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2022-12-23刘满荣

科技风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张 苗 刘满荣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受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不能真正发挥其职能。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高职教育管理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模式由“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很重要的。“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和以企业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为此,应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学校、企业应根据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规律,共同制定学生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评价体系,以适应行业需求的管理模式[1]。

(二)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马斯洛和罗杰斯等现代人文教育思想的提出,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文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尊重个体需求,充分挖掘人类的潜力,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和学徒的角色转变是高校学生实习工作的核心,因而,高职院校的管理以学生和学徒为目标[2]。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领域,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每一个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人。为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构建与学生需要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三)高职教育管理情境复杂化

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特征,使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环境由单一到复杂。产教结合,“产”在前,“教”在后,这意味着,在产教融合中,企业是最主要的主体,既是人才的需要,又是人才的培育。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技术院校的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既要培养具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还要立足于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普及下,无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多么逼真,都无法与实践性工作的教学相比。高职院校的经营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需要营造适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环境。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还未成熟,所以,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主动推动产教融合,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职业核心能力。本文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研究发现,产教融合内容简单,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意愿不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其主体性质的差异,越来越重视社会公益。它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实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产教融合,主要是由于“2.5+0.5”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到企业实习,而课程性质又是理论+实践。培训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很少由企业(幼儿园)出资建设,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教师教学环境的需求上,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幼儿园实习。因为深入合作需要教师和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但是合作的成果在社会声望、教师晋升职称等方面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合作性质来看,更多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经营模式,其目的在于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不是通过深入合作来提升学员的素质。因此,在教育领域,幼儿园不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影响到学校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没有建立起一套权威的认证制度,对社会的认同程度也不高,导致了双方的合作意愿不强[3]。

(二)产教融合的管理理念尚未成熟

高职学校和企业的经营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就高职教育的目标而言,以技能和应用为导向,而从现实出发,其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基本相同。虽然目前许多高等职业学校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定位要转向实用性,但许多老师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于学生,忽略了实践性的教学。学校经营与企业经营同属经营,但因其性质不同,其经营理念也有很大差别。第一,不同的经营目标。职业技术学院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职工;第二,不同的经营目的。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最后以就业为指标。企业着眼于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并以成本、收益和利润为衡量指标;第三,不同的经营模式。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其运营方式具有非市场导向。企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机构;第四,经营业绩的差异。其中,学校经营对社会和教育领域的贡献最大,对商业经营的贡献主要来自经济领域。

(三)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受限

行业协会是行业的“代言人”,具有掌握市场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广泛的社会交往、承担制定行业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规范企业行为还有协调企业矛盾纠纷等社会职能,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通过产教融合,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和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虽然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了行业组织在推进产教融合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作为行业协会的代表作用受到了限制。比如,行业协会发布行业调研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等是行业协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重要依据。但是,许多行业协会所公布的资料,有的信息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有的信息不详细,参考价值不高,很难对产教融合进行有效的引导。再比如,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行业协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有很多学校与企业产生问题需要解决时,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四)产教融合缺乏深度合作内容

根据产教融合的内容而言,尽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都有一些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参加,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的内容。当前,产教融合的内容目前是一种简单化的讲座、授课等教学方式,讲座的举办场次和授课的比率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培养需求,且产教融合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才培养,但是有关的工作,比如各种标准的制定是学校教研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不是结合一线教师的实践工作进行反复讨论、总结,是根据教学条件来制定,而不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制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职院校仍坚持原来的教学理念,模仿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没有符合幼儿园、市场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进程缓慢。其次,内在的合作成效内涵难以判定,社会认同程度低,时间、资金等消耗较大,因此各方都不愿意进行深度合作。另外,本系师资结构不合理,幼儿园及双师师资比例和拥有职业资格的外籍教师比例都偏低,教学质量不能提高,这样就阻碍了各方进一步深入的合作[4]。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不管是教师、学校还是企业,都应加大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加大精力投入。

(一)盘活校企资源

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并构建产教融合的良好资源共享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有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对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性认识,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梳理;明确整合各方的实际职责,建立起一种双向协作的激励机制;加强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就是说,学校是以教学为主,拥有优质的师资、教学资源,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产教结合的核心因素,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场地、设备等资源。

在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快速交流的优势,企业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与职业学校的对接,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促进企业、学校双方的有效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产教融合。

(二)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化的学习需要,是实现其职业发展的关键。“三全育人”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管理必须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来实现。第一,要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产教融合领导小组,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架构,制订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和评估制度,以德、技、赛、教结合、“双创”为重点,突出技术素质的培养。第三,积极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培养,从新生入学,大二、大三的转岗,大三的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跟踪,充分发挥高职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势,实施“双导师制”,“学中做”“做中学”,实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到专业建设的特殊性,逐步建立起一套长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使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体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企业中都能有实习的机会,真正发挥出实习教育的作用。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一些发达国家,校企“双元”培养模式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实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制是实现校企“双元”的保证,并能有效地制约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双元”育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顺应时代潮流,尽快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教育的法律、政策、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尤其要明确规定合作高校的责任、权力和意外事故的保险。与此同时,高职“双元”教育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也要通过法律的规定,向行业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另外,以产教结合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培养模式还需进行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对教育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管,确保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作为学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元”培养中去,并在当地的教育部门和政府领导下,通过这个桥梁,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在达成一致意见下,建立起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让学校和企业、教育部门,都能及时掌握学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让学校和企业都能相互信任支持,承担起主体责任,积极投身育人事业。

(四)改革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合作工作治理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要实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素养,必须通过搭建“产学研”的工作平台,建立“校企”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指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依存、共同责任、共同利益、共同出资(资金、技术、人员、设施、厂房、场所等)建设的第三方实体。是一个以提供合作信息,开展合作项目,提供优质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招生和就业对接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同时,要建立产教结合的合作关系,在“产教合一”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多种功能。从制度上讲,要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使企业转变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主动融入职业学校。

因此,要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定期发布各类行业技术发展指导方针,利用资金支持,推进以项目为基础的企业积极融入,最终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协同”的联盟。在实施层面,要充分发挥统筹和协调作用,建立多种协作的教育载体,促进职业教育和工业界的协同教育。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将其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联系起来,使之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成立校企联合培训机构,共同探讨,以增强企业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明确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全面、系统、整体的创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重视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为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