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思考

2022-12-24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基因组学青藏高原种群

魏辅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之际,很荣幸受邀为《兽类学报》组织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60 周年纪念专刊”撰文,谈谈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未来思考。

西高所自建所以来,在老一辈科学家如夏武平和王祖望等先生的倡导下,立足青藏高原,面向国家需求,围绕高原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动物分类与区系、生态与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原创性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动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尽管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已取得重要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坚持高原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环境变化已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其栖息环境受损、分布区退缩和种群数量减少,给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应针对高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建立长期的定位观测研究台站,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平台、红外感应相机、声谱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结合实地调查,开展高原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和个体的精准监测与识别;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明确人类的生产生活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阐明青藏高原日益增加的人兽冲突发生的过程与机制;评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种群及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二、利用多学科交叉及宏微观结合的技术与方法开展整合生物学研究。围绕野生动物高原适应与保护等问题,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围绕珍稀濒危旗舰物种,利用卫星定位项圈跟踪技术在个体水平上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阐明其行为特征,揭示其对栖息环境的适应策略;加强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在高原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方面的应用,从机制上揭示高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针对野生动物难以观测的特征,可加强DNA 条形码(如环境DNA,动物粪便DNA 等)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应用,深入研究物种分布、种群动态、遗传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探讨高原动物的共存机制与演化潜力;利用宏基因组学和病毒组学等技术方法,开展高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重点关注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病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威胁,同时加强鼠疫等人畜共患病研究,探讨疫病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控策略。

三、进一步加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青藏高原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对我国生态安全战略至关重要;同时,高原环境条件又较为艰苦,给野生动物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应加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形成和稳定一批有潜力、有干劲的青年人才队伍,围绕区域和国家需求,立足青藏高原,推进青藏高原野生动保护生物学研究迈向新台阶,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基因组学青藏高原种群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化肥减施对热带地区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山西在谷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草基因组学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现状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