 禹州,461670)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历程离不开语文教育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大致为:1949-1958年新中国初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教育经验进行语文教育的初步改革与探索。1958-1978年教育批判与检讨时期,加上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语文教育在曲折中前行。1978-199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文教育迈入研究、革新、试验的健康发展轨道。2000年以来语文教育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语文教育进入创新阶段[1](P8)。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本文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演进轨迹进行新的划分。1949-1958年为写作教学的探索改革阶段,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写作教学从封建社会的藩篱中跳出,迈出探索与改革的第一步。1958-1978年属于写作教学的曲折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受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写作教学遭受挫折,但1963年5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建立了写作教学的基本框架,曲折中略有发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写作教学进入稳定健康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写作教学开始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种改革与创新实验层出不穷,写作教学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本文基于教学大纲(后改称课程标准)和高考作文分析视角,具体探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四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我国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一、探索改革阶段(1949-1958年)

(一)探索改革阶段的时代背景

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探索与改革,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新中国初期政治环境尚不稳定,而教育承担了部分政治教化的任务,所以写作教学的政治倾向比较严重。同时,由于我国与苏联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向苏联模式看齐。在此背景下,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逐步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必读书。他的课堂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成为各科教学的基本模式。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的,与此同时也实行了汉语和文学的分科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关于“文”与“道”的关系争论不断,这也是语文领域最为热点的话题,写作教学更是离不开此方面话题的探讨。而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探索改革阶段的写作教学主要倾向于“重道轻文”。“道”侧重的是思想与价值观,“文”侧重的是语言学习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2](P62)。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为了巩固政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语文教育便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教育意义,通过语文学习,教导青年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树立为祖国奋斗的理想。1956年颁布的《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也明确指出中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感,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3](P73)教学大纲把政治方向列为第一目标,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高中写作教学难免不受政治思想的左右,不仅如此,为政治服务的倾向也突出体现在高考作文中。时至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草拟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虽未正式发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写作教学的发展。

(二)探索改革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特点

1.基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对社会主义的教育模式探索才刚刚起步,在继承民国时期写作教学的经验并结合苏联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学校的写作教学从基础性的写作开始。其训练序列一般为,先记叙文、再说明文、后议论文,应用文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而高中阶段则是对这一序列的反复、深化。这一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相对简单,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勇敢、谦虚、质朴的品格。不强调文采而是思想端正,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即可。高考作文体裁也大多为基础性的直接命题类记叙文,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特点,旨在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几篇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的母亲》等[4](P45)。从以上题目中可以看出,高考作文体裁比较单一、主题明确,注重的是学生写作基础能力的培养。

2.政治性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呈现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和排挤。同时,也有少量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和间谍的伺机破坏。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语文教育承担了许多政治教化的任务,高考作文也紧随政治形式,体现出政治性特点。比如,1951年的《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2年的《记一件新人新事》和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倾向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见闻感想与歌颂。而1952年的《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3年的《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和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体现出紧随时代的特点,作文中掺杂对政治的看法。在价值观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主要强调个人的“小我”在社会主义集体“大我”的影响下如何被感染和成长。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常常被上成政治课,写作教学中也体现着明显的政治倾向。

3.实用性

1957年颁布的《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有与文学课和汉语课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符合年龄特征的作文教材。同时,对作文教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深入观察,有重点且具有逻辑地表达出来”[5](P445-446)。由此可见,该大纲强调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处理日常生活,侧重语文的实用功能以用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也侧重于记叙文和应用文体,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记叙文和应用文的教学则是有一定套路的,写好开头与结尾让人眼前一亮。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因此,作文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学素养的熏陶,更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觉悟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主要讲授实用类文体以培养学生实用性的写作技能。

