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课堂”:破解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师资之困的重要举措

2022-12-23◎赵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双师榜样

◎赵 枫 位 旦

一、问题提出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以及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性工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课师资从何而来?在大多数校长的传统观念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为学校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然而,受制于教师编制不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没有专业对口毕业生等因素,校长们期待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未能建立起来,缺少劳动教育专业师资成为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突出问题。

与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相似,职业教育过去同样面临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举措,以破解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师资难题。“双师型”的提法不仅适合于职教教师,还适用于普教教师;不仅适合于大学教师,同样也适合于中小学教师。[1]基于此,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不是把学科专业教师培养成胜任必修课程的全才,而是借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成果,面向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打造由学科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师课堂”。

二、必修课程“双师课堂”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一)“双师课堂”的概念

所谓必修课程“双师课堂”是指由学科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课堂组织形式,它以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通过发挥专长、优势互补、有序分工、合作授课的方式完成本应由一位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防止必修课程教学陷入纯粹的劳动知识说教或技能训练的局面,从而给予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劳动教育。“双师课堂”不谋求课堂上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全面的劳动教育能力,而在乎以合作的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学科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前者主要负责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进程调控、实践解说、教育引导等,侧重于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面;后者主要负责课堂中的动手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技术动作示范,并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侧重于劳动教育的“劳动”方面。

(二)“双师课堂”的特征

1.专职性与兼职性相统一

从形式上看,专兼职教师共时性或历时性参与是“双师课堂”的显著特征。劳动教育的“教育”职责由学科专业教师承担,需要完成必修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任务,保障必修课程的育人质量;“实践”角色由实践指导教师(兼职教师)扮演,需要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示范,带领学生从事具体的劳动实践。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使得师资队伍建设开始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物理结合向协同创新的社会融合转变。[2]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实践指导教师广泛地互动和紧密的配合下,作为专职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一批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全能型教师,这类教师具有发展成为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潜质。

2.广泛性与独立性相统一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中小学校落地存在较大的难度,究其根源,是因为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专业教师十分匮乏,或者说这种理想化的专业教师在现实中很少存在。笔者认为,“双师课堂”能有效解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难以落地的问题,学校不会因缺乏劳动教育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课程,仅需为课堂配备学科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就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独立性是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内在属性,维持必修课程的独立地位才能夯实劳动教育的课程根基。“双师课堂”作为一种必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拥有独立性的地位。“双师课堂”实现了必修课程广泛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少了广泛性,独立性成了孤独性;少了独立性,劳动教育极易成为其他教育内容的附庸。

3.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性与教育性相脱节,要么重视实践性、忽视教育性,将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术教育,致使劳动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要么重视教育性、忽视实践性,劳动教育被简单化为“灌输”“说教”的教育,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3]把劳动教育当成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严重降低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双师课堂”实现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领完成,交流、分享、展示、引导等体现教育性的环节由学科专业教师组织。对学生而言,劳动素养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劳动技能方面,而是扩展到更为综合、复杂的综合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等。

4.跨界性与融合性相统一

从课程类型上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一种综合类、实践类课程,追求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跨界与融合。然而,受历史上劳动教育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路径依赖的影响,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学校落地过程中往往出现走样的状况——实践性尚可,但综合性不足,忽视社会不同生产领域、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劳动类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事实上,人类劳动生产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生产活动必然是多行业参与、多学科融入、多技术支撑、多方法的结合,无不体现人们以复杂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倾向。“双师课堂”实践指导教师来源的广泛性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跨界性和融合性提供了可能,他们在课堂中创设的劳动情境、提出的劳动问题、运用的劳动技术与方法等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跨界,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双师课堂”的类型

根据实践指导教师的身份或来源、劳动教育优势以及诉求的不同,“双师课堂”可分为三种类型:教师—家长型、教师—学生型以及教师—社会劳动榜样型。每种类型的“双师课堂”在定位、作用、实施难易程度和教育效果上有较大的差异。

1.教师—家长型

教师—家长型“双师课堂”的实践指导教师由学生家长担任。家长往往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熟悉本工作领域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以及劳动价值创造情况,能够为学生了解不同行业领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提供专业指导。以家校共建的方式提升孩子们的劳动素养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心愿,两者在育人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构成育人共同体。由于家长资源相对容易获得,职业优势明显,育人愿景一致,中小学校理应以教师—家长型“双师课堂”为主要实践形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与职业特长,让家长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不同行业领域的劳动过程,切身感受不同类型的劳动、不同行业的劳动、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一般地,教师—家长型“双师课堂”对课程实施时间的安排要求较高,而且家长工作场域的劳动生产要素也不易获取,因此,“双师课堂”实施前,学校要做好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力求家长劳动教育资源优势在学校得到充分发挥。

2.教师—学生型

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具有特殊劳动专长(科技创新、地方文化传承等)的学生资源,让这类学生扮演实践指导教师角色,与专职教师一道共同打造“双师课堂”。事实上,在劳动技术学习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可能要远胜于教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可以鼓励有潜力的学生借助互联网或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手艺,如织渔网、装泥鱼、雕木根、做艾饼等,等他们学成之后由学校聘任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实践指导教师。除了上述有特殊劳动专长、潜力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以“传帮带”的方式加入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自己掌握的劳动技能。通过建立紧密的“普职融合”劳动教育渠道,让普通中小学校成为职业学校的劳动基地,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可以成为普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补充力量。这样既满足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又弥补了普通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学生作为兼职“小老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群体对此类“小老师”认同感较高,完成劳动目标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与此同时,承担“双师课堂”的兼职“小老师”可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的劳动教育考核。

