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有效运行机制的系统设计

2022-12-22苏玉玲赵善庆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校企

■苏玉玲,赵善庆

职业院校建构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有效运行机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需要建构以“需求培养调查→确立培养需求→明确培养内容→推进培养实施→培养过程监控→培养效果评价”为过程的培养管理机制,克服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过程中松散、随意、浅层、无规、乏责及违约难惩等问题形成的障碍,建构科学、完整、迁移性较强的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运行机制。

一、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运行机制建构流程

(一)校企供需匹配

自愿合作与利益互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校企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前提是双方具有利益结合点和能够找到利益平衡点。因此,校企供需及其有效匹配是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首要环节。首先,从企业供需看,一方面,虽然在共培“双师型”教师中,企业可以供给先进的实践场所、技术及管理专家和实习实训基地、接收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岗位及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等,但是另一方面,在共培“双师型”教师中,企业也期盼获得“双师型”教师的各种科研成果,由“双师型”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优质培训,不仅可以从职业院校获得技能型人才,而且这种技能型人才还必须是企业文化的认同者。其次,从院校供需看,共培“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需要企业参与以提供实践条件,由企业指派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双师型”教师的师傅,由企业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为职业院校师生讲授实践课程及解剖管理案例与演示娴熟技术等,但是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1]。再次,从校企供需匹配看,校企在共培“双师型”教师中确实存在着供需关系,关键是必须使这种供需信息对称起来,从而将双方的利益交汇点变成双方的利益结合点。经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相一致,以尽量减少企业对这些人才的再培训时间,从而使这种合作进入良性轨道。

(二)匹配合作伙伴

尽管理论上确实存在着校企共培 “双师型”教师的可能性,但现实中仍存在着许多影响双方进行合作的障碍。双方的合作理念、合作诚意、利益期盼、社会责任、价值追求、文化塑造等的差异性,都可能影响合作。如果双方的义利观相近,他们之间的优势可互补、资源可共享,双方能寻找到结合点与平衡点,达到互惠共利的合作目的,就可能达成合作;如果认知差过大,就可能达不成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协议。即便是达成了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协议,也难以真正形成合作、取得效果。在匹配合作伙伴时,不仅职业院校要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与院校专业是否一致,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是否被认可[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是否强烈,企业生产工艺是否先进,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等,而且企业也要考虑职业院校开办的专业与自身的行业是否一致,由教师所处专业为其提供的科研成果能否与企业需要相对接,以及所培养的人才能否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等。合作伙伴匹配后,校企仍需就共培“双师型”教师的计划、时间、内容、标准、投入、权责、组织、利益、模式、评价、奖惩等要素进行全面沟通并达成一致,最终签订共培协议。

(三)科学实施培养

建立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组织机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管理,是实施科学培养的有力措施。一是明确机构建设的要点。培训机构要完善,职责要清晰,管理要到位,人员要得力,制度要健全。可成立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理事会,理事会会长由校企主要负责人担任,确定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培养标准、投资比例、责权利划分等;二是制定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合作文本,包括校企共培“双师型”管理办法、校企共培企业职工管理办法、职业院校到企业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基地发展规划、校企共研及转化技术成果管理办法等,以形成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规范机制。三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具体路径,包括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方案、校企共研及转化技术成果方案、校企共培企业职工方案、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等。

(四)共培效果评价

建立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要以定量为主;二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但要以动态为主;三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但要以客观为主;四是他评(参与企业或第三方)与己评相结合,但要以他评(参与企业或第三方)为主;五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但要以结果为主;六是培养与应用相结合,但要以应用为主。选择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专家当评委,对参与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潜能等作出客观的评价,帮助被考核者找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重视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评价结果的运用,褒奖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薪酬等方面予以倾斜,真正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工作中来。

二、制定及实施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方案

(一)进行需求分析

从职业院校来看,其需求表现为学校需求、岗位需求和教师需求。从企业来看,其需求表现为岗位需求、人员数量及技能标准需求和科技需求。双方的需求结合点在于谁应该接受培训、用什么内容进行培训、采用什么类型与形式进行培训、应该培训的时间、培训后应达到的标准等。

1.学校需求

学校需求包括战略目标需求、岗位需求、教师需求三个方面。战略目标需求包括学校专业调整、课程重构、“1+X”证书、现代学徒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岗位需求既包括对某门课程教师的数量需要,也包括该门课程对教师心理、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需要。针对教师需求,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如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二要坚持纵向分级原则,“双师型”教师标准由基本标准、初级标准、中级标准和高级标准等四个级别组成。

