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浙江居民出游安全感现状的实证研究
2022-12-24杨珺妍张安民通讯作者杜瑶瑶
杨珺妍 张安民(通讯作者) 杜瑶瑶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人们的出游欲望逐渐恢复。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8.79亿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课题组预测,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9.15亿人次,比2020年有较大增长。然而,不时出现的新冠疫情爆发事件,使当前居民的出游安全感不同于非疫情时期,游客出现了“过度恐惧”“掉以轻心”“恍惚不定”“麻痹侥幸”等矛盾心理,因此在疫情常态化下,非常有必要建立居民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基于此,本文试图利用浙江居民实地调研的数据详细考察疫情常态化下居民出游安全感的状况,为合理引导居民安全出游提供适当建议。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网络和实地问卷调研获取数据。网络问卷方面,通过问卷星等发放电子版问卷,做网上问卷调查。实地问卷调研方面,则是先招募调研人员,对其进行调研培训,考核合格后,根据调研人员的籍贯,委托他们在节假日、周末等返回家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收集时间为2021年5—11月,回收网络调研问卷819份,其中有效问卷502份,有效回收率61.294%;实地发放调研问卷483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75.776%,两者合计回收有效问卷868份,平均有效回收率66.667%。
1.2 研究方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疫情常态化下浙江居民出游安全感的指标体系。借鉴邹永广(2015)[1],杨钦钦、谢朝武(2019)[2]等的旅游安全感量表,结合新冠疫情情境,编制疫情常态化下浙江居民出游安全感调查问卷。出游安全感调查内容包括21个条目,每个条目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进行赋值,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分别赋值为1~5分,得分越高表示居民越认同该说法。采用SPSS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浙江居民出游安全感的状况进行刻画;利用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出游安全感的差异性。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共868人,性别上女性稍多于男性,女性514人,占59.2%;男性354人,占40.8%。年龄上,以45岁以下的群体为主,其中18~25岁的有280人,占32.258%;26~35岁的有242人,占27.880%;36~45岁的有156人,占17.972%,46~55岁的有97人,占11.175%;56~65岁的有69人,占7.949%;66岁及以上的有24人,占2.765%。学历方面,以专科学历人群为主,其中初中及以下有152人,占17.512%;高中/中专有176人,占20.276%;高职/大专有334人,占38.479%;本科有178人,占20.507%;研究生及以上28人,占3.226%。家庭收入方面,呈“V字形”分布,其中3500元及以下有196人,占22.6%;3501~5500元有184人,占21.2%;5501~7000元有124人,占14.3%;7001~8500元有78人,占9.0%;8501~10000元有80人,占9.2%;10001元以上有206人,占23.7%。出游方式方面,自驾游占绝对优势,有750人,占86.4%;跟团游有118人,占13.6%。出游伴侣方面,跟家人出游的有388人,占44.7%;跟朋友或同事出游的有348人,占40.1%;独自出游的有58人,占6.7%;选择其他出游伴侣的有74人,占8.5%。
2.2 居民出游安全感状况
对居民出游安全感条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结果显示:KMO值为0.970,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28883.667,p<0.000,表示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3],6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7.452%(见表1)。
由表1的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因子1特征值为3.462,方差贡献率为16.486%。在旅游地安全总体状况较好、旅游地安全氛围很好、当前国内出游安全度很高、当前国外出游安全度很高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居民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安全情况的感知,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总体感知。因子2特征值为2.890,方差贡献率为13.762%。在出游交通设施状况安全、道路环境安全、出行中司机的驾驶技能高3个指标上因子载荷较大,主要体现的是居民对交通安全状况的感知,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交通安全感。因子3特征值为2.695,方差贡献率为12.833%。在就餐场所安全、饮食卫生、餐饮员工的个人卫生较好3个指标上因子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居民对餐饮安全状况的关注,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餐饮安全感。因子4特征值为2.484,方差贡献率为11.829%。在住宿便捷、住宿场所的安保状况较好、客房卫生较好3个指标上因子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的居民对住宿安全状况的关注,因此将因子4命名为住宿安全感。因子5特征值为1.338,方差贡献率为6.371%。在景区等旅游企业疫情防控较好、景区治安较好、景区安全设施配备较好、景区员工服务操作安全度高、景区安全标识布局合理5个指标上因子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的居民对景区安全状况的关注,因此将因子5命名为景区安全感。因子6特征值为1.296,方差贡献率为6.171%。在旅游商品质量较高、旅游商品价格合理、旅游购物没有强买强卖3个指标上因子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的居民对旅游商品安全状况的关注,因此将因子6命名为商品安全感。
本文从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商品安全感6个方面刻画疫情常态化下居民出游安全感的样态。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5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表示程度较低,2.5~3.4表示程度中等,3.5~5表示程度较高[4-6]。研究发现,浙江居民在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商品安全感方面平均值分别为3.969、3.748、3.856、3.828、3.776、3.933,处于3~5分,表明浙江居民出游安全感处于较高水平。
2.3 居民出游安全感的差异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不同性别居民出游安全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餐饮安全感(t(866)=4.741,p=0.035)、住宿安全感(t(866)=4.645,p=0.025)、景区安全感(t(866)=3.702,p=0.002)和商品安全感(t(866)=4.351,p=0.041)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理发现,不同出游方式(跟团游、自驾游)的居民,在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浙江居民,在总体感知(F(4,863)=5.47,p=0)、餐饮安全感(F(4,863)=2.429,p=0.046)、景区安全感(F(4,863)=2.506,p=0.041)和商品安全感(F(4,863)=8.135,p=0)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后续分析结果表明,就总体感知而言,具有高职/大专学历的居民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就餐饮安全感而言,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居民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就景区安全感而言,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居民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就商品安全感而言,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显著高于高中/中专和高职/大专学历的居民。
同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总体感知(F(5,862)=7.756,p=0)、交通安全感(F(5,862)=5.185,p=0)、餐饮安全感(F(5,862)=5.880,p=0)、住宿安全感(F(5,862)=5.822,p=0)、景区安全感(F(5,862)=3.936,p=0.002)和商品安全感(F(5,862)=6.715,p=0)方面都存在显著统计差异。不同家庭收入和出游伴侣的居民,在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3 结语
疫情常态化下,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旅游业发展扶持政策,提振游客的出游信心。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浙江省868位居民的调研数据,探讨了居民出游安全感的状况及其差异性,主要结论如下:
(1)疫情常态化下,居民出游安全感包括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商品安全感6个方面,其感知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总体感知、商品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交通安全感。
(2)男性和女性在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居民在总体感知、餐饮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都存在显著统计差异;不同家庭收入和出游伴侣的居民在总体感知、交通安全感、餐饮安全感、住宿安全感、景区安全感和商品安全感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