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栏目的变化、特征及使用建议

2022-12-23王莙雁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内容新课标

◎王莙雁 裴 云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标志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课标的各个栏目都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内容”是新课标的主体部分,主要呈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课程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明确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结构、学段内容要求及各类主题教学安排等,教师据此能够确定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的尺度。本研究主要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栏目进行文本分析,考查其内容的变化及特征,并为教师使用“课程内容”提出建议。

一、“课程内容”的变化

(一)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新课标强调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发展素质教育。首先,“课程内容”坚持方向引领,突出政治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政治性放在首位。其次,“课程内容”坚持德育为先,强调课程的思想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提出要在多维共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最后,“课程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新课标“课程内容”融入了道德、法律、国情等内容,这些内容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夯实基础,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和社会担当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导向

新课标体现了国家意志以及国家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要求,是指导课程内容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课改新阶段在义务教育中面世的一门德育课程,是由原来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三门课程改革合并而形成的新课程。相比较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旧课标”)中“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遴选内容,新课标“课程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内容。一方面,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2]设计课程内容,强化了素养导向的学科内容观,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凝练了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核心素养体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3]。另一方面,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内容要求与核心素养培育相对应。具体的内容要求与核心素养培育是一对多的关系,并按照学生学段特征有机展开,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其他素养并育的内容观。如内容要求中“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4],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同时也包括了金融素养教育和劳动教育。

(三)优化教育主题的内容结构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按照教育主题进行分类,是对旧课标的完善和发展。旧课标“课程内容”主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围绕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不同维度以及学段展开设计,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和“我们的祖国”,《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结构以“我”为原点,不仅涉及“我与自我”“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和“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六个维度,还融入了生命安全与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法制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新课标“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了教育主题的内容结构,使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强化了不同层面的教育。

二、“课程内容”的特征

(一)立足时代性

新课标“课程内容”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要求。一方面,“课程内容”立足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突出对时政资源的运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新课标“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反映时代教育特征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精选和补充切合时代发展和适切学生成长的时政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切性。另一方面,新课标“课程内容”积极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课程内容”的修订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同时,严格落实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如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都在新课标“课程内容”有所体现。这使得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修订更具时代意义,更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把握整体性

新课标“课程内容”是对旧课标“课程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含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各学段内容呈现整体化的设计思路。各学段具体的教育主题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进行了调整,总体上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其次,“课程内容”中的各要素之间呈现整体协同进阶的理念。“课程内容”由“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由“学什么”到“怎么学”再到“学习效果如何”的进阶式教学模式。最后,新课标“课程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呈现整体性的结构体系。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连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标准体系。“课程内容”以“课程性质”为主要导向展开,遵循“课程理念”的建构要求,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内容修订和完善,以“学习质量”为衡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标准,各个部分遵循整体协同推进的思路,旨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

(三)强调实践性

新课标“课程内容”强调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情境和典型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牢思想基础并提升学生道德情感。一方面,“课程内容”在“教学提示”部分突显实践性。“教学提示”围绕身心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等设置实践活动,安排实践任务,遵循“议题+观点+活动”的模式,使教学成为“活水”润泽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化教学的设计理念,使“课程内容”动静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在呈现形式上强调实践性。新课标“课程内容”设计了贴近儿童和青少年真实生活的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呈现形式,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化的课程内容实施路径。“课程内容”以活动为载体设计情境、任务和问题,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课程内容”的使用建议

(一)整合相关主题,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教师使用“课程内容”首先要把握好“学习主题”栏目,有机整合相关主题,明确其设计依据和具体内容。新课标学习主题是依据学科特征和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设计的,体现育人方向,包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个方面。教师要坚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应针对学习主题寻找关键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情境和活动,关注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将学到的知识与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推动学生由思维实践到生活实践的转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认识的深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学科知识相融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主题,拓宽知识视野。活动的开展可采用“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5]的方式进行,增强学习主题的实践性。

(二)明确“内容要求”,选用科学教学方法

“内容要求”是“学习主题”的具体化,对“学习主题”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理解“内容要求”,透彻把握教材内容,将“内容要求”的条目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科学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第三学段(5-6年级)生命安全与教育的相关“内容要求”是“珍爱生命,远离烟酒,拒绝毒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和生物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毒品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提升学生对毒品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

(三)善用“教学提示”,增强内容针对性

“教学提示”在新课标“课程内容”中以“右栏”的形式出现,“主要介绍学生围绕什么样的主题,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6]。“教学提示”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怎样教”的指导,提出了可供教师选择和参考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标关于“教学提示”的使用,要求教师以“议题+观点+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实现思维的进阶和提升。“教学提示”与“内容要求”两个部分彼此呼应,以“议题”为呈现形式,既为教师具体内容的讲授提供了辅教条件,又为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辅学条件。据此,在“教学提示”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和社会具体活动或情境确定议题,选择结合贴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系列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学习转化为直接经验的获得。例如,在使用国情教育的“教学提示”时,教师可以“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议题,引导学生收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领导作用。

(四)落实“学业要求”,创新内容设计

“学业要求”在“课程内容”中每一学段部分的末尾处,是学生经过本学段学习之后,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主要表征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业要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理解“学业要求”,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第三学段(5-6年级)生命安全与教育的学业要求是“珍爱生命,具有安全意识,具备维护社会安全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演练等方法创新课程内容设计,强化“学业要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树立安全意识的积极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内容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