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传统藤编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2022-12-24郑小利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3期
关键词:藤编陕南汉中

李 果 郑小利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藤编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的保护利用及合理开发既可以传承弘扬传统藤编技艺,又可以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现探讨对陕南藤编技艺的保护,对陕南藤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今后陕南藤编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藤编技艺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藤编技艺及工艺品作为我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地区人文特色、生活习俗、艺术涵养、材料、科技的具体表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本课题围绕陕南传统藤编技艺的保护与创新应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

藤编的发展现状

藤编的历史

藤编技艺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最古老的手工艺活动之一。编织是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草编、藤编、棕编、柳编、麻编等六大类。随着近代生产生活的日渐丰富,编织品的样式开始逐步增多,出现了桌椅、茶几、沙发、床柜等家居生活用品,并由此衍生出灯罩、镜框、果盘、花篮等装饰性用品。

我国藤编类手工艺产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器物上印有大量的编织类纹理,从半坡陶片的编织纹理来推断,陕西的编织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当地野生的藤条制作质朴实用的生活家居以及生产工具,如藤篮、藤筐等;到了秦汉、三国时期,藤编制品除了用于生产生活外,还被制作成治水工具和战斗时用的铠甲战衣;唐朝时,人们会用野鹿藤编织成帘幕,还会编织出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可见当时藤编工艺的精细。

藤编的风格体系

我国藤编产业的发展主要在广西、广东、四川、海南、湖南、浙江、云南、陕西等地。《陕西工艺美术史》记载,在清代初期,陕西民间的藤编作坊有着良好的发展,从事藤编类手工技艺的匠人众多。当时的藤编技艺主要从四川、湖北等地传入,再由当地匠人结合特有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行改良创新。陕西的藤编技艺主要以地处陕南秦岭、巴山山脉环绕的汉中和安康两地为主。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地区气候温润、潮湿多雨、山高林密,非常适合藤本类植物的生长,这样的生物资源条件为陕南区域的藤编类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陕南藤编的主要产区及目前生存现状

陕南藤编的主要产区集中在秦巴山区地带,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南郑藤编、汉阴藤编以及岚皋藤编三大主要产区,在这三大产区的发展中,又以南郑藤编最具规模与代表性。

南郑藤编主要在陕西汉中南郑区的黄官镇,这里也是著名的藤编之乡。这里的藤编产业遍布每一个家庭,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着从事藤编或棕编的习惯,并在当地建有“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大型藤编厂也有三家,产品除了传统的老式藤椅之外,现已发展出旅游纪念品、生活装饰品等上千个种类。目前的汉中南郑区,在当地文旅部门与藤编公司的合作下成立南郑区藤编专业合作社,通过当地藤编公司与合作社、生产实践基地、当地贫困户的组合形式,将手工艺项目转化为当地农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特色项目,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但通过调研发现,虽然从当地藤编产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益来看,其目前已经在当地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也能够为当地脱贫助力,但是产品整体在设计规划领域还有所欠缺,缺乏创新。目前所生产的产品在功能实用性上已形成固定形式,但还缺少艺术审美,导致产品迭代缓慢。此外,合作经营形式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老一辈传统匠人墨守陈规,习惯性地接受编织固有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愿花费时间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所以当地的藤编类产品在种类以及艺术性创新上发展较为缓慢,这是当地藤编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陕南藤编技艺的艺术特征

藤编产品以其独有的“原始质感”和“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韵味。它不像现代工业产品所表现出的那种“冷冰冰”的工业制作,藤编产品以其特有的原汁原味、自然的结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光泽、肌理上,都与当下的审美相契合,这也正是藤编产品的魅力所在。

材料特征

藤编的原材料并不只有一种,它包括了众多的藤本类植物,目前陕南地区主要采用大青藤、葛藤、过山藤等作为原材料,这类藤本类植物多生长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带,在高山密林、岩边土角都能发现其踪影。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自东南亚等地的大型黄藤成为藤编产品的首选材料。藤编材料大多是将原藤经过简单的蒸煮工艺,在色彩上呈现出原始的淡黄色或米白色,但也有将其漂白为牙白色,或因产品需求上色为棕色。

造型特征

藤条柔韧具有弹性且中间多孔,经过高温蒸煮后,可以制成各种造型样式,因而藤编产品具有轻便、舒适、易于制作的特点。由于藤条的特性,藤编产品结构和比例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弹性调整,这一点是其他大多数材料所不具备的。这可以使制作的产品造型更加实用、美观、立体感强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产品特征

