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视角让班级规划“接地气”
2022-12-24刘海英
刘 海 英
(敦煌市北街小学,甘肃 酒泉 736200)
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班级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应该以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让全体班级成员有较强的光荣感和归属感,而这离不开清晰、透明和理想的班级愿景规划与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因为人文生态而打开的班级规划发展的版图愈广阔,愈能发现最棒的自己,愈能朝着理想的自己不断前行。学校和班主任,应该不仅仅从学业提高和考入理想学校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技能与品性、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跟着走”和“自己走”等方面进行班级规划,为班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和精细化改革之路开辟先河。
一、时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模式”[1]——一切以班主任为中心,班长、小组长、课代表等严格执行,体现了广泛的部门化特点,因而显示出诸多弊病。
1.短视化现象
悉心观察,我们发现部分班级几乎没有发展规划,缺乏发展理念——班集体没有“辉煌的未来”,没有为之奋斗的愿景目标。部分班级即便偶有规划,也呈现出短视化特征——只有一学期甚至半学期的规划,很少有两到三年的发展规划,没有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规划之区分;一些班级制定的班规只执行半月便作废了;一些班级的规章制度每学期都变,针对个别学生而变来变去,难有长久而积极的力量。“粗糙的制度带来粗糙的管理”,短视的理念带来的也只能是暂时的利益。
2.应试化特征
当下部分班级规划只有“物化”目标和应试化目标,没有精神滋养和品性锻造目标。比如,一定要在平行班级的学科成绩考试中名列前茅,一定要在运动会上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一定要在各种技能技法评比中“榜上有名”……可以发现,所有的规划都在围绕“应试化”所达到的要求而设计,唯独没有品德与精神追求方面的规划。显然,这样的班级规划与发展得不偿失,只激励了那些尖子生和特长生,而与大多数普通学生和学困生关系甚微,起不到应有的激励、督促和引领作用。
3.集中化倾向
班级规划一旦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一旦被绝对的权威与话语权所制约,班级发展便会呈现“命令式、控制性和机械化”为特征的集中化倾向,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民主。悉心观察,我们甚少见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班规的制定,至于班规等的修改与落实等更是与学生无缘,班级事务的决策与实施也缺乏“分权化”特征的民主管理,缺乏“共同体”力量的支撑与制约。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遏制,积极性遭到扼杀,创造性被泯灭,班集体的活力不足与僵硬死板也便成为必然与常态。
二、班级规划与发展“接地气”的路径及策略
理想的班级规划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有一套完整而长远的管理措施,能够形成深入人心的班规班风,形成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等。好的班级规划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假大空”,而应该是紧扣班级实际与学生实情而做出的正确选择。高效的班级规划应该基于生活教育视角,应该“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基于学生、基于“生活即教育”[2],扎根于学生,广泛反映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意愿,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接地气”的班级能够“凝聚人心、纯化品性、厚植道德”。班主任应该有长远、理想的规划与发展,真正做到“心中有蓝图,脚下有干劲”。
1.以“接地气”的管理团队促全体发展
班级管理不能被权威与话语权所制约,以“低集权化”为特征的班级规划就成为打造理想班集体的必然选择。所谓“低集权化”就是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话语权拥有者,班干部、小组长、学生全员都能参与班级管理,都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提出建议,都能对班规等进行平等讨论和争辩,最后达成富有建设性的共识,而这恰恰是“接地气”的有力体现。“接地气”的管理团队主要从全员参与、团队建设与个体互动三个方面运行。比如就全员参与而言,可以开展班级议事会实践活动,就班级三年规划中的班风、班训、校歌等的制定提前告知学生,并据此在班级议事会中勇于献计献策,敢于畅所欲言。就团队建设而言,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多个小团队,包括自主学习团队、自主管理团队和解决问题团队,随时发挥团队的合力。这些团队本身具有发展性,以便适应自身的可塑性和实践发展的可变性。就个体互动而言,可以组成互助小组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比如可以组建一个“勤学好问”小组,去找有资格有能力帮助学生的“小老师”,以此促进全面而个性地发展。以上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都与大多数学生密切相关,都在更细微的层面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为班级的愿景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学生也就发生了最接地气的成长。
2.以“接地气”的管理措施促良好班风