(三)探索改革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经验教训

结合探索改革阶段写作教学的时代背景与高考作文情况,我们发现尤其是实施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以后,写作教学几乎找不到回家的路。写作教学既没有单独的训练教材,也没有独立的写作体系,既不能完全跟着文学教学走,又不能完全跟着汉语教学走,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作文命题单一且缺乏新意。作文题目尽管兼顾了基础性和实用性,但大多都为政治问题,由于题目过于宏大与学生生活经历和情感相距较远,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极易陷入空话、套话中,很难发挥作文的表情达意作用。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对日常写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样的作文题目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歌颂和弘扬,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极其缺乏思辨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高中写作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政治价值取向有其时代因素,但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学生写作中最大的问题便是空话、套话,僵硬死板,这个写作顽疾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们。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一)曲折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1958年“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各行各业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以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都遭受影响和干扰。这种“左倾”思想对语文教育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又红又专走向“大跃进”的浮夸风政治旋涡。上海市某中学语文教研组曾有这样的报道“在课程进行了三周时,我们已教作文十次”;南京市有几所学校总结的学生写作指标甚至达到几万篇[4](P45)。而这样的互相欺骗现象在当时比较普遍。1962年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国家经济再次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高中写作教学也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教育不被尊重,高考被迫停止,高中写作教学也形同虚设,优秀读物被称为“毒草”。学生无法从阅读中吸取写作经验,写大字报成了潮流,写作教学步入低谷。“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发展进入正轨,随着1978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高考作文再次迈入健康发展轨道,成为语文卷分值最高的必考内容,进而发挥着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检验作用。基于这一阶段浮浮沉沉的坎坷政治环境,高中写作教学也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二)曲折发展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特点

这一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呈现出写作内容的政治性与文体的写实性并重的特点。1958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过于片面强调政治性、思想性,导致作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对过于追求写作的政治性有一定纠偏的作用,指出高中阶段:“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从字顺,用词确切。”[6](P417)但效果不够明显,从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即可看出。可以说,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高考作文题目紧跟政治事件,注重写实能力。比如,1958年作文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1959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5年直接就是《谈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政治倾向性依然是这一阶段高考作文的主要特点,与之前稍微不同的是命题形式紧跟时代热点,并非纯粹的记叙性描写。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全面拨乱反正。整个教育大环境开始有所宽松,语文教学改革之号角悄然吹起。就写作教学而言,1977年北京市刘朏朏、高原创建的“观察训练、分析训练、表达训练”的“三级训练”体系,因形式新颖,颇受欢迎,在全国陆续开设了2000多个中学作文教学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进一步解放,加上语文教学改革的掀起,使写作教学的政治束缚有所松动。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之后,国家层面上开始注重作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对作文主题要求“观点鲜明,中心明确”,内容要求“充实、具体”,结构方面也确立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的标准。高考作文逐渐回归到文章考察的本质上来,写作教学既注重文章写作基础知识教学也注意写作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三)曲折发展阶段的写作教学经验教训

这一阶段的写作教学总体来说进步不大,政治话题依旧是写作主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中写作教学被纳入“革命大批判”的轨道,教学内容要求紧紧围绕阶级斗争来选材。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发展较为曲折,与之前相比,政治话题与时代紧密相连这是可取之处。十一届三中全会伊始是写作教学重大转型的过渡时期,之后写作教学迎来春天,转向作文基础知识教学,开始注重文章本身。汲取前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写实能力,开始考察学生的实证性思维。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整体还未摆脱过去的影响,在作文题材方面仍未摆脱纪实和叙述的模式。一些教学理论初步形成,但是一些写作教学理论形成之初缺乏实践经验,容易陷入纯理论的旋涡。虽然学生掌握了文章基础知识,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却未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这一阶段更多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写作研究被正式关注,刘朏朏、高原的“三级训练”体系建构即是明证。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8-2000年)

(一)健康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环境日趋宽松,各行各业出现蓬勃生机。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语文教学也进行了审视与反思。事实再一次证明,政治要指导语文教学但不能代替语文教学,语文课有自己的独特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各科共有的任务,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不是至上任务。顺应这一时代背景,写作开始淡化政治,关注个人,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大趋势,也为高中写作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要求。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崭新阶段,《决定》指出要抛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符的旧教育思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中与社会建设发展相脱离的内容,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才的需要制定教学内容”[7](P3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教育类文件的颁布使高中写作教学得到了松绑,回归文章教学的本质,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健康发展阶段的高中作文教学特点

1.科学性

这一阶段各种关于写作教学的理论百花齐放,比较知名的有凌焕新的《写作技法》、李振起的《文章写作技法》、常青创立的“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欧阳代娜的“三阶段”作文教学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训练体系”、钱梦龙的“读写结合”写作训练体系、中央教科所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体系、扬州师范学院的“三线并行”写作训练体系,等等[8](P200)。写作教学不再是政治课,真正回归到文章教学的轨道上。首先,在高考作文文体上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其次,作文题目开始注重学生情感,符合学生写作心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并不断改进。第三,出题方式也更加科学,多以材料作文为主,增强内容的思辨性以拉开差距。第四,写作教学理论不断用于教学实践以增强写作教学的科学性。比如,郑尚洲在《“四定六步”作文教学法初探》中提出了序列作文教学理论,用序列化的方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的方法对学生写作进行阶段性训练,层层深入,使写作教学更加科学化[9]。杨初春自1984年以来,历经十年作文教学改革,创立了“快速作文教学法”,明确了“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5个步骤,提出了“写作周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4种写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效率。