藤编类产品主要分为中大型家居立体产品与小型平面花纹装饰产品,有编织、穿花、立体造型等多种形式。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藤编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家具和生活用具,其衍生出许多生活装饰类用品,这些产品都具有轻便、耐用的基本特质,而且还保留着透气、弹性的原材料特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藤编产品也由基本的家具和生产用具向美观的生活装饰艺术用品转变。陕南藤编近几年处于稳步发展中,销售情况也在稳步上升。

以陕西汉中为例,对藤编行业的调研结果

笔者在项目考察期间,对汉中地区,尤其是汉中南郑区的藤编行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汉中的藤编产业主要集中在南郑区黄官镇,这一地区从企业到农户,都致力于传承弘扬藤编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黄官镇的大型藤编企业有三家,通过这三家大型企业牵头成立的合作社能够带动两千户村民从事藤编类相关产业,藤编技艺传承人达到一千人以上。

汉中藤编在陕南的成果

汉中藤编是陕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2015年,“汉中藤编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汉中藤编”获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并建立“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个别企业公司产品也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汉中南郑区的藤编制品不但经营状况良好,生产销售稳定,还通过合作、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周边地区的藤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共赢。

汉中藤编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具有环保绿色材质的产品也愈发重视。近年来,藤编类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汉中藤编发展至今,在家具生活产品上更新较为缓慢,许多产品样式与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相差无异。其在产品迭代上出现明显的劣势。当然,这也是许多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普遍现状。

汉中藤编面临的问题

汉中藤编这一充满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制作与生产中都有着自身独有的魅力,但也面临着许多“非遗”类手工技艺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汉中藤编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这些传统制作技法不失传,并将这一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其次,汉中藤编如何在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更新,更好地呈现产品的艺术性及其种类的丰富性,这也是汉中藤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关乎着汉中藤编今后的发展。

汉中藤编的创新

要想发展,先求创新。这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藤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作为我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和谐统一共存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地区人文、习俗、艺术、材料和科技的具体表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必须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将汉中藤编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市场创新

汉中藤编作为当地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以及传统家具,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市场。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市场要求下,汉中藤编这种具有质朴特征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功能创新

在传统观念中,藤编制品的许多产品都是为农耕活动而产生。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许多手工技艺产品失去了它原本的用途,被迫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失去了实用功能的产品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旅游纪念品或文创产品。比如以前农村生活中常见的藤编簸箕、背篓等劳作用具,经过艺术化、小型化的处理便可以成为纪念品。这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创产业市场、刺激旅游消费,也是对汉中藤编技艺的一种创新与宣传。

编织工艺创新

首先可以将传统工艺技艺与科技相结合。在传统纯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引进提高其精度的机器,在机器的帮助下,对藤条进行精细加工。

其次可以在材料上进行创新。对藤条进行色彩变化,并结合平面设计要素,针对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客户要求定制专属编织图案,用不同色彩的藤条编织出丰富的图案,增加造型上的变化。

再次是技法的创新。在编织技法上推陈出新,通过与老一代技艺精湛的传统匠人的沟通,结合现代流行趋势的设计理念,研究开发新的编织技法,这也是创新的关键。

最后是推广宣传方式的创新。可以试点复苏“集市”,在当地开发特色乡村集市,让人们回归质朴生活的同时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人气;还可以与当地文创产业相结合,定期举办特色集市活动,增强当地特色旅游软实力,形成特色集市产业链。

校企合作形式的创新

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展现高校与藤编企业的特色,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高校可派遣设计专业教师到当地藤编企业进行审美设计指导,对藤编产品的艺术感与设计感进行前期把控。同时,高校也可以将“汉中藤编”非遗技艺引入校园,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非遗传统技艺,提高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参与产品的前期设计,运用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开发设计出新的藤编产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将研学、乡村旅游、非遗手工技艺工坊等创新模式与当地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当地形成以“汉中藤编”为纽带的特色旅游、研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陕南藤编技艺作为当地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的象征。陕南藤编技艺极具文化艺术内涵,对社会文化研究与陕南人文特征的研究与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陕南藤编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陕西南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也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陕南藤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民俗研究价值,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创新再设计”的传统藤编手工艺产品为载体,通过融合地方扶贫、乡村展示、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使该地区优秀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下来、亮出来、活起来”。

猜你喜欢

藤编陕南汉中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学藤编
“植”入藤艺,拥抱自然
尴尬的陕南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党建地图·陕南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