班级管理、规划与发展中,班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良好的班风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于不经意间强化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和归属感。良好班风的形成过程也应该“接地气”,由分散到凝聚的过程中也应该强调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学习的安全感。其中,就教师而言,应该注重“民主”二字——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不仅仅关注学习,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双方之间有“私谊”,愿意敞开心胸与学生共同制订美好愿景,共同成长,一起走进美好的人生之旅。就学生而言,能够由“他律”到“自律”,让“他”化身“我”,让道德成长的力量不是源自于外部的强硬而是源自于内心的自觉。比如,“厚德、博学、勤思、笃行”这样的班风既立足于学生的“智”,又发轫于学生的“德”,真正接地气,为学生打下品德、健康和学习的种子。如何厚德、如何博学、如何勤思、如何笃行,不是由教师强迫,而是源自于学生的内心。如某个学生家庭贫穷,没法博览群书,无法做到“博学”,此时就需要“官帮兵”“兵帮兵”等方式,从捐书到共读,从“一对一”到“多帮一”,实现读书资源的共享和班集体力量的凝聚,真正实现“博学”这个班风的落地生根。如此,由内到外,由理论口号到现实生活,发生华丽的转身,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以最真的行动演绎班级宏伟蓝图。
3.以“接地气”的班级文化促个性成长
班级文化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助推器”[3],班级文化必须具有发展远景,而不是暂时的竞争计划。面对小学生这样一群鲜活、复杂、多元的生命个体,班级规划与发展应该创新,应该基于生活教育以“接地气”的班级文化促个性成长。
(1)注重墙饰文化,凸显个性成长。班级规划与发展中,墙饰文化的形成与隐性教育功能不可或缺。一墙一壁皆可以无痕育人,一字一画皆可以无声浸润。墙饰文化中既有长久的、不轻易更改的一部分;也有随时更换更新而不断凸显成长轨迹的一部分。变或不变皆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渗透、激励和浸润作用。比如,墙壁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一个“不能怀远”,从反面强调了班级规划与发展中的精神追求,亦强调了个人在品性方面的追求与目标。“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个“不能博见”,亦从反面强调了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才能的重要性。除了这些意蕴十足的口号,班主任不妨在班级的左右墙壁上开辟“我能行”“环保之星”“我是卫生小标兵”“小小书法家”等版块,尽力凸显生活教育;在教室后面墙上开设“成长树”专栏、“学习成果大比拼”等舞台,合适的地方悬挂班名、班训、班歌等。这样的墙饰文化无声地激励着学生向着心中的目标和班级的规划前行。
(2)注重经典滋养,凸显以文化人。“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灵魂所在”[4],必须具有“优秀、经典、传承”之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具备上述优势,应该被纳入班级规划与发展之中。比如,第一年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部分经典词句,第二年进行读书心得前提下的经典诵读比赛,第三年结合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以文化人方面的现实印证。如此,优秀经典文化的传承有了方向,有了坡度,有了后续力。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接地气呢?一是变死记硬背为情境育人,比如经典词句的变读为“唱”,经典故事方面介入角色表演;二是变纸质阅读为立体呈现,不妨把相关的优秀经典文化做成“微视频”或“美文”,配以合适的音乐和动画背景发布在钉钉或微信家长群,让优秀文化养分和正效应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三是变内涵理解为以文化人,不妨通过深入生活跟踪、访问、调查等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与学生的成长进行生活方面的印证,在看似无痕却改变很多的地方进行总结和涵泳,在真正凸显以文化人的细微处加以弘扬,让经典文化滋养成为班级规划与发展中的“重头戏”。
(3)注重班规文化,凸显制度育人。“接地气”的班规不是仅仅悬挂在墙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班规的落实效应来看,能否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能否成为学校生活中“接地气”的一部分,关键就在于其制定过程是否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是否契合学生的道德生成实际和班级发展实情,以此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班上新转来一名学生,“一定要说普通话”对他就是不合适的,与生活教育的理念相悖。于是,班规基于生活实情可以调整成为必然,基于童心、童趣和童性而进行修订也成为必然。班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不是100%复制“小学生守则”,而是基于生活有所创新。比如,之所以“不能把手机或者儿童通话手表带到教室”作为一条班规,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别学生把此类电子产品带到班级,引起不良效仿等消极影响。学生提出建设性的班规后,不是立即予以采纳,而是让全体学生讨论、辩论、提出支持性或反对性的建议,最终通过举手或签名进行表决。
好的教育应该“让儿童找到生长点”[5]。这样的“生长点”就存在于班级土壤中,发轫于班级、成长于班级、福泽于班级。班级规划与发展应该基于生活视角而做到真正“接地气”,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实际,让道德生成自然而然,让班级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班级规划成为全体学生努力的明灯,让班级发展的足音与学生成长的足音声声合拍。班级规划既要“快”也要“慢”。所谓“快”,一方面是指班主任要尽快知晓自己所带班级的整体情况、人员构成、学习倾向、天分基础等,以便尽快为规划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关乎班级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的提升也要快,不能滞后,“团结与向上”“责任与利他”“分享与协作”“环保与国家认同感”等一定要早早播散在学生心间,一定要尽早把班级规划渗透在日常教育中。所谓“慢”,是指不要急于给班级规划“画句号”——不能一开始就认为这个班级不能成为优秀班集体而“轻易放弃”。开始重在“规划认知”,中间重在“规划探索”,后期重在“规划调整”。作为班主任,应该是班级规划与发展的总设计师,从高处立意,从细节把握,从长远出发,真心实意为学生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谋划,切切实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照亮学生前方的路,促使全体学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大踏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