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建设”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人才培养体系及其路径探索

2022-12-25刘祖军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财务

刘祖军

前言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四新建设”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要适应技术更新大浪潮与数字时代大变革,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理论边界,勇于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运用、学科资源整合优化,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四新建设”指引下,“新文科建设宣言”、“卓越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等重大举措的实施,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由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由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并注重探索学科专业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和新实践。财务管理专业1998年设置独立本科后,成为文科类招生的热门专业,更因其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而受到地方本科院校的青睐,办学院校日益增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是,面临新环境与新形势,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人才培养没做出积极改变,传统模式培养的财务人才“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明显,人才质量已不能适应“四新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对财务人才质量的新需求,构建财务人才培养新体系,拓展财务人才培养新路径成为必然选择。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传统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把自己视为理论知识的主动输出者,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采用灌输式理论知识传授模式与“一卷定乾坤”的学业考核方式培养学生,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没有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没有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创造意识等个性化素质培养,违背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务人才的专业教育目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已远不能适应数字经济、智能社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同时,“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政教学理念也没有在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大部分专业老师还是就专业论专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很好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没能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缺乏专业学习的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意识。

2.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不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其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其人才目标不能过于“好高”追求培养企业高级财务主管与科研院所业务骨干,又不能“就低”培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般财务人员,而要培养本科底蕴+应用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立“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区域人才需求。但是,传统财务人才培养目标或是过于重视理论探索与科学研究,或是过于重视实践简单应用,没有很好结合“应用型”本科职责使命与“地方高校”定位特色精准定位,严重影响人才规格与质量。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等各类知识,要求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一定要全面且具有针对性。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上,大多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进行课程编排,虽然具有系统性的优点,但由于层级划分不明确导致各层级之间课程多有重复现象;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课程多有重复,区别不大,缺少课程的财务专业特色;缺少财务大数据、财务共享、业财融合、Python应用等适应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交叉融合课程设计,不利于培养需求适应性人才。课程结构上,公共基础课占比过高,严重挤压专业基础课与核心专业课学时与学分,不利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多,实习、实践、实验的“三实”课程比例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4.师资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教师是财务管理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财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财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学科交融、新的知识需求、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财务类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转型于原专科与高职院校,教师以教学为主,整体理论知识陈旧,授课内容跟不上知识更新,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缺乏指导学生从事财会模拟实践的真实性、权威性,难以胜任“四新建设”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教师对财务大数据、财务共享等交叉融合课程更是束手无策。

5.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评教”或“评课”,是对“教”的评价,其评价指标一般包含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主要是针对教师“教”的行为设定的评价指标,而少有与学生学习行为相关的评价指标。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如评价对象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片面,过度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采用期末统一考试加日常出勤与作业方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教师教学水平,忽视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育人效果评价。

二、构建财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1.新人才培养理念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要具备思政育人教学理念,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实现教学思政目标作为重点,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遵规守法、求实创新的高尚品德,形成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根本,以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成果、契合就业需求为导向”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以研导学、以赛促学、以奖励学、以证引学”方式,实现诚信为核、素质为重、技能为纲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财务人才培养。

2.新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人才培养是以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规定的教学课程为基础,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开展理论知识灌注式教学,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思政”、“重传统知识,轻新兴技术”等显著弊端。确立本科底蕴+应用特色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新目标,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新理念、新课程、新师资、新评价的人才质量培养模式,探索以学科需要向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变、师资队伍由纯粹理论教学型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型改变、以“学业成绩”为中心向“社会需求”为主的人才观转变,重构教学育人新模式。

3.新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及市场对人才质量需求特征,遵循OBE教学理念及通识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应用并重、相关专业交叉与融合原则,构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学科基础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改项目与专业研讨,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相关课程的重复及与会计专业课程的雷同,合理进行课程设计,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设计“大智移物云”技术环境下共享财务、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等实务型课程实践,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等协同育人实践体系,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课程结构,以达到“财务理论-财务实践-财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4.新师资队伍结构

通过“内培、外引、合作”三个渠道改变师资结构,其中,内培最关键。通过奖教激励与压力传导机制,打破部分专业教师“躺平”思维,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主动性,鼓励教师到各类企事业单位挂职、进修锻炼,提升实践教学与创新创造能力。其次,引进高质量人才。通常当前本科院校引进专业人才都有博士学历要求。但是,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引进要充分考虑专业特征,每年全国对口专业的博士供给数量有限,可考虑适当降低要求,但要重点考核引进人才的财务实务能力与实践经验。同时,即使是博士人才引进,也不能走向只管科学研究,不管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歪路”,要重点考虑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实践实验能力、与合作企业沟通交流技能等基本素质。最后,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用,引企业导师入校,形成校内教师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实践指导的格局,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本校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认知提升。

5.新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根本,数据为依托”的财务管理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对象上,打破“以教师为核心”的一元主体地位,形成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上,克服唯分数、唯作业、唯出勤现象,构建包括思政教育、理论学习、实验实践、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在内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指标;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卷定乾坤”弊端,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方法,对试卷、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实际赋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写作能力、创新创造水平等进行定性评判,通过科学确定不同指标权重评价学生综合素养。

三、实现新财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以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新型财务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之一是实施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注重财务基本理论知识与投融资实务技能培养的同时,充分挖掘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汇于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世界观、“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终身学习、自我管理”的人生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

2.以课堂融合促进协同育人

课堂融合是指通过课堂前线上学习、课堂中线下学习、课堂后线上巩固等一系列学习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演练与社会接轨,提升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开展“多堂融合”协同育人,采用雨课堂、中国慕课等智慧教学方案,运用BOPPPS(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课程总结)教学模式与PBL(情景教学)、TBL(小组合作学习)、C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连接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极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教学中,可对《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管理会计》等理论性、实践性都较高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线上预习——课堂学习——线下复习——第二课堂实训”模式开展教学,实现纵向学习、横向递进、夯实基础、拓展专业。

3.以专业融合促进协同育人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其他专业联系紧密,存在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金融学、管理学等不同专业间的共建课程,需要密切配合,应促进专业间合作,建立面向共建专业的课程组,共商课程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要求,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需要其他专业教师给予支持,需要专业融合。“四新建设”背景下,学生们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与编写、数据挖掘、处理等信息技术,需要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SPSS数据分析处理、Python教程等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校内外信息科学类专业的支持与融合。

4.以校企合作促进协同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兼具财务理论知识、财务管理技能、财务创新技术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必选途径。以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确保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协同育人;以教育与产业融合促进人才需求各方信息互联、需求互通、责任共担,确保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建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商议培养方案、共同使用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生、共同培训教学师资、共同完善育人制度等方式实现深度融合,培养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适应新业态与新领域、具备新素养与新格局的新型财务人才。

5.以部门合作促进协同育人

新评价体系应通过学校、学院、专业三级协作,具有全过程、多层级、双功能特征的,实现“点(课程教学评价)-线(专业教学评估)-面(学校教学状态评估)”分工与整合的统一系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应该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建立一套适应于学校发展定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性文件精神与学院制度规定框架下,结合本专业特征,改变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内容,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财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