2.标准性

1978年制定、198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高中生写作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6](P459)。与以往大纲相比,此大纲更为明确具体,为高中写作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而科学的作文训练方法也使写作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1988年,国家教委提出“编审分开”“一纲多本”的政策,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写作教材,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分编型课本《作文·汉语》,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写作》等,中学作文教材有交叉训练体系、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知识—能力训练体系等[8](P198)。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实施写作教学的主要参照标准。由此,高中写作教学开始注重文章结构训练以及文体技法的准确性。在写作文之前要首先确定文体,然后才可以列出合适的文体结构。对于文章结构训练,教师常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通过不同文章的对比得出不同文体的结构标准,通过范文模仿进行写作训练。然而这一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即学生文章千篇一律,“假、大、空”的新式“八股文”开始盛行。

3.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写作教学方式按阶段进行,形成一个连贯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写作教学的普遍方式是将写作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写作、完善,每个阶段任务不同。准备阶段主要是进行审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之后寻找写作素材。写作阶段则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包括列提纲、组织语言材料、详略分布。完善阶段主要是进行文章语句的修改和内容的增删。教师针对不同阶段进行重点教学,使写作教学呈现出分阶段进行的特点。这种三段论式的教学方式,将写作内容也分为了三段——开头、高潮和结尾,完全是应试写作方式。这种将写作步骤清晰划分的方法,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也束缚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

(三)健康发展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开始解放思想,写作教学也逐步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关于写作教学理论,流派纷呈,讨论热度空前高涨。然而,重理论轻实际操作,以写作知识和概念为要求来写作,将焦点集中在应试教学上,过于被高考束缚,脱离了文章写作表情达意的本质,并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10](P132)。公式化的教学理论将写作看作如数学般的理性行为,忽视了写作主体的感性认识,只见“文”而不见“人”。这种写作教学理念在当今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深刻影响,20世纪末期,有学者提出写作主体论的思想,写作教学开始关注学生,但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不够全面和深入。总之,这一阶段的写作教学发展势头良好,理论尚需完善。

四、创新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一)创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整个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同时也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党的十六大特别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科学合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来编订课本,有规律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界的学术思想呈现出新的姿态,写作教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而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则是“人”。写作教学开始转向曾经被忽视的“人文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拉开了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的序幕。随着第八轮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逐渐由工具理性恢复到价值理性,注重对于人的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成为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新课改明确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抛弃了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以一种对话的形式进行讨论。在这样新型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写作教学在保留部分传统教学方式之外,更加注重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高中写作教学走向了创新发展之路。

(二)创新发展阶段的高中写作教学特点

1.人文性

21世纪以来,写作教学在注重实用的基础上开始培养学生有个性地进行创造,突破过去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强调个体的真情实感。改革开放至21世纪前的写作教学虽然跳出了政治教育的怪圈,但是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作文技巧训练,也是我国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秉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而以人为本的写作教学理念在技巧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本身,注重情感道德熏陶和文化修养[11](P4)。2003年高中语文课标强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其实,从高考作文命题中也能发现这一趋向,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为《心灵的选择》(全国卷),2004年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2008年为《不要轻易说“不”》(广东卷),2009年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卷),2015年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北京卷),2018年为“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北京卷)。高考作文这一变化也促进写作教学转向人文性。同时,评分制的作文评价方式在日常写作教学中逐渐被淘汰,多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2.思辨性

2003年高中语文课标多处强调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比如:“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等等。另外,从高考作文命题的角度看,往往是材料式,同一篇材料有多个不同的立意视角,不同于过去的一味“戴高帽”,题目多是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本人自我的思索,便于不同的学生能解读出不同的主题、内蕴,没有固定的套路和答案。比如,2018年全国二卷材料作文:“‘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写作来考察学生的基本判断和逻辑思辨能力,很显然思想空洞格式化的作文必然得不到高分。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材料时更多的是对话式引导,而不是既定结论的强加[12]。在不跑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实事,关心生活,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独立的思想。

