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双创教育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24杨扬,李新
杨 扬 , 李 新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计划,旨在重构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教育[1]。NEET是跨部门并专注于以项目为中心的综合学习,培养基本技能、知识和素质的发展计划,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与NEET相比,“新工科”更着重于学科的实践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因而注重“新工科”的建设,填补新经济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2]。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要能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需做到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协调与统一,以此高效地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准确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做出预判,引领未来的技术与产业[3]。
1 双创教育融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培养的重点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客”活动发展形成的一种教育方式[4]。创新创业综合项目旨在培养“创业者”意义上的创业能力,期望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做出决定和完成活动的能力,展示领导力,以不同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做事”的能力。将双创项目分配给善于探索新领域的学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培养管理任务的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工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他们理论知识薄弱,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生疏,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高校应当发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立足时代要求与自身发展,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创新,在奋斗中开拓,从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有效加速高校创新创业组织建设,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以此适应“互联网+”的需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势态。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范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但由于师资配置、教法设计和教育内容等诸多因素,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还未能充分渗透创业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学生创业就业。此种将双创教育多层面、多维度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双创教育与实践的脱节,使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实现新的融合,从而培育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进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统一。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与专业实践相关的特定环境中应用技术知识,双创实践还需要应用横向能力,例如:自主性、在跨学科团队中的领导力或与他人的互动性等。采用双创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知识融合。将创新创业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新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积极融入新经济常态的主要途径[5]。因此,将创新创业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双创教育体系专业化与系统化发展,进而落实以创新带动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经济增长、以创业带动社会群体就业的迫切需求下的重要任务。
2 双创教育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双创课程体系设置不够规范,缺乏全局性
课程设置影响教学效果的实施,目前部分地区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需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上,各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起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全日制教学规划,系统培养观念匮乏,只能通过单独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此类双创课程均为通识类选修课程,独立分散,缺乏专业的双创知识体系与培训课程结构,致使学生无法广泛深入地了解与学习双创知识,专业素养难以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在制定课程时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规划,大多为借鉴搬运相关经验,而自身的课程研究与创新基础薄弱,无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规划。此外,课程体系应为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融合,然而当前理论课与实践课却处于不平衡发展之中,大多数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操作仍需进一步的加强与拓展。同时,各学科的渗透不足、融合受阻,这也使双创课程体系的建设面临较大困境,进而影响创新发展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2 双创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成果孵化率低
在实际中推动构建双创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发展的关键所在。双创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深度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意识,还可以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但当前双创实践平台科技成果孵化不充足,这已成为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仅限于第二课堂的体验式培训水平,如创新创业竞赛和实习,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支持。好的创新创业性项目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双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但无法起到孵化助推器的作用[6]。另一方面,双创原创项目最终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力量维系,其中包括学校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支撑。然而部分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形成多方联动建设的孵化平台机制,导致学生优秀双创项目缺乏坚实基础,最终成果转化困难,一些好的项目在推向市场之前也仅仅流于形式。
2.3 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双创意识不足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人们的思想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十分容易影响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使他们在就业创业道路上误入歧途。大众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创业个性的人才,培育在校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能力[7]。双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的基础是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然而作为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推动者的高校辅导员,却很少参与到创新和创业教育中来。他们应当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作为目标,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缺少优质量的双创师资,双创师资不足
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包括高校辅导员、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和校外导师。据调查,我国高校全职创业教师数量少,学历高,职称低。双创教师队伍主要由青年教师、硕士学位教师和中低级职称教师组成。全职教师较少,以兼职“大众创业和创新”教师为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比,双创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显著不足[8]。虽然这几种类型的双创教师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就业创业经验,但他们缺乏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对技术前沿的把握。双创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因而缺少实践经验与创新方法,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与创业导向。所以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在创新创业相关竞赛中提供专业知识指导。
3 双创教育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策略
3.1 建设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培养计划应完善双创实践课程和素质发展课程的培养方式,并且应向全校开放双创教育课程,培养所有教师的双创意识。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培养计划应制定全校选修课和限选课,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混合教学[9]。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室,还要将目光看向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真实体验第二课程,通过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此外,在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时应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经济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优质资源课,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资源,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渠道,这样学生才更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双创事业。
3.2 加强双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平台的支持,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创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10]。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构建双创教育的教学实践平台。积极采取投资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措施,通过组织优化、专职人员安排等方式,细致化落实各项配套服务,同时大力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投入足够资金促成计算机培训平台的落成。此外,借鉴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宝贵经验,运用成果转化的一站式的安排,如融资、咨询、引企入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除了增强基地建设之外,还需要平台主动和校外进行对接,从而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融合应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积极寻找项目达成的必然要求,包括经费支持、社会关系,结合学生的创新成果和社会资源,加速项目的孵化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了解当地政策变化,宣扬地方产业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3.3 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双创导师要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般渗透至每个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习惯。在进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时,教师应协助其了解双创和社会进步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创业观,同时融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创业项目和创业目标与“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当着监督人的作用,应该把思政元素作为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沟通的切入点,把创业创新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内容的讲解中。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时,还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告知学生创业项目中的错误倾向和不合理想法[11],认真负责地回复学生的来信,从多种角度认识学生,对他们的优势加以鼓励并对弱势进行指点。
3.4 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能局限于常规教学方法,要以多样化的方式与创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发展[12]。首先,在教学中要采取师生互动、双向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反向课堂等多种授课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学生的双创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筛选业绩突出且年纪轻的双创教师进行储备培训,培训方式和内容要多元化和系统化。大力支持教师和学生报名各地创新创业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并从“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选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优秀综合素质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双创教师团队,学科交叉互补、发挥各自特长,弥补单兵能力缺口[13]。最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将校外实践和校内理论相融合,实行校地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
3.5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双创学院美好蓝图
建立独立的双创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开展双创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对该学院实行全面负责和整合。创新创业学院主要关注学校双创教育的完整规划和实施,引领和指导学生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在创业实践方面,可以采取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建设双创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组织创新创业协会等措施,加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教学团队上,双创学院应主动整合全校资源,从各二级学院选派教师开展进修培训,实现经验的互享与交流[14]。此外,独立的双创学院要注重利用社会资源,留出对应职位,与高校、企业、政府开展教学合作,构建纵横有道、内外相长的机构组织。
4 结束语
双创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双创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成效。此外,课题组仅站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科视角,没有研究其他学科在大众创新培训体系中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动员全社会把生产、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同参与不仅是进一步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培育主体效能的重要推手,更是大力实现与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将双创培育研究主体由校园内延伸至校园外,并且使其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是进行人才培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