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实验课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
2022-12-23熊晓莉陈盛明李伏坤
熊晓莉 陈盛明 张 杰 李伏坤 李 宁
1.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重庆 400067
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每年培养的工科类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国际领先[1]。随着工程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工程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是技术要求过硬,还要求对工程的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会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强烈的工程伦理意识[2]。
就工程伦理教育而言,已成为当今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工科大学生在未来的工程职业活动中,自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公众的福祉为目的,具备按照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判断工程活动的能力和意识[3]。工程伦理也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4]。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版)—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中,第3.3条“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中要求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5-6];第3.6条“工程与社会”中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第3.7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3.8条“职业规范”中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5-6]。这些要求是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工程伦理技巧和能力。因此,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十分必要,而且是培养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在专业实验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化工专业实验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2学分、64学时,于第六学期开设,主要设有反应精馏法制取醋酸乙酯、甲缩醛的合成、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变压吸附等9个实验。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流程是:布置预习、课前预习检查、教师教授原理、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读取数据和提交实验报告。期间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甚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被动地、简单地模仿教师的实验过程,获得实验现象或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几乎不对实验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不加批判地接受实验教材或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考虑实验的消耗、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等问题。对专业实验在未来岗位中的作用考虑不够,未将专业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理解清楚,因此,学生在完成实验时,总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或操作层面。
在化工专业实验中,可以考虑的深层次问题很多,就伦理教育而言,就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在化学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即是在关键时刻,“工程师及相关人员能否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能否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7],这是需要在平时的工作、训练中,从业人员在思想上随时要有工程伦理的“弦”。而专业实验是训练未来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一步,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专业实验过程中,适时融入工程伦理教育,非常必要。
2 在专业实验过程中融入伦理教育的可行性
在专业实验课程中,融入伦理教育的内容是否可行,这可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仅从四个方面,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
2.1 有空余的教学时间
化工专业实验很多是将化工的单元操作进行有效组合,随着实验设备制造水平的进步,实验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稳定性较好,操作简单化。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在讲授完成后,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设备的操作,且读取数据非常方便,因此,中间有较充裕的时间空闲,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甲缩醛的合成实验为例,在设备的升温、反应过程、降温阶段、等待测试数据过程中,其间累积有1~2学时的空余时间,教师利用这些时间,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的教育。
2.2 教学距离适宜
所谓教学距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距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学空间距离和教学心理距离(也称为师生情感距离)。
先谈教学空间距离。教师平时在教室上课,站在讲台上,与学生的距离较远,而在指导实验时,往往是在所有教学过程中,最近距离接触学生的时候。根据人类学家Edward Hull在《隐藏的维度》中提出了四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相当于0~0.5米,“个人距离”相当于0.45~1.2米,“社交距离”相当于1.2~3.6米,“公众距离”相当于3.6米以上[8]。而上实验课时,教师与学生恰处于“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之间,这个距离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推心置腹地交流。此外,由于实验教学不像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分小组进行的,每小组的学生只有几人,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空间距离小,学习质量好;教学空间距离大,学习质量差。
再谈谈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9]。《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重要性。当前教育形式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平等、宽容、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10]。实验教学中空间距离处于“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之间,为营造良好的师生沟通创造了条件。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增进了师生感情,缩小了情感距离。综上所述,适宜的教学距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的预期效果好于课堂教学。
2.3 教学内容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化工专业实验是模拟某反应或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大学专业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将工程伦理的理念通过专业实验这一环节传达给学生,显得非常自然不突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设的9个专业试验中,实验教学团队的老师商量在不同的实验中融入不同的主题,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寓教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伦理自觉。
2.4 教学师资有保障
开展专业实验课的教师,承担了多年的化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对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持续关注。以专业课老师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力师资,目前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具备工程相关的知识背景,理解化工生产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容易理解实际的工程伦理实践案例;明白了化学化工行业的潜在风险,对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的迫切性体会更深刻。当然,可能在哲学的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欠缺,但可以通过后期培训来逐渐弥补。
2.5 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相契合
工程伦理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分支,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工程伦理的要素融入专业实验课程中,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教育,与课程契合度高。
3 在专业实验课中可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在工程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多伦理问题和伦理分析方法,如工程的法律与道德责任、安全与风险、诚实与可信赖的责任、管理者与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工程与环境等[11],这些伦理的知识和方法,均可以通过实验课堂进行适时教育,下面结合具体实验,浅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工程伦理教育。
3.1 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倡导工程师的职业精神,要求工程师将防范职业风险、践行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主动思考工作的目标及其手段,主动履行职业承诺并承担相应责任。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过程的严格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各岗位同学尽职尽责等方面入手,用行动诠释化学工程师应有的职业精神。
3.2 安全伦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据文献统计,大部分化工事故是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有些学校已将化工安全课程独立开设,作为化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化工专业实验课中引入安全伦理,从实验本身的安全说起。比如在CO变换反应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强调CO的风险性,而且学生从可能产生CO泄漏的环节进行分析并自查,以及发生泄漏后如何进行科学处理,并应结合案例,讨论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如何减少安全风险,如何事故应急处理等问题。
3.3 环境伦理
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必须首先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责任考量之下,作为化工工程师或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这一责任落实到实处。在专业实验教学中,需让学生知道其社会责任,同时从身边的实验开始做起。如在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回收试剂,如何降低试剂的消耗等。如在CO2超临界萃取实验中,让学生讨论超临界技术的环保效益,了解在萃取技术及其他化工过程中的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3.4 责任关怀
责任关怀的核心思想是体现在化学品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不应因企业自身的原因使公众和环境受到伤害。因此,在具体的专业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加强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工行业标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HG/T4184》的要义,为行业培养大批责任关怀人才做准备和铺垫。
4 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前文探索了在专业实验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时在现阶段开展这项工作,也必须正视以下具体问题。
4.1 师生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尚不够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设了本科生工程伦理通识课程,探索了工程伦理教育在本科生中开展的可行性。但在国内目前存在的情况是领导、教师、学生等对工程伦理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故在教学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呼吁,强调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将其融入从专业理论课到实践环节的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使工程伦理教育逐渐得到认可。
4.2 工程伦理教学素材相对缺乏
因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故教学素材相对缺乏。应通过搜集并分类整理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工程伦理教材、参考书、教学案例库、视频素材等,逐渐克服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在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的工程论理课程中,已经收集大量教学案例,开发出化工类教学案例22例,含视频、文字材料,可供广大师生免费学习参考。学校也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工程伦理教育基地,让学生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探讨工程伦理问题。
4.3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体现为数量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知识面欠缺。因为“工程伦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科技、工程、人文、伦理、管理、心理等方面,因此,目前建议由专业课程、哲学、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师组成复合型的课程教学团队,并经常互相学习、探讨、进修,逐渐提高教学质量。
4.4 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升
工程伦理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课程,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没有统一要求,教学大纲各异,全国公认的权威性教育教材尚未形成,各学校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案例素材、考试形式、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有关教育职能部门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机,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形成相对科学、规范、明晰的教学文件。
结语
工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在技术研发、管理、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技术人才更应具备工程伦理方面的素质。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融合、嵌入了工程安全、工程质量、职业伦理、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工程伦理问题,引导了学生从工程伦理的视角展开思考,培养了学生应用工程伦理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将动手能力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为社会输送实践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