3.实践性

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写作需要具有实践性,目的是为了用于生活[13](P78)。2017年高中语文课标强调“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14](P26)。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真切的感情体验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人文性注重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而写作教学的实践性则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也并非漫无目的随意而为,实践活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前经过精心的策划与考察,保障学生安全。既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又利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三)创新发展阶段的写作教学经验教训

21世纪高中写作教学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过于关注国家政治转变为关注“人”,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写作教学实践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前提下,更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给予学生自由,发展个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性,然而有些作文题目和材料却脱离了高中生应有的情感认知,强加给他们一些成人的感情。比如,2003年的作文材料为“就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关系”为话题,哲学性太强,成人都无法思考清楚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下手?

五、对当今高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高中写作教学发展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尚未跟上时代脚步的不足。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中写作教学的发展历程,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本文从学生写作、阅读写作一体化、多元评价及提升教师素质几个方面,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做出一个新的思考与定位。

(一)鼓励学生自由写作

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落实一直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必须不断地逼迫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班级内实施素质教育,甚至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很多学校因为害怕承担安全责任取消了春游,但是研学旅行确实是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班级内开展相关活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有准备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恐惧的分数压力,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不以某些“标准”来量化作文的评分,可以有许多种评阅作文的方式。例如,针对作文的遣词造句专门进行评价修改,对于作文的思想内容专门进行探讨,不设定所谓的主题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也不是一两位教师能够改变的,但是教育观念可以由一位教师影响一群学生、一批家长。一点一滴的改变逐渐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二)将写作融入课堂

将写作教学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要跳出只有课外阅读才是积累阅读量的传统认知,一定的课外阅读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平时的课内教读文章也是对于写作素材以及能力的积累。平时的阅读课可以和写作课融合,教师在进行教读文章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手法的分析,趁着学生正沉浸在真切的阅读感悟时点燃其写作的欲望。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学生抱怨课业繁重没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又将写作教学渗透到了文章教学之中,节省了师生双方的时间。比如,高中课文《项链》佛来思节夫人告诉马蒂尔德项链是假的,全文到此结束。这篇课文除了对比手法的使用外,还大量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为了训练这一知识点,教师在此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马蒂尔德展开想象,想象后来的结果会怎样?用白描的手法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写出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学生也从中体悟到写作的乐趣。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探索,总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

(三)实施多元化评价

在课堂练笔中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期之初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每次讲评的点之间要有关联[15](P9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评价方式就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通过对终结性的结论(如成绩)进行评价,产生结论过程就会添加许多主观臆测,因此在使用这些结论时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这既不符合科学评价标准,有“一刀切”之嫌,又违背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日常课堂练笔中需要改变评价方法,采用鼓励性教学原则,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只指出文章的优点以及缺点并给出修改意见[16](P211)。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平衡评价体系。定性评价要多关注学生在写作中的表达而不是最终呈现出的表现结果,同时评价语言要有正面的鼓励性,客观全面地指出其表现的优缺点,并指出改正方向。定量评价则侧重于学生掌握了什么,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定量评价从学生个体出发,以每个学生自己为标准,对比之前的作品进行定级。学习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新的教学评价方式要追求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强调评价对教学的鼓励和促进作用[17](P3)。另外,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思想空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最佳立意不是尚方宝剑,让写作真正做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不应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走上职业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对于写作教学,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身思维高度从而提升学生文章立意的高度。有研究发现语文教师经常阅读的是教参,甚至离开教参无法上课,究其原因还是文学底蕴贫乏[18](P3)。当然也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语文教学思维定式的禁锢所致。特别是对于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的教师,更应该以史为鉴,多阅读相关文献和作品提升理论知识,向其他优秀前辈取经获取实践经验。对于已经走上教师岗位却并不具备充足专业知识的语文教师来说,不断地学习是充实自身知识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教师自己的文章都写得让人难以直视,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写出好文章?面对写作教辅上那些所谓的技巧也不过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那么首先自己也要会写文章。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笔耕不辍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心得与技巧。此外,要打破传统的语文知识观,不只是做一名讲师型教师,新型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文化视野要广泛,文化基础要深厚。既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他们所涉猎的新知识或许比教师更加广泛,因此,语文教师更需要具备文理百科知识,在人类历史的优秀成果中沉淀自己,并与时俱进,勇于接受与学科有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唯有此,才能用丰厚的学养从事好高中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素养。

猜你喜欢

阶段作文语文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