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价: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以“池中之水”微项目活动为例
2022-12-24文张雨
文 张 雨
微项目活动是基于幼儿立场,着重解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并以系列活动形式开展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幼儿科学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还要关注幼儿的科学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本文以“池中之水”微项目活动为例,探寻通过有效评价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一、目标指引,聚焦核心素养
微项目活动是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的,但活动过程中必定渗透着一定的活动目标。项目化活动应当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活动评价应当聚焦幼儿的核心素养,由此来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和评价手段。
案例:餐后散步时,幼儿发现不同场景下池水的颜色是有差别的。池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为了解决关于池水颜色的分歧,幼儿分别从平静状态下和搅拌浑浊状态下取出两瓶池水。通过近距离观察,幼儿发现平静状态下取出的池水是黄绿色的,水中有少许青苔和颗粒物;而浑浊状态下取出的池水则呈现灰褐色,水中有大量颗粒物;午睡起床后,幼儿再次观察两瓶采样池水,发现除了瓶子底部的沉淀物外,池水的颜色但是淡绿色的。到底发生了什么?围绕这一观察结果,幼儿的讨论更激烈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应该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班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同时,幼儿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答案。通过日常观察,幼儿发现不同状态下池水的颜色是不同的,围绕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这是幼儿自然的观察活动。在活动后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针对幼儿的细致观察做出评价。例如,“你的眼睛很尖,发现了池水颜色的不一样。”“你观察得非常仔细,池水里漂浮的东西也看到了。”……有了目标的指引,评价就有了方向,幼儿的观察活动就有了重点。
二、立足于儿童,明确评价立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幼儿及其家长都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主体评价的价值与作用。”美国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微项目活动中,活动主体多为教师和幼儿,评价主体亦然,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因此,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基于幼儿的立场进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体验、情感和能力。
案例:幼儿探究池水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时,通过观察图片和回忆,了解到池水在冬天会结冰,而其他季节则不会。池水由水变冰、由冰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我借助《小水滴的旅行》绘本,为幼儿答疑解惑。通过故事情境,幼儿感知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水—水蒸气—雨—雪花。在区域活动中,我提供了冰块、常温水和密封的热水,让幼儿接触水的三种状态。有了冷与热、软与硬的触感,幼儿对水的状态有了进一步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生活中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烧开的水上面会有水蒸气,冰箱里的水会结冰……活动中,我针对幼儿的发现进行了有效评价。
活动涉及水汽化、液化、冷凝等知识,对中班幼儿来说,这些内容是无法理解的。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我认为,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和存在才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双手感受,获得了对水“三态”变化的认识。
三、方式多样,开展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活动的特点、教师评价的能力、活动评价的主体及对象、评价中预期达到的目标等。班级微项目活动根据评价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幼儿评价、家长评价;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可以采用照片记录、视频分享、画图表述、实验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可以采用鼓励式评价、引导式评价、质疑式评价、肯定评价等。
案例:幼儿自发探究池水什么时候变多、什么时候变少时,教师可以在倾听幼儿的讨论后,肯定幼儿积极思考的态度,同时采用引导式评价,如水池里是否藏着其他秘密、池塘里的水量与天气是否有关系等。当幼儿说出“船都会漂在水面上”时,教师不妨进行质疑式评价:所有船都浮在水面上吗?不同材料制成的船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有的船潜在水底?教师的评价除了面向全体幼儿,也应当关注个别幼儿的发现。例如,在活动分享环节中,幼儿的声音太小使得大家听不清分享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评价“大家很期待听到你的分享,声音再大一点好吗?”这样,既关注了个体评价,又潜移默化地引发全体幼儿关注。
教师要全面评价幼儿的技能操作情况、情感性和社会性,切勿片面看待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将幼儿的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切勿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教育评价不仅是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还要促进幼儿在评价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