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健教授从气机角度探讨功能性胃肠病

2022-12-23孙慧王浩悦秦怀怡王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2期
关键词:胃肠病运化肝气

孙慧,王浩悦,秦怀怡,王健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导师王健,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导,全国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继承人,2020年度太原市名中医工作室领衔人,山西白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对功能性胃肠病具有独特的诊疗思路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 是指腹部饱胀、腹部疼痛、恶心、烧心、嗳气、呕吐、反胃、腹泻、便秘等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1],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导师认为引发FGIDS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气”的运行失常。如《杂病源流犀烛》认为:胃痞,是脾胃系统的病变,本质是脾气亏虚、及其肝气郁滞,导致心下痞闷。老师认为脾虚和气滞是功能性胃肠病的致病关键,五脏之气运行失常皆可导致FGIDs,气的固摄、气化、推动功能下降,导致腑气不畅,肠道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和濡润,导致大肠传导功能降低。临床应根据FGIDS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调畅气机、恢复胃肠功能为治疗原则,多以攻补兼施为要。

1 气机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导师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源泉。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脾胃升降功能,张仲景创立了辛开苦降,寒热平调,调节中焦气机的半夏泻心汤。朱丹溪认为:脾脏具有乾健之运化,心肾相交有赖于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温病条辨》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2]。李东垣创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明方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进一步发展了气机升降理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凡醒胃必制肝”[3],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现代相关研究也证明了中医升降理论的应用价值。脾气升清则各脏腑气机升降有序。脾气充盈,升发得力,将水谷精微濡润周布全身,精血得以化生,使人气血充盈。章虚谷认为胃属阳,脾属阴,二者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而易生湿,胃主腐熟而易产热,故湿热之邪归根结底是由于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因此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尤为重要,可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升胃降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升清降浊以脾胃为主要脏腑,仍需结合肝胆、肺肾,使得升降协调,促使各脏腑气机条达。

2 在对气机理论的深刻理解上,导师进行辨证论治

2.1 健脾益气促气之生成

FGIDS首当以脾胃论治,脾胃功能失调引发气机的升降失常。李东垣强调“脾主五脏之气”,元气的产生全在于脾胃,所以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气虚者常以神疲乏力,面色黄,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主要表现。而脾胃气虚无以推动轮枢,气机升降失常,浊气难降,故可有脘腹痞满,浊气上泛,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泛吐清水,大便时溏时泻,或脘腹隐痛,缠绵不休,喜温喜按。脾胃功能的失常导致人体气机失调,使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故强调补气升阳,主要是调其升,升其清,导师常用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升提中气的补中益气汤。若胃院胀甚,可加厚朴、陈皮、麸炒枳实等以理气健脾;纳食不香者,可加炒麦芽、炒谷芽、焦六神曲等化食消积;若疼痛隐隐,可加桂枝、干姜等温中补虚止痛、散寒止痛;大便时稀,迁延难愈,加砂仁、薏苡仁等健脾除湿、渗湿止泻。即使补脾胃,不宜滋腻,以免滞其胃气。

2.2 疏肝理气助气之和畅

《证治汇补》曰:“暴怒伤肝,气逆而痞”[4]。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肝气调达,脾胃气机条达,疏肝利胆,促进饮食物的消化以及水谷精微的传导、运化、吸收。肝气失于条达,脾胃升降无序,肝脾俱病。现代社会各种压力引发人们思虑过度或暴怒伤肝,致使肝气不舒,积聚于胸中胁肋,气机失和引发胸痛、便秘、泄泻等;肝郁则易化火,肝气过旺,疏泄太过,耗伤人体津液,津液亏耗,FGIDS生。疏肝理气,肝气条达,腑气畅通,脾胃运化、大肠传导有力,FGIDS则自然痊愈。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影响脾胃,而致肝脾失和或肝胃失和,从而气滞。气血瘀滞而致胃脘疼痛,连及两胁,痛处不定;或见脘腹痞闷不舒,连及两胁,嗳气得舒;或见呃逆,胸胁胀满,或呼吸不畅,或恶心呕吐,脘闷纳少;或欲便不出,腹中痞满,便后不畅等,舌苔黄厚腻,脉弦,或苔白脉缓。气机阻滞可发生以下转化:一为气滞日久可兼有化热之象;二是长时间气滞可波及血分出现血瘀;三是气滞不行,水液难以正常运化,可出现痰饮、水湿征象。《景岳全书》指出:肝木克土,会导致脾脏受伤。肝强脾弱,肝郁脾虚,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功能性胃肠病病因不明却症状明显,易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等,故老师除补益脾胃外,疏肝亦为考虑之重点,常用小柴胡汤加减,并加用香附、乌药等疏肝行气之品。

2.3 祛湿化瘀助气之运行

气血充盈则血行流畅,气机阻滞则难以推动血行,使血流艰涩,运行迟缓,脉道瘀阻,血行瘀滞。气畅血行,方能有健康的生命活动。水湿内停,多伤脾胃;寒湿窃踞,湿浊阻滞,患者往往表现为胃脘部隐痛,尤其夜间加重,便溏身冷,舌质暗,舌下络脉曲张,甚至出现脾不统血而有黑便等。

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之郁而化热,而最终形成痰、湿、瘀、热。湿性粘腻,热、痰、湿、瘀相互影响。痰阻血脉,气机阻滞,血行艰难,痰瘀胶着,停滞于脏腑经络,使气血难以运行,精液难以输布。导师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脾胃升降,运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结合久病入络的理论,对于血瘀明显的加桃仁、五灵脂、丹参、红花等。若患者畏寒较重可加高良姜、香附、桂枝等温胃散寒,温中止痛;胃脘部胀满加莪术、佛手等行气除胀。