2.企业需求

通过对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分析,掌握该企业的哪些岗位可以合作共培“双师型”教师。一是分析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包括该岗位需要教师具备哪些条件,在该岗位上主要培养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后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及怎样进行评价等。二是分析合作企业的人员需求。通过对合作企业人员需求的分析,掌握该企业有什么职称、职务和特长的人可以成为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师傅。三是分析合作企业的科研需求。通过对合作企业科研需求的分析,掌握该企业有什么样的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专利转化、流程再造、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参与校企共培“双师型”的教师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参与其中等。

(二)设计完善方案

1.设计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其直接目标是通过校企共培,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即将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其终极目标是使教师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能够明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遴选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2)培养内容。培养目标是培养内容的根本所在,培养课程是培养内容的载体。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科研服务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与之相匹配的必然也是这三个模块的培养课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职业性和实务性,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内容,都必须契合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生产标准、岗位设置;科研服务培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也必须是企业需要的科研服务项目。

(3)培养时间。每个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培养内容的完成,都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内容所必须的培养时间进行估算,依据合作企业可以提供的条件,如企业提供的培养资金、培养师傅、培养内容、培养岗位、培养标准等,与企业共同商定培养“双师型”所需的培养时间并予以保障。

(4)培养对象。教师有多种多样的培养需求,不同培养项目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决定了其仅适应于一些特定的培养对象。只有根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时间等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才能既充分利用有效培养资源,节省培养成本,又提高培养质量。

(5)培养方式。培养方式是围绕培养内容展开的。如对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科研服务能力等需要运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到本科院校进修;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技能到企业实岗操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

(6)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评价效果。因此,在评价“双师型”的培养效果时,一是要注重评价的全程性,既关注培养结果,也关注培养过程;二是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主体既包括企业专家,也包括学校专家、行业专家;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如现场操作、师傅评价、合作伙伴评价、问卷调查、教师评价、座谈征询、行业专家评价、笔试、面试、试讲等,以全方位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2.方案修订完善

方案运行一个周期后,需要对其适用性、有效性及不足进行评估以改进实施效果。修订需从以下三个效度入手:一是内容效度。要评估研究方案内容是否契合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时间,各个培养模块是否合理,被培养者的认可度,业内权威人士的评价等。二是反应效度。如参与培养者是否积极,被培养者收获怎样,被培养者单位反馈意见怎样。三是学习效度。被培养者通过培养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解决了被培养者期盼的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3],以确保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方案有效实施

1.制定共培制度

制定共培制度是实施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共培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二是规范文本,包括《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审批表》《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协议书》《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学员手册》《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考核内容及评价细则》《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考核鉴定表》等;三是保障措施,如课时减免、报销交通费用、午餐补贴等制度。

2.加强“双重”监管

校企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确保校企双重管理。企业重在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实践投入、实际效果等进行管理;学校则可以通过带队教师、企业师傅、工作日志、工友反映及定期与不定期的实际操作情况演示对教师进行评价。学校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人员来收集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并以匿名形式反馈给被考核者。企业经常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也向企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在互动同向下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训后实行双重考核,企业主要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实际表现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则从学有所得和学必能用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四)实施效果评价

1.教师评价

首先,是“双师型”教师的反应评价。“双师型”教师的反应评价指“双师型”教师在培训过程及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感受、认知、印象、评价和意见及建议,以了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有用性、方式适合性、内容契合性、环节衔接性、生产参与性等。其次,是“双师型”教师的学习评价。其评价内容为“双师型”教师对原理、事实、技术、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理论性的原理运用笔试评价方法,对技能性知识运用实践评价方法。最后,是“双师型”教师的行为评价。主要是评价“双师型”教师受训后的工作行为是否得到了认可及提高了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优选、考核方式的优化、科研能力的提高、操作技能的娴熟等。

2.企业评价

企业对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满意度,决定着其之后的态度、力度和行为。经济效益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成本指因为共培“双师型”教师而投入的材料费用、之前未出现的废品损失、机器设备磨损、配备相关人员所产生的工资及管理费等直接费用。收益指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后,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帮助企业改造工艺流程、寻找新的替代性原材料、加强科学管理、深化技术革新等带来的收益。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程度达到企业预期水平时,企业才会表现出更大的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在缺乏法律约束和财政补贴的前提下,企业愿意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底线便是盈亏平衡。社会效益指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后扩大了社会知名度,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树立了肩负社会责任的新形象。

3.学校评价

首先,是企业参与共培的程度,包括处于形式及应付状态下的浅层共培,企业支持并有所参与的中度共培,企业主动且全方位和全面性地参与的深度共培。其次,评价师资培养质量,包括经过校企共培之后的“双师型”教师的理念、态度、技能、人际、迁移、创新、迭代等的变化程度。最后,是评价科研能力的提升,包括校企共培之后的“双师型”教师在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专利研发、成果转化、课题申报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三、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成果应用路径

