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自然”,共话儿童经验生长
——探析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探索与运用
2022-12-24孙丽娜
文 孙丽娜
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之材。在课程游戏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园充分利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资源创设环境、生成游戏、实施课程,使之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保障,促进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支持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经验并获得发展。
一、基于儿童视角,复盘自然资源
幼儿园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风儿赛跑,听鸟儿歌唱;在草地上翻滚,在树林里捉迷藏;挖个地洞烤红薯,搭个小锅炒小菜;地瓜茎变成耳环、项链……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魅力,是幼儿向往的“童话世界”,在幼儿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中提出:“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以为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
为了让幼儿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载体,让幼儿与自然对话、与游戏交融,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探究“自然观察‘九宫格’”,带领幼儿一起搜索,将可以利用的资源罗列出来,绘制资源地图。
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沙石泥土、瓜果蔬菜、昆虫等,都成为幼儿的探索对象。在梳理幼儿园园内自然资源的同时,大自然中的阳光雨露、风雨雷电、露珠薄雾等自然现象,也被幼儿关注。他们看蚂蚁搬家、赏花开花落,在与自然的积极互动中,直接感知自然的多姿多彩,体验自然的千变万化。此外,每个地域都有特色人文景观,如我园周边的平湖湿地公园、水果采摘园等。这样的社区资源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拓展的幼儿探索空间。
我园还借助自然资源图鉴的制作方式,认真梳理园内外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和儿童经验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丰富的联系,形成更系统、全面的资源网络。
自然观察“九宫格”
二、联结儿童经验,审议资源价值
自然资源价值审议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深入挖掘自然资源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审议,把握好课程活动的走向。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园通过三级审议机制,预设较为完整的自然资源脉络,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幼儿开启探秘之旅。各班先进行班级一级审议,教师倾听、观察幼儿,合理甄别与有效判断:是否是多数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是否能引起多数幼儿的共鸣?是否有探究价值?在质疑与研判的基础上,我园从幼儿的经验、幼儿的问题、幼儿的兴趣点、可能的发展中,找寻感兴趣的自然资源预设主题;二级审议切实关注课程的适宜性、可行性和自然资源的特殊性等问题,由年级组长组织教师实施,将自然资源放置在课程背景下审议,如一种自然资源适合投放在哪个年龄班、什么时候投放、可以投放多长时间、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何种工具等;三级审议是在班级审议和年级组审议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阶段园级审议,采用各年级组轮流审议的方式。
教师以自然资源为支架,预设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微课程框架,如小班《走进秋天叶儿飘》、中班《种子的秘密》、大班《神奇的沙水》等微课程。通过三级审议机制,教师从多个角度对预设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课程目标可行性、幼儿发展可能性、幼儿经验可视性、课程评价多元性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预设灵动有趣、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与自然资源积极互动,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
三、呼应儿童学习,改造自然资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人应该具备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及探索能力,这会使人在生存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上具有绝对优势,对自然界的探索也会使儿童具有强烈的自然情感关怀和敏锐观察能力。”我园围墙边有较多高大的树木,但是花卉很少,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不欠缺。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构建让幼儿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自然游戏环境,让自然资源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能量场”?为此,教师带领幼儿在园所中寻找每一处可利用的资源。
大班教师率先带领幼儿开展园内树木调查,幼儿为园内的每棵树木都制作了二维码身份证,如广玉兰、樱花树、橘子树、香樟树等。从树木的名称辨识、科普常识的了解,到录制解说的小视频,再到为树木挂牌,班级的认领养护,幼儿请教了有经验的花木负责人,在实践中收获颇丰。当幼儿具备一定的经验后,教师进行小组分工,对园内低矮的花卉植物挂牌、看护,使得前期的经验得以有效迁移。在园内自然资源探寻之旅中,幼儿整合了认知、科学、表达、合作、情感等一系列自主体验。
除此之外,教师还带领幼儿在有限的空间寻找、拓展种植看护场所。幼儿园有不少废弃角落,如户外操场周边的景观小角落、沙池旁落寞的植物角、入园附近电箱处的水泥地、食堂后走廊处的墙角等。这些地方如何改造?
带着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幼儿观察、认领、改造。小班选择根茎叶特征直观、易观察的蔬果种植类,中、大班选择适宜观察、生长周期稍长的植物。在小景观设计中,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利用废旧物品搭建景观角,配以童趣可爱的“涂鸦”。每天,幼儿总喜欢在这些小景观旁驻足、流连、观察、比较、浇水、捉虫、测量、记录、写生。
园内自然资源的改造,是幼儿认识自然的一扇窗,是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小乐园”,能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起源,关注植物生长变化,在观察、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快乐,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对幼儿有益的经验。
四、唤醒儿童成长,妙用自然资源
教师只有支持幼儿拿资源“做事”,才有可能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做事”会给幼儿带来挑战、惊喜、满足、失落等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巧妙借助自然资源,鼓励和引导幼儿多动手动脑,为幼儿创造“做事”的机会。面对这个资源可以做什么、这个资源怎么玩之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摸索和尝试。例如,在采摘橘子的活动中,幼儿对“一棵橘子树的产量是多少”“每个橘子一样重吗”“一棵橘子树上结的橘子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我园支持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和技能。
在探究“橘子树的产量有多少”活动中,幼儿以表格中的一个格子代表一棵树,在表格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学习用尺子在与数字刻度相对应的第一格上用横线标注,写上相应的数字,由小伙伴在横线下面的格子里涂上颜色的方式,尝试学习做统计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10个一组计数,让幼儿感受将10个橘子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中进一步熟悉数字的固定顺序。又如,在“每个橘子一样重吗”活动中,幼儿自行尝试给5个大小明显不同的橘子标上序号,先用手掂,将序号1~5从重到轻的顺序分别贴在石榴上,两两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先用目测的方法进行猜测和排序,再在天平验证的过程中,感受橘子的大小和轻重,知道了1号橘子最重、最大,5号橘子最轻、最小。
在“橘子丰收啦”活动中,教师梳理整个课程的关键经验结构图。结构图可以清晰地表明,课程指向幼儿的能力发展是哪些、通过哪些方式开展、幼儿是运用了哪些方法、获得了哪些相关经验,等等。其间,幼儿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在活动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回归生活,能以数学的方法和思维,通过分类、统计、测量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生动、完整地呈现了幼儿建构经验的历程,实现了自然资源开发向幼儿有益经验建构的转变。
大自然与幼儿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链条关系。正如爱默生所说:“培养一个好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在自然中成长”。今后,我园将继续探寻更广阔的自然资源,充分挖掘自然资源蕴藏的智慧和活力,更系统更有序地利用好自然资源,以此不断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创新幼儿的学习模式、引导幼儿体验不同的学习和游戏方式,努力让幼儿园课程更接地气、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自然”真正还给幼儿,促使幼儿在与自然的有效互动中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