3.教师—社会劳动榜样型

劳动教育以学校为主导,需要家长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领域都主张要引进社会人力资源,如大国工匠、劳模、高级技工等,为学生上一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发挥优秀劳动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事业的劳动者或展示技艺,或讲述故事,或与学生一起劳动,让学生近距离看到榜样人物的精湛技艺、听到榜样人物的生动故事、感受到榜样人物的出彩人生。通常来说,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具有持久性的教育作用,能够激发学生求知与奋斗的欲望,让学生产生积极投身社会与国家发展浪潮中的愿望。相比较于家长、学生群体规模较大,近在身边,容易组织、调度和利用,社会劳动榜样人物则群体较小,少为人所知,学校不易获取,因此教师—社会劳动榜样型“双师课堂”难以常态化开展。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与地方工会联合建立遴选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意愿的劳动榜样人物申报必修课程实践指导教师教育任务,吸纳一批社会劳动榜样人物充实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将教师—社会劳动榜样型“双师课堂”作为必修课程的必要的补充课堂,侧重于发挥此课堂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传承创新、涵养工匠品质、许身报国等的特殊作用。

三、必修课程“双师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学科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学科专业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要发挥好课程的发起者、资源的整合者、教学的设计者角色,家长、学生、社会劳动榜样等根据需要参与到“双师课堂”教学设计之中。

1.资源导向型设计

实践指导教师资源是影响“双师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属于内容型资源(学科专业教师属于组织型资源)。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专长是基础条件,“双师课堂”的教学要以实践指导教师资源为基础,立足于实践指导教师“能做什么”开展教学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能做什么”设计教学,“双师课堂”才有生命力。毕竟实践指导教师资源是有限的,“从资源出发设计教学”比“从教学出发寻找资源”要容易得多,从教学出发寻找的资源未必能在实践指导教师群体中找到。在资源导向型设计中,学科专业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为实践指导教师量身设计一节“双师课堂”,全方位搜集作为实践指导教师的家长、学生、社会劳动榜样的履历资料,尤其要掌握家长和社会劳动榜样的技术特长、工作经历、社会成就等。

2.主题大单元设计

必修课程的单元劳动教育让学生投入到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实践中,简单经历人类产业劳动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观念。必修课程“双师课堂”教学设计同样应遵循主题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原则,让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指导下简单经历人类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不仅形成了宏观视野,而且能够深刻体会不同职业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刻领会劳动创造的价值。“双师课堂”的主题大单元与其他必修课程的主题大单元有较大的不同,前者是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穿针引线”以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逻辑将一节节“双师课堂”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大单元;而后者则与之相反,先有主题大单元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充实每小节的内容。

3.对分课堂式设计

对分课堂是保障必修课程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4]传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最大问题是“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教育迷失在热热闹闹的劳动实践中,劳动教育被片面理解为“技术教育”“娱乐教育”,劳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性一般以展示、分享、交流、批判、总结、榜样示范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分课堂式教学设计通过充分保障劳动教育教育性发挥的必要时间,将劳动实践时间限制在20分钟左右,从而从形式上弥补了劳动教育教育性的不足以及纠正了实践性的僭越。必修课程“双师课堂”依然需要遵循对分课堂式设计原则,即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发挥由学科专业教师主导,劳动实践方面由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指导教师的引领过程尽量不超过20分钟,可采取集中引领或分散引领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实施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必修课程“双师课堂”是由学科专业教师主导的、实践指导教师参与和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科专业教师要组织和推进课堂的进程,实践指导教师要在学科专业教师的安排下及时的出场和退场,发挥好独有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1.学科专业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要全面

毫无疑问,在“双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科专业教师的组织、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推动教学进程,还要在教育性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扮演好“导演”角色,指挥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课堂进程开展活动;二是,扮演好“观察者”角色,全程关注实践指导教师的言行举止,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动作演示的要点,挖掘每个动作背后的劳动教育意义;三是,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教育”职责,引导学生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受、交流劳动心得、辩论劳动观点和总结劳动经验,通过系列化的组织活动实现学生由“身”及“心”、身心合一的全面发展。

2.实践指导教师出场与退场的时机要恰当

实践指导教师是“双师课堂”的第二位教师,主要扮演劳动技能的示范与点拨、劳动实践过程的指引与监控的角色。相比较于学科专业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的独立性较弱,其在场与退场受学科专业教师的约束,需要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引下发挥劳动示范作用。因此,实践指导教师出场与退场的时机要恰当,应按照教学的时序以及学科专业教师的要求出现在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需要配合学科专业教师调整劳动示范的节奏,通过“边演示边讲解、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习得直观、清晰、深刻的操作要领。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示范需要控制在20分钟左右,在场示范要简明扼要,给学生劳动创造“留白”,切忌面面俱到,不挤占劳动实践教育性发挥的空间。

3.实践指导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要突出

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是某一领域的熟手,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具有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相对优势,对劳动实践过程的标准规范理解和把握也相对准确。教师角色的赋予使兼职教师要从熟悉的工作场域转移到陌生的教育场域,其工作范式也要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向别人展示最优秀的自己”转变,从而发挥教师角色的榜样与示范作用。这就决定了实践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在学科专业教师引导下的榜样示范。实践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劳动过程重要问题的突破和解决,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和主要经验等。与此同时,学科专业教师要不惜言辞点评实践指导教师示范过程中展现出的劳动素养。

四、结语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双师课堂”对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教师而言,“双师课堂”建立起了以学科专业教师为纽带、实践指导教师广泛参与的学习关系网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科专业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对学校而言,“双师课堂”的师资建设能够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的劳动教育效果,帮助学校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抓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对教育而言,“双师课堂”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提供了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双师榜样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