“双师型”教师培养后,重在对其已变化了的态度的考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已优化的行为等应用程度的考察,以确保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价值的最大化[4]。

(一)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成果应用的理论依据

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学习环境与教师未来的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似性越高,成果应用的程度也越高。这种环境相似性由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的物理环境相似性和心理环境相似性组成。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时,一是要确保培训设备、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技术、培训流程、培训标准等与工作实际近似乃至一致,通过这种场景化的培训,让“双师型”教师把学习得到的知识、训练得到的技能、改变优化后的行为运用于人才培养中[5],需注意具体使用时的灵活性、迁移性和创新性。由于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 年[6],“双师型”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坚持企业实践,以确保跟上科技更新的步伐。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时,一是教师必须熟知且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原则、规程、标准等。二是教师必须学用结合且交流新的体会。三是鼓励教师探讨不同仪器装备下的技术应用能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转化体系是一种逐层递进和提升的关系[7]。该理论强调,一是要强化教师的理论认知。不仅只有教师具备了理论认知,才能实现教师的理论转化,而且教师的“理论认知水平始终决定着其理论运用水平”[8]。二是增进教师的理论认同。仅有理论认知而无理论认同,理论便不可能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三是深化教师的实践应用。教师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基础在认知,根本在认同,关键在应用”[8]。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的思想观念并掌握有效的转化方法,学校为这种培训成果转化制定出与之匹配的政策、制度和规范,并切实将培养成果转化到教师的育人实践活动中。

(二)影响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成果应用的因素

古斯基(Guskey,2002)指出,反映教师培训效果的应是教师能否将培训所得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并最终带来学生的变化[9]。鲍德温和福特的培训迁移模型则将认知能力、个性和动机等视为培训投入,将成人学习原理、课程系列排序、培训内容、转换理论和自我管理战略等作为培训设计,将管理者以及同事的支持、执行机会、技术支持、转换氛围等作为训后工作环境。他强调,不仅要坚持学习以提高绩效能力,而且要形成一个将“学习绩效能力转化到学习成果产出”的完整过程。进一步而言,培训投入由“双师型”教师的学习动机和个人能力组成。前者指“双师型”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感受程度;后者指“双师型”教师的认知能力。因此,只有使参与培训的“双师型”教师充满自信,以不惧创新;培训后心智提高,以激发学习动机;认同培训需求,以明确学习方向;具备技术水平,以夯实工作能力,才能真正确保“双师型”教师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成果的持久性。培训设计则包括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培训成果应用和进行自我管理。工作环境则包括培训成果应用氛围、管理者对培训成果应用的支持程度、同事间对培训成果应用的研讨,以及培训成果应用的机会、培训成果应用的设备匹配等[10]。

(三)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成果应用的措施

1.问题导向

即带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优化、顶岗实习、实训改造、企业渗透、课程(工作)思政等问题而来参加培养。

2.务求实效

即要深入企业,真正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工作规范、岗位任务、未来变迁等,并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

3.强化激励

首先是考核激励。不仅将教师参与企业定岗时间作为绩效考核、设岗分级考核聘任的硬性规定,而且将专业教师脱产挂职纳入企业业绩考核[11],并根据考核等级发放岗位津贴,同时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绩效与其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科研项目、评优评奖等挂钩。二是精神激励。充分肯定“双师型”教师的价值,赋予他们在教师队伍相应的声誉、地位,不仅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而且让其他教师羡慕而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事业激励。给予教师以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广的发展空间,使其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12],以增强他们的自我实现感和幸福感。

4.提供平台

学校要为教师进行教法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理实融合等提供平台,从而使教师逐步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扎实实践技能,并将培养获得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知识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

5.营造环境

一是环境支持。不仅教务系统要从上至下形成教师培养成果应用的有利环境,而且与教师发展相关的科研及服务等都要建构这种有利于教师培养成果应用的环境支持体系。二是制度保障。对教师将培训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于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师,以及将企业相关岗位典型工作流程、标准、技能,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建构的要求,职业道德以及岗位规范等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三是学习计划。教师参与校企共培“双师型” 的前提是不仅自己必须制定培训学习计划,而且还要经过所在教研室、院系,特别是学校人事处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议的同意。培训学习计划中必须包括培训学习的基础、培训学习的企业、培训学习的时间、培训学习的内容、培训学习的条件、培训学习后达到的标准、培训学习后的使用领域及达到的效果等。四是汇报验收。校企共培“双师型”教师结束后,不仅企业要对培训教师写出评语及是否达到了“双师型”教师标准给予评价,而且要在院系进行汇报并由院系给出初评等级,最后由人事处组织的专家进行评审,以形成教师培养成果必须应用的氛围,使教师培养成果确实得到有效应用。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