3 病案举隅

3.1 泄泻-脾胃虚弱

患者,男,52岁,2021年9月9日初诊。主因大便次数多、便稀7年余来诊。现症见:患者大便日行2-3次,为稀水便,偶尔腹胀,便后痛减,无便血、无恶心、反酸、嗳气,食欲好,口干、腹中畏冷、易感冒,颈部酸困,小便正常,眠可。腹部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舌暗淡苔白,脉沉弦。中医诊断为泄泻之脾胃虚弱证,西医为功能性腹泻。方药为:乌梅10g,太子参15g,黄连6g,葛根12g,薏苡仁30g,白芍12g,陈皮10g,秦皮10g,地榆30g,柴胡10g,茯苓15g,赤石脂10g,麸炒白术15g,防风10g。6剂。9月18日二诊:大便日行1-2次,质软,便前无明显腹胀,畏寒减轻, 颈项僵痛明显改善。嘱患者注意清淡饮食,少食生冷刺激食物,平日注意保暖健身,保持愉悦心情。

按语:本例患者反复发作腹泻10余年,腹部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功能性腹泻,据其舌脉,属于泄泻之脾胃虚弱、兼有湿热证,因此治宜补益脾胃,清利湿热。风、寒、暑、热之邪既可侵袭肺卫,影响全身气机、营卫,郁阻脾胃,又能从表入里,影响脾胃功能,亦可兼夹湿邪,损伤脾胃,使得运化不行、升降失制。以乌梅丸涩肠止泻,健脾和胃,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抗肿瘤、抗突变等功能。加黄连、薏苡仁清湿热,加秦皮、地榆清热收涩,加赤石脂收涩止痢,加防风、葛根以升举清阳,白芍以敛阴。

3.2 胃痞-肝郁气滞

患者,女,50岁,2021年8月14日初诊。诉受惊吓后出现上腹部、两胁肋部胀满4天,伴有全身乏力。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胃脘部胀满,嗳气频,饱食后明显,无反酸、心慌,有乏力感,纳可,睡眠一般,患者自诉周身畏寒。查体:精神一般,腹软,胃脘部压痛(-),心肺等未见明显异常。舌中有齿痕,苔薄白,脉沉。中医诊断为胃痞之肝郁气滞证,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胀。方药为:太子参15g,柴胡10g,姜半夏9g,黄芩10g,麸炒枳实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青皮10g,陈皮10g,木香10g,槟榔10g,高良姜10g,香附10g,荜茇10g,厚朴15g。坚持服药1周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嗳气少,明显感觉精力较之前充沛。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平日急躁易怒,如肝郁长期不得疏泄,或夹它邪,肝气横逆乘犯脾胃则损脾滞胃。胃气为肝气乘犯,气机失和,不得降泄则出现肝胃不和,其常见表现主要脘胁胀痛、嗳气等。治宜疏肝健脾、和中降逆。张景岳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5]导师在小柴胡汤组方基础上,加用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厚朴疏肝解郁,良姜、香附、荜茇温胃散寒,枳实可促进未蠕动及排空,为良好的促进胃肠动力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血通胀则痞满自除。

3.3 便秘-气滞湿热瘀血

患者,男,41岁,2021年7月31日初诊。自诉大便难、便干3年余,加重2月。刻下症见:脐周部胀满,无疼痛,无反酸、烧心、呕吐,大便干,便时难下,情绪不畅时尤其严重,3日一行,排气少,纳可,眠可,身体易受凉。期间服一些中药,仅仅一周或半月便秘有改善,后继续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舌有瘀点,脉沉弦滑。中医认为属便秘-气滞湿热瘀血证;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方药为:当归12g,桃仁10g,炒苦杏仁10g,陈皮10g,瓜蒌20g,麸炒枳实10g,槟榔10g,桂枝12g,赤芍12g,川芎10g,厚朴15g,甘草6g,蒲公英30g,黄芩10g,薏苡仁30g,红花10g。嘱患者服药一周后继续来调理,患者便秘状况明显改善,排气通畅。

按语:此病例为肝郁气滞与肠腑湿热瘀血同时出现,且肠腑湿热瘀血亦能导致肝郁气滞。故在治疗时既要疏肝行气,同时要注意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本患者情绪易激动,肝郁日久而化湿生热,气滞血瘀,导师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中桃仁、当归既可润肠,又可活血补血。加黄芩、薏苡仁、蒲公英祛除湿热,加陈皮、厚朴、枳实以行气,加瓜蒌以润肠通便。研究显示,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槟榔碱,可较好地促进胃肠运动,但应注意其高浓度时反可抑制肠道,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引起损伤,故用量不宜过大。

4 小结

本病属慢性病,导师在治疗用药时,注意过犹不及的“度”,注重保护胃气的重要性。在治疗FGIDS时,同时兼顾补气、行气、化瘀、祛湿,体现了“攻补兼施”的中医理念。以脾胃升降为核心,融会贯通,使脾胃升降有序。由于本病在病机上既属中期虚弱,清阳不升,又有外邪入侵,胃气难降,必须注意升降配合有序。王教授善用“补土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功能性胃肠病病因不明却症状明显,易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等,故除补益脾胃外,疏肝亦为重点。由于脾胃病大多有湿热内蕴,故可酌情予清热利湿之品,但需注意用量不宜过大,恐苦寒反伤脾胃。

猜你喜欢

胃肠病运化肝气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5月胃肠病预防须知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舒肝解郁胶囊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治疗价值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