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2022-12-24邓容南宁市睿达信内控咨询有限公司
邓容 南宁市睿达信内控咨询有限公司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内部的重要财富,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我国经济重新回到发展轨道,国有资产必须得到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六稳”和“六保”工作真正落实,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全方位加强管理国有资产的工作,切实保证我国资产安全,通过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动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一、内部控制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意义分析
(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以及有效使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重视国有资产,其原因是国有资产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物质基础。如果国有资产处于不安全状态,或者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都会受到消极影响。所以,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工作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强化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强化约束,构建出更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达成有效保护国有资产的目标。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性的同时,还应当保证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高效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将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和政府采购相关的管理工作有机融合,使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出国有资产具备的诸多效能。
(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自身的经济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内部控制的基础目标,就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现如今,在我国的国有资产政策方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具体管理自身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作为依据,制定自身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控制自身开展的对外投资活动,需要将自身正常运转以及各项事业发展作为前提,按照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通过审批程序确定对外投资活动。所以,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执行科学合理的程序,保证自身开展的经济活动在我国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并且符合有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从源头上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出现[1]。
(三)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同时防范风险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同时也监管各类社会事务,使用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仍旧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执行制度较弱、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甚至出现违法违纪事件,导致我国社会内部的公共利益被侵害,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执行力被削弱,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对于权力的有效制衡以及监督。制衡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合理运用内部控制相关方法以及原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融入制衡机制,能够有效强化内部监督工作,建设并且实施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关口前移”完成监督工作并且防范潜在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国有资产的原则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备的国有资产,其采购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与预算管理工作之间的关联。当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管理国有资产工作,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为相互独立,难以通过互联互通强化管理工作,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针对上述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开展内部控制的时候,坚持与预算管理工作互联互通的原则,从而使管理国有资产的工作通过内控得到优化。
其次,在以往管理国有资产的时候,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更重视实物相关的管理工作,忽视价值相关的管理工作,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长期“原地踏步”。事实上,价值管理在国有资产的内控管理之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既能够使管理效率提升,又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减少管理耗费的成本。所以,内控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实物和价值两方面的管理,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成效[2]。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妥善管理国有资产相关数据,专门制定了监管制度,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问题,例如内部审查工作缺乏严谨性和公平性等。不仅如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工作并未独立,负责监督的工作人员并未真正从自身的管理部门之中脱离,导致“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发生,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以及公平性。监督管理部门所开展的执行工作,缺乏应有的执行力度,无法使自身的职责发挥出来,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难以真正被监管。
(二)未合理配置已有资产
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扩大自身的资产规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新增了诸多工作内容,在管理国有资产的时候,也需要管理多种类型的国有资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仍旧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公共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采购资产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国有资产被大量浪费。资产采购的过程需要运用完善的配置标准,同时调查市场内部的产品,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上述两项工作,很可能出现重复购置资产现象,或者出现已购置资产不符合要求等问题[3]。
(三)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划分
日常开展的监管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但如果监管力度缺失,同时并未建设具体的责任机制,也并未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达成合作关系,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障碍。管理国有资产的工作人员,通常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行政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都是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往往不会产生清点和交接责任,从表面来看,行政科室辅助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工作,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无疑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造成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会根据原始凭证的内容,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和记账,行政部门则验收和清点所有国有资产,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处置环节,并未受到相关机制的制约,不相容岗位未能做到职责分离,极易出现国有资产账实不符难以发现、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脱离实际情况等现象,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上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国有资产也会大量流失。
(四)信息共享程度低且核算不及时
虽然在我国有着多种多样的国有资产类型,但是在观察其整体之后,不难发现,国有资产凌乱分布,并未真正集中,而且国有资产的变化难以控制,即使行政事业单位建设了内部控制制度,也无法完全控制所有国有资产的信息。在这一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在工作中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因此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政管理部门之间,经常发生信息无法共同使用的问题。在统计以及管理国有资产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全方位获得信息,会计核算即使获得结果,也难以保证其精准性。
(五)部分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较低
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得到重视,但是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并未得到提升,缺乏应有的内控管理意识以及监管意识,在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责任心。而且在正式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并未根据内控机制,对国有资产的风险进行评估,导致其中潜在的风险难以被发觉,甚至会产生新的风险,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4]。
在上述情况下,管理人员也没有真正了解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甚至存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情况,在分析资产的时候只进行表面分析,并未针对国有资产的现状开展深入分析工作,在自身未来发展方面,也没有清晰地进行职业定位。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因此在部分行政单位内部,频频出现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则性错误,导致国有资产的信息不慎外泄。
四、行政事业单位运用内部控制管理国有资产的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并强化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时候,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明确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更新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理念。不仅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发挥出内控的作用,将资产管理作为考核行政工作人员业绩的主要内容,建设专门的考核与评价制度,以此来调动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以及资产管理意识,进而在岗位内部尽职尽责地完成国有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建设更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
要想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获得更高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设系统化的、融入内部控制的监管制度,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能够高质量开展的基础。在采用强有力措施完善监管机制之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够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在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得到建设并完善之后,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利用相对应的信息化属性,对审计监督工作进行完善。
内部监督与评价机构应当针对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开展,保证监督管理工作全覆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真实可靠性。不仅如此,内部控制相关的评价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内控管理工作之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必须针对其内容,合理地设置评价标准,例如活动控制以及风险评估等,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深化开展,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获得规范化的、科学合理的流程指引。
(三)对资产管理方式进行优化
现如今,国有资产的数量以及类型不断增加,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沿用单一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在针对国有资产管理建设信息系统之后,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能够显著提升,并且在已有的结构上,建设更合理的管理内容,添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财务信息进行监督。
内部控制相关的评价管理工作,在资产管理内部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要想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管理顺利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各项控制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效交流等,促进内部控制工作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一个阶段的工作结束之后,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相关问题,并且将上述问题作为基础,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流程。
(四)构建业绩考核机制以及责任机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明确其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入手,提升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工作的成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建设资产绩效考核机制,帮助所有工作人员明确考核指标以及具体考核内容,建设相应的约束制度,控制管理人员在岗位内部的行为,能够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提升,避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原则性错误。
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建设绩效机制,同时保证绩效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公平与合理两方面内容,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应当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主动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强化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引导,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投入到管理工作之中。不仅如此,如果有管理人员的表现较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运用激励机制,体现出员工制度的公平性,同时激励其他员工,在单位内部树立榜样,同时构建出良性竞争氛围,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5]。
(五)运用网络化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共享
现代化、网络化的管理工作,在国有资产的内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来实现信息共享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大力开发和创新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研发适合自身管理国有资产工作的信息系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构建符合新时代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资产管理以及统计工作,所有部门也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取更多的、更准确的、更全面的国有资产信息。资产信息能够准确地出现在相关工作人员的视野中,各级主管也能够实时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实现内控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在我国经济领域内部占据的地位尤其重要,行政事业单位要想达成切实管理国有资产的目标,就必须运用内部控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体系进行完善,解决以往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浪费的问题产生,